摘 要:特色應用型本科院校作為行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肩負著培養行業發展急需應用型本科人才的歷史使命。黑龍江科技學院以礦業學科為背景和大礦業人才培養為特色,與行業企業合作,優化大礦業特色的學科專業結構,以產學研搭建大礦業培養平臺,深化教育教學改革,進一步推進辦學轉型,著力提升人才培養質量、突出人才培養特色,為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最直接、最有效、最可靠的人才保證。
關鍵詞:行業特色 大礦業 應用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64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7-059-02
特色應用型院校作為特定行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肩負著培養行業發展急需應用型本科人才的歷史使命。黑龍江科技學院是黑龍江省唯一一所具有礦業特色的普通高等學校。1998年以前,學校隸屬于原國家煤炭工業部,主要面向煤炭行業辦學。1998年高等教育管理體制改革后,隸屬關系實行中央與地方共建,以黑龍江省管理為主。2011年被黑龍江省確立為特色應用型本科院校進行重點建設。
學校因煤而生,依煤而長,一直把為煤炭工業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人才作為自己的辦學宗旨。多年來,學校依托大礦業的教育理念,已經形成了從以煤炭為主的礦產資源勘探、安全開采、加工轉化到礦山機械設計與制造、礦區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系統完整的為黑龍江省及至全國煤炭行業培養大礦業人才的重要基地。
一、依托行業發展需要,構建大礦業學科專業結構
學科專業建設水平是衡量高校辦學水平與實力的重要標志,科學合理的學科專業結構是學科專業建設上層次上水平的關鍵,是人才培養規格和質量的保證。具有行業特色的高校大多具有相似的學科專業結構,既有作為核心的行業特色學科專業,又有主要適應行業發展需要而逐步發展起來的其他學科專業,這兩類專業相互依托。具有行業特色的高校應該固本拓新,以傳統優勢學科為基礎,通過學科的交叉滲透,帶動相關學科、新興學科的發展,從而營造出較為廣闊的學科群,并始終以特定的行業為主要服務對象,體現出鮮明的行業特色。
黑龍江科技學院多年的辦學歷程中,根據經濟社會的發展需要、高等教育規律、行業對人才培養的需要,本著“立足區域、堅持行業,依托優勢,擴大面向,突出特色”的原則,按照學校特色應用型本科的發展定位,構建了以“礦業工程”省重點學科和“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國家特色專業、省重點專業為核心的大礦業學科專業群,黑龍江省及至全國的煤炭行業培養了大批的優秀人才。
近年來,社會經濟發展對新興產業人才的需要以及對人才培養規格要求越來越細,隨著黑龍江科技學院的辦學規模不斷發展壯大,學校在鞏固和保持優勢礦業特色學科和專業的同時,充分發揮特色學科、主干學科的輻射與帶動作用,先后增設了化學工程與工藝專業(煤化工方向)、安全工程(礦井通風與安全方向)、煤及煤層氣工程、測繪工程、資源勘查工程、環境工程等專業,同時,學校還結合行業發展需求不斷進行學科交叉融合,尋找學科專業的交叉點,目的就是在交叉領域培養應用型本科人才,滿足煤炭行業對各個專業人才的需要,同時也為保持礦業學科的領先地位提供支撐。例如,利用采礦工程和安全工程專業的交叉創建了煤及煤層氣工程專業,該專業是適應國家新產業形勢發展需要和緊缺人才培養需要而設置,并經國家教育部優先支持與批準的新辦專業。
目前,黑龍江科技學院在大礦業學科領域形成了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格局。一方面利用礦業工程、安全科學與工程、化學工藝等學科不斷拓展相關專業的內涵。一方面機械、自動化、化工等專業也緊緊依托大礦業學科,不同角度不同程度地融入了大礦業的相關內容。使學校的大礦業應用型人才的內涵更為豐富。這種人才培養格局不僅適應黑龍江省及至全國煤炭行業對人才的需求,而且也為學生就業和為行業更好的服務奠定了基礎。
二、加強與企業合作,搭建大礦業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平臺
具有行業特色的高校與行業特有的緊密聯系為產學研合作培養特色應用型本科人才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平臺將以體現知識的產業、傳授知識的教學、使知識得到進一步深化和更新的產學研三者緊密聯系在一起,相輔相成。而如何在高校中做好這三者的銜接,才是問題的關鍵。學校長期以來一直依托大礦業學科和鮮明的辦學特色,結合煤炭行業發展的需求,通過產學研平臺為教師提供到企業掛職鍛煉培養他們的科研能力和實踐教學能力,通過為學生提供到企業頂崗實習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和現場操作能力。以科學研究促進人才培養,將科研成績及時轉化為教學內容,真正使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平臺發揮出培養特色應用型本科人才的作用,為行業培養出動手能力強、實際操作能力強,有一定現場經驗的多樣化實用型人才。
