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平
離望京不遠,一座座兩層或三層的小樓掩映在茂密的綠蔭中。每天奔走于鱗次櫛比的寫字樓之間,突然來到這樣的“世外桃源”,有欣喜亦有慌張。欣喜是在這鬧市中竟然還能找到這么一方靜謐之處,慌張則是生怕它會如幻影般消失的不安。
這中間的一間便是“QIUCI ARTS”設計工作室。它的主人名叫乙藏。
曾經年少
之所以叫“QIUCI ARTS”,是源于乙藏從小與丘茲文化、與繪畫相識的深厚淵源。乙藏的故鄉在新疆的南疆,那里有世界著名的克孜爾千佛洞,它是我國開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是丘茲石窟藝術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丘茲石窟中的群芳之冠。
丘茲,是千年前消失的古國。它的文化,將我國古代漢唐中原文明與古印度文明、波斯文明、古希臘文明、羅馬文明等多元化交融,以鮮明的民族特征和地域特色而享譽世界。
但丘茲文化對于乙藏來說,卻并不只是一種文化,更是一種傳承。從小,乙藏便跟著母親臨摹石窟佛像。而他的二伯,更是克孜爾石窟中描摹壁畫的畫家。母親和二伯的言傳身教,將丘茲文化的神秘深深地種在了年幼的乙藏心里。上大學時,他幾經周折才選擇了自己喜歡的美術專業,并獲得了優異的成績。但現實是殘酷的,在畢業的最初幾年,為了生存,他不得不放下自己心愛的繪畫,選擇了設計。
十幾年的時間,乙藏一直從事設計。憑著獨特的創作理念、扎實的設計功底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他在設計領域也做得風生水起。做空間設計、平面設計、包裝多媒體,做企業的品牌設計、動畫、MTV……多種多樣,而所涉及到的品牌和客戶也都是各行各業中的佼佼者。從阿迪達斯到西單七十七街文化廣場,從國際體聯世界杯中國站到超級女聲……每次合作,對他而言都是一次創新,都是一次獨特的創作。
除了工作之外,他還每月舉辦一次 “Big Opening”。在一座位于朝內北小街、爬滿蘿藤的二層小樓里,他為滿懷夢想的年輕藝術家們提供場地、策劃別致的展覽。
聊起自己的過往,乙藏顯然很興奮,他極富戲劇表情地向筆者介紹著當時的熱鬧與激情。
他曾經做過這樣一個活動。在房間里用布圍出迷宮,每個人蒙上眼睛走進去,停止或者前進,上下摸索,你會聽到各種指令,摸到各種或堅硬或柔軟的東西。一個個環節的最后是迷宮終點——一幅畫面前的一把椅子。“其實主題就是那幅畫,但它給你的感覺已經在你走迷宮的過程中慢慢體會了,那是把無形的感覺進行了有形的質化。”乙藏說,“真正的開放,就是沒有條條框框,沒有所謂的好壞對錯。”
年輕時的沖動讓他懷念,無論想法是不是叛逆,一個念頭:“去做就行!”
心靈落地 夢系丘茲
時間轉眼到了2008年,雖然公司發展得越來越大,但乙藏卻突然感覺找不到自己了。十幾年的設計生涯,他幫無數客戶實現著他們的理想,卻發現丟失了自己。有痛苦亦有迷茫,他明白,在北京這樣的城市,無論從事怎樣的行業,要有自己的定位,要問一句“我是誰”。
他迷茫,一直在為設計而設計,什么才是真正的自我。不斷重復同樣的模式,不知道自己究竟要干什么。為了重新找回自己,乙藏索性停掉了公司的設計部,回到了新疆。在故鄉,他一待就是三個月。以前每次乙藏回到新疆,朋友甚至會駕著毛驢車趕來看他,然后一起去吃西瓜。而那次,他哪里也沒有去,只是跟著母親描摹、繪畫。
當重拾畫筆,此時的感覺已不同于幼時。在經歷了成功、挫折、打擊和失敗后,繪畫已不再那么簡單,頭腦中不停地閃現著這些經歷。繪畫更讓自己慢慢地梳理了人生,那成了他生活中最享受、最專注的時刻。回到北京,他已不再是那個浮躁的乙藏,由內而外,宛如重生。
乙藏開始籌備如今的“QIUCI ARTS”,他說,丘茲文化吸引了自己,而繪畫更是一件值得一輩子做的事情。走進他的工作室就像走進了另一個時空。一幅幅已畫好或尚未完工的作品擺在房間的各個角落,畫中的主角大多是神話中的人物或景象,每幅畫后都有他如數家珍的故事。
乙藏致力于古老丘茲文化的研究,但乙藏并沒有脫離現實生活,沒有失去自己的獨創性。相反,他的創作因為丘茲而更加的獨特而有魅力。在他的工作室里,有一系列的人物表情圖,那是對“喜怒哀樂”的夸張表現。另一幅夢境圖更是寓意深刻,那是他將自己的夢境描繪了出來。但他說,每個人對畫作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畫出來的不一定是自己的想法,那只是一個靈感,就好像冥冥之中有人在指揮著你。
現在的他一邊用繪畫延續著自己的夢想,一邊依然做著設計。不同的是,他把丘茲壁畫中的元素融入到了自己的設計風格中。他的設計、構圖和排列看似很隨意,但其實幾乎每一處都遵循著自然完美的尺度——黃金分割率。
看看乙藏的微博,他的簽名是“2012不變的愿望與目標——丘茲”。他終于找到了方向,并且毅然決定付之一生。有夢想的人才是有未來的。我們相信,乙藏的藝術道路將會走得更高更遠,而在乙藏的描繪下,丘茲文化將慢慢深入到我們普羅大眾的生活之中。
采訪手記:乙藏極富表情地向筆者述說著自己的想法:“人要投入地去生活,每天醒來,不是‘今天怎么辦呀,又是一天。應該是聽到小鳥的笑聲,相信快樂的一天又開始了。”
他堅信,對生活充滿希望,生活便會帶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