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元奕
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后,鄉愁是一份舌尖的回味,我在這頭,娘親在那頭。揮不去母親彭作的美味,道不盡漂泊的美麗鄉愁。
我從小就是一個吃貨,每每想著放學后就能嘗到母親費盡心思給我做的各種佳肴便開心的不得了,那是一個吃貨對美食最神圣的向往。長大后,亦結交了很多同樣作為標準吃貨的好友,當一個吃貨對另一個吃貨說:“我們一起去吃啥啥”的時候,一種天然的默契就會像煙花一樣在他們的頭頂綻放,兩雙滿含“口水”的眼睛閃閃發亮。他們相互對視著,只等另一個吃貨興奮地說道:“聽起來就很好吃呢”時,默契達到高潮,然后兩人手拉手出門,場面的感人程度堪比婚禮。在任何一段關系中,默契總是最難得的,而吃貨間的默契總是能夠在瞬間取得。它們源自一點天真,一種赤誠,以及對生活的熱愛之情。
4月初,朋友去婺源旅游,在瀏覽她游走的一張張照片里忽然看到江西特有的美食清明果后興奮的立刻留言給她,“呀,是清明果,好回味好想吃”,她很驚訝的回復,“你吃過?”我說,我的老板是一個地道的江西人,去年清明他掃墓歸來后便給我們帶回來很多清明果,上籠蒸過后軟糯清香,姐兒幾個都贊嘆,“太好吃了。”老板幸福的笑著,只淡淡的說,“那當然,是我母親親手包的。”簡單的一句話,藏不住他對母親的想念。印象中我的老板是一個沉默寡言的人,很少流露他的真實情感,他每個月從老家回來都會帶過來一塑料瓶干魚塊,每次他都簡單的一句,“老家特色,嘗嘗”,但微翹的嘴角早已出賣了他對眼前美食的渴望以及期待我們的評價,其實味道很一般,除了咸辣沒有什么特別,而且還有一股土星味兒,刺又多,奈何他是老板,不想他失望,我們都大呼好吃。其實他清楚我們不喜歡吃,因為除了他,我們平時沒人動這瓶干魚塊,但老板卻拿它寶貝的不行,每次中午沒有應酬時,他總會從冰箱里拿出來,開心的吃幾塊,然后再小心的放回去,直到他吃完這瓶,下個月又會帶回來一瓶。我們很不解他對干澀、刺多、土星魚塊的鐘愛,直到看過《舌尖上的中國》后我明白了,這一瓶瓶干魚塊不僅承載了母親對他的愛,也包含了老板那濃濃的鄉愁。
作為一個標準的吃貨,小編怎能錯過《舌尖上的中國》這樣的神作。《舌尖上的中國》雖然聽起來應該是介紹各地美食名吃的,但是實際看下來卻是在講述一個個和食材相關的故事,一個個食材背后,真實的中國人的故事。所以一部分吃貨失望了,因為他們沒有看到自己想象中的東西。沒有新奇的菜品,紀錄片展現的人文內容遠比美食要多得多,那些在火上翻騰的食物倒更像是為這些故事的點綴,所以在他們看來喧賓奪主了。不過也正是因為這一點才讓整個紀錄片有了深度,有了更能打動人心的籌碼,也才能使我感動。
一部片子里幾個故事,眾多人物,總有幾個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出現。
采松茸的故事里,藏族姑娘卓瑪在市場賣松茸,那焦急,等待的眼神讓人印象深刻;諾鄧井鹽制作的火腿,體現了父子倆的情深;查爾干湖的石把頭,77歲高齡每天還要走冰,他是這群東北漁民的核心,“獵殺不絕”的古訓讓漁民們世代以捕魚為生。綏德賣黃饃饃的大爺,58歲高齡還要騎車幾小時去兜售自家的產品,陜北人民貌似都有自己的一套樸素哲學,那就是人得依靠自己的勞動才能有飯吃。
其中有這樣一個故事:浙江慈城的一對空巢老人最開心的時刻,就是兒孫從寧波回來,為他們制作可口的年糕。一家人圍坐在一起,吃著年糕嘮著家常,其樂融融。然而,短暫的團聚之后,兒孫們各自開車離去,家里又剩下這對老人。城市化迅猛發展的背景下,中國原有的大家族也在發生變化。通過吃食的故事,來展示普通中國人的人生況味,《舌尖上的中國》因此有了一層厚重的歷史感。
幾年前跟一個四川的老華僑吃飯,老人家青年攜妻子出國,在美國開畫廊,賣國畫,算是有所成,老大歸來,走路說話都在哆嗦。桌上端來一盆辣子雞,滿頭白發,一直沉靜不語的老太太忽然使勁拍老頭的胳膊:“誒誒,辣子雞呀!”飛快地夾一塊給老頭,又自己夾一塊,連筷子頭一起吮在嘴里,閉眼,滿臉都是笑,嘆一口氣:“真香。”
那一瞬間滿桌的年輕人互相看看,臉上都是很溫柔的笑,女孩子好像要哭。我承認我那會兒想起的是我家鄉的豬肉燉粉條,亂燉,白菜燉豆腐,小雞燉蘑菇。想起端午節母親的特色粽子;想起夏夜屋后稻田里成片的蛙鳴,那是家的聲音。
這是舌尖上的故鄉,而每個人舌尖上的故鄉加起來就是舌尖上的中國。我毫不介意去愛別人的故鄉,譬如菌子的云南,臘肉和豌豆尖的四川,干絲的南京,肉餅的香河……
年輕的時候,我們都習慣于為了各式各樣的原因和理由而遠走他鄉,北漂,出國,移民,只將綿綿的牽掛和無盡的期盼留給了父母。年輕的時候父母總是很少會被排在我們人生規劃的第一位,其實在我們整個的一生之中,又有多少時候會將父母置于其他諸多世事之上呢?我非常害怕哪一天回家的時候,突然看到一直強壯年盛的父母已經仿佛在一夕之間蒼老了。相比自己青春年華的消逝,他們的老去更加讓我心痛和惶恐。但是或許因為自己始終還是太年輕,所以我只能不痛不癢地說,我們真的應該在任何想起和能夠的時候,以自己最力所能及的方式向父母傳達自己的愛與關心。人生無常,須盡歡,更須盡孝,只可惜千里共嬋娟那種寂寞的美麗,并不太適用于血濃于水的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