1.依靠產學研平臺,完善人才培養方案。人才培養方案是學校實施人才培養工作的根本性指導文件,是一所學校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集中體現,反映了學校在人才培養工作上的指導思想和整體思路,對人才培養質量的提高具有重要導向作用。為做好具有大礦業特色應用型本科人才的培養工作,學校與企業聯合制訂培養方案,根據學校教學資源和學生的具體情況結合企業對人才各方面素質的要求,制訂了“3+1”人才培養模式,即3年本科理論知識學習加1年在企業學習實踐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以大礦業知識體系為核心,應用能力培養為主線,注重對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和執業能力的培養。使學生掌握本專業的基本知識和基礎理論。在此基礎上開展以企業為主導的工程實訓,由企業工程師為學生開展模擬實際項目的工程訓練,加深對企業生產流程的了解,提高學生的工作能力。
2.依托產學研平臺,優化專業課程體系。課程是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知識載體,課程內容是高校知識創新和人才培養的根本要素,是提高教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保證。學校通過產學研平臺,開展具有大礦業特色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積極與黑龍江省四大煤業集團合作,根據企業的具體需求,每個專業都面向服務的行業、選擇相應的合作企業,也就是專業+企業群的思想,依據將生產實踐中的實際問題、示例引入課堂教學中的原則,共同確定所開設的專業課程內容、實驗、實習的內容以達到培養大礦業特色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的教學目標。學校通過企業實際工作中的需要設置及調整部分專業課及實驗課,以及將企業生產過程中的新技術、新成果融入到部分專業課程內容中,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課程內容不斷跟隨生產實際情況進行更新,確保學生學到的課程內容與生產實際不脫節,就業后所學知識能直接應用于生產實際,展現具有大礦業知識體系的優勢。
3.借助產學研平臺,完善實踐教學環節。實踐教學是鞏固理論知識和加強對理論認識的有效途徑,是培養具有大礦業特色應用型本科人才的重要環節。學校在人才培養方案中,不斷完善實踐教學環節,構筑了“搭建四個平臺,即通用能力實踐平臺、基礎能力實踐平臺、專業能力實踐平臺、綜合創新能力實踐平臺。”近年來,學校相繼出臺政策,設立專項建設經費,大力建設校內外實踐基地,主動加強與企業和社會的聯系,堅持產學研相結合,根據人才培養的需要不斷擴展校外實踐基地,尤其是結合學校大礦業特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與黑龍江省四大煤業集團共建實習實訓基地,一方面要求年輕教師到企業掛職鍛煉,鞏固教師大礦業學科專業知識,培養教師的現場經驗和實踐能力,以提高教師在實踐教學環節中的教學能力,學校計劃在“十二五”期間,青年教師工程或社會實踐鍛煉率要達到100%,高級職稱教師到企業與社會掛職達到10%以上;一方面通過學生在企業的頂崗實習鍛煉,讓學生充分了解行業生產的特色,加強對大礦業的認識。使學生在就業崗位中能充分展現在大礦業背景下所培養出的實踐動手能力,提高學生在企業生產技術管理方面的能力、適應社會能力、實際應用能力和創新能力。
4.通過產學研平臺,提高科研能力。學校堅持突出礦業特色學科集成的優勢,通過產學研平臺,提高教師的科研能力。學校與龍煤集團及所屬四大煤業集團建立長期產學研合作關系,與一大批煤炭企業建立校企研發中心,以煤為重點,在礦井下做相關科研課題,針對礦山開采出現的問題撰寫學術論文,為煤炭企業解決一大批技術難題,獲得一批國家和省部級科技獎,在煤礦安全、煤炭開采與支護技術、煤炭綜合利用、煤炭可持續發展、裝備制造與國防領域等方面取得了明顯成效。比如,在煤礦安全方面,研制出適應地方煤礦特點的煤礦瓦斯監測監控系統,在200多個地方煤礦得到推廣使用,使煤礦瓦斯監測、監控步入了網絡化,有效控制和減少了瓦斯爆炸的幾率。2005年,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黑龍江省經委的大力支持下投入500余萬元,建成了具有國內先進水平的瓦斯固化儲運實驗室,成為國家安全生產技術支撐基礎研究中心9個實驗室之一,其研發的“瓦斯固化技術”(瓦斯變干冰)已達到國內領先水平,是國內唯一開展水合物技術預防瓦斯災害和瓦斯固化儲運研究的實驗室,所取得的開創性研究成果受到國內外同行的高度評價。同時教師將科研中所取得的一系列成果融入到教學當中去,極大豐富了學生的眼界,加深了學生對行業的了解,對培養具有大礦業特色的應用型本科人才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三、發揮大礦業學科專業優勢,為行業培養特色應用型人才
1.長期服務于煤炭行業,為行業發展培養了大批實用人才。學校長期服務于煤炭工業發展,始終堅持“更名不改姓”、“遷校不拔根”的思想,為國家煤炭工業,尤其為黑龍江煤炭工業培養了大批“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級技術和管理人才,一大批學子成為行業的技術專家和骨干。黑龍江四大煤業集團中、高層技術管理骨干60%是學校的畢業生。
近幾年,根據本省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和技術的新要求,尤其是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裝備制造業基地建設等實際需要,按照“大礦業”的思想,建成了在煤炭資源開發與利用領域上具有鮮明特色的采礦工程、礦物加工工程、安全工程為代表的特色學科專業群;按照“大工程”的思想,搭建融礦業主體學科專業,機電、巖土、信息、材料、化工等相關學科專業為一體的“大礦業”平臺,建立省潔凈煤技術研究中心、國家煤礦安全培訓基地、安全評價中心、黑龍江安全工程技術學院、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煤炭生產轉化與安全技術人才培訓基地、機械加工與數控技術人才培訓基地等。學校主動發揮這一優勢,為行業培養多樣化實用型人才。
2.積極落實服務計劃,為行業培養緊缺人才。按照省教育廳的要求,學校牽頭與省內煤電化企業共同建立東部煤電化人才保障基地,以保證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人才需要為目標,以優化整合全省教育資源為核心,以構建校企人才培養聯合體為平臺,以創新人才培養模式、拓寬人才培養渠道為重點,發揮我省高等教育優勢,加強東部煤電化基礎人才培養,為實現東部煤電化基地建設和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強有力的人才保障。一是依托東部煤電化人才保障基地,用3至4年的時間,為省煤電化基地建設培養人才3萬人。二是依托煤炭生產轉化與安全技術人才培訓中心,以采礦工程、地質工程、測量工程、礦物加工利用工程、安全工程和煤化工專業為主,繼續為企業定向培養工程技術人員。三是繼續實施訂單式人才培養計劃,與黑龍江省四大煤業集團簽訂合同,為企業定向培養急需的專業人才,2007年至2011年5年間,我校已經為企業培養定向生1804名,這些畢業生畢業后直接到定向單位工作,解決企業對人才需求的燃眉之急。四是學校還根據定向培養的成績經驗,構建校企合作本科“3+1”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提出了新的人才培養理念,為學校培養特色應用型本科人才提供了全新的平臺。
特色應用型本科是黑龍江省為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而制訂的《黑龍江省高等教育綜合改革試點實施方案》中所提出的內容,黑龍江科技學院等8所地方高校被確定為特色應用型本科院校進行重點推進建設,為推動“八大經濟區”、“十大工程”建設,實現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提供人才保障、智力支持和知識服務。學校的發展也因此迎來了新的契機,當前,學校正以此為切入點,依托自身的礦業特色,準確找好自身的定位,積極為學校的尋求新的發展之路,以為行業培養更多優秀的人才做出更大的努力,培養具有大礦業特色的應用型本科人才將成為學校一個新的亮點。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研究生創新科研項目,項目編號:YJSCX2011-178HLJ]
參考文獻:
1.鄭秀英,羅偉,姜文峰.彰顯行業特色著力培養大化工拔尖創新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11(2)
2.楊更社,李樹剛,張濤偉.依托行業特色優化專業結構培養高素質應用型人才[J].中國大學教學,2011(1)
3.趙國剛.突出大礦業特色實現辦學大作為[J].中國高等教育,2009(6)
4.王達.煤化工類專業建設的探索與實踐[J].化工時刊,2010(4)
(作者單位:黑龍江科技學院教務處 黑龍江哈爾濱 150027)
(責編:賈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