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萬軍
摘 要:我國證券市場經過十多年的發展,上市公司已經逐步走上了規范的公開披露信息的軌道,這是歷史的進步,也是我國選擇市場經濟體制的必然結果。但近年來證券市場所暴露出的問題,如上市公司虛構財務信息,CPA參與會計造假等等,已經成為市場經濟中的一個“毒瘤”,也是阻礙我國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大敵。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會計監管機制失效或低效是造成我國證券市場失靈的主要原因。對此,重構我國會計監管體系,加大市場監管的力度,是提高我國證券市場有效性的關鍵。
關鍵詞:上市公司 證券市場 會計監管體系
中圖分類號:F830.9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7-159-02
一、現行會計監管體系的局限性
虛假財務信息已成為我國證券市場的一大公害,也是阻礙我國證券市場健康發展的大敵。在打擊虛假財務信息,提高信息質量方面政府扮演了主要角色,也采取了很多行之有效的整治對策,縱然如此,我們還是應當看到,治理虛假的財務信息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見效的,它實則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而在這項系統的治理工程中,構建一個有效的會計監管體系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在我國現行會計監管體系中,其監管主體主要是財政部門、各單位的會計機構及會計人員、證監會和會計師事務所。財政部門作為會計監管的主體,一直是我國《會計法》的一個基本精神,同時,我國《會計法》還特別強調各單位的會計機構和會計人員要對本單位實行會計監管。證監會是國務院證券委對全國證券業和證券市場進行監督管理的執行機構,是我國證券市場上最直接、最權威的管理者。會計師事務所,作為社會中介機構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產物,其主要職責是接受上市公司的委托,獨立審查財務報告,發表客觀、公正的審計意見。我國現行會計監管的對象和內容則是各單位的資金運動及其具體的表現形式。從我國現行的會計監管體系來看,其局限性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是監管主體職責不明,互相扯皮,不能形成監管合力。在我國證券市場上,上市公司會計核算所遵循的會計準則和制度是由財政部門制定的,不是由證券監管部門制定的,因此,當財政部門制定上市公司會計準則和核算制度的時候,它的政府管理職能和市場參與者的身份應如何定位,也值得研究。社會中介監管機構,即注冊會計師協會及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協會是注冊會計師的行業自律性組織,其主要職責是:支持注冊會計師依法執行業務,維護其合法權益,向有關方面反映其意見和建議;對注冊會計師的任職資格和執業情況進行年度檢查等。但是,從近年來我國證券市場所發生的會計舞弊案來看,注冊會計師及其所依附的會計師事務所在其中扮演了極不光彩的角色,并一度成為整個市場關注的焦點,如瓊民源事件中的中華所、銀廣夏事件中的中天勤所,注冊會計師參與公司會計造假,合謀舞弊。這從反面說明我國現行的注冊會計師管理體制存在問題,起不到會計監管應有的作用。單位會計監管,在現階段是有名無實,因為,單位會計人員受聘于公司經理,既沒有權力,也沒有動力實施會計監管。
二是會計監管的內容簡單化。我國《會計法》規定各單位會計監督的內容是:對會計憑證、會計賬簿、財務會計報表和其他會計資料進行監督,保證其真實、完整與合法;對各種財產和資金進行監督,保證其安全完整與合理使用;對財務收支進行監督,保證其符合財務會計制度的規定。從表面上看,很明確、具體,但忽略了在業務交易的背后隱藏的問題,以及對許多非量化指標方面的虛假表述等內容的監督。
三是會計監督對象所處的社會經濟環境發生了變化。原先會計監督的對象是以國有企業為主,投資主體單一。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改制上市后,所面臨的經濟環境發生了重大的變化,這些變化最突出、最集中地體現在以證券市場的培育和發展為重點的資本市場上。而站在證券市場這樣一個特定的市場領域來看,現行的會計監管理論與體系無疑存在著很多缺陷。一方面,證券市場帶來了公司投資主體的多元化,公司是掛牌上市的公司,是公眾的公司,這就要求我們不僅要站在公司這個微觀經濟主體的立場來構建會計監管理論,而且要站在整個證券市場來審視對市場中所有會計活動和會計信息的監督和管理問題;另一方面,證券市場參與者在市場規則面前應該一律平等、一視同仁,人為地強調某一方的主導地位或人為地歧視某一方的主體地位都是不可取的,這就要求在證券市場中更多地引入中介組織和行業自律性組織,并充分發揮這些組織的監管職能。鑒于上述三方面的局限性,筆者認為,我國應按資本市場的運作要求,重構證券市場會計監管新體系,以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
二、證券市場與會計監管的關系
在現代經濟社會中,監管主要是指政府及非政府機構通過法律、法規、政策、制度及方法等手段,對各種經濟活動中“市場失靈”部分所實施的監督和管理,其目的是最終實現市場的公平和效率。在當今社會,證券市場所存在的會計造假行為引起的“市場失靈”尤為引人注目,而治理違規的會計行為和虛假的財務信息,不僅要有傳統意義上的會計監管,更要有與證券市場發展相適應的現代意義上的會計監管。證券市場會計監管是指以矯正和改善證券市場中的財務信息披露問題為目的,政府機構、中介組織依照有關法律和規章,通過法律、經濟、行政等手段,對各類市場主體的會計行為所進行的干預、管制和引導。
與普通產品市場不同的是,證券市場作為虛擬經濟運行的特殊市場,必然產生最集中地匯集各種信息的客觀要求,通過信息的傳播影響價格的波動,可以化解因某一虛假信息而使投資者將其實物資本貿然進入市場的可能性,最終實現實物資本的有效配置。所以說,證券市場在本質上是一個信息市場,市場的運作過程就是信息的處理過程,市場效率的關鍵問題是如何提高信息的充分性、準確性和對稱性,規范的信息披露制度是證券市場獲取有效信息的根本保證,信息在證券市場的運作和功能的發揮過程中處于中樞地位。我國證券市場信息披露制度,主要由證券發行信息披露制度和持續性信息披露制度兩部分組成。證券發行包括公司初次申請發行證券和已經上市的公司申請發行新股等交易行為。這些交易行為中的信息披露制度,通常側重于為一般投資者在對發行證券的投資價值做出合理判斷時提供基本條件,內容包括一般信息和會計信息兩類,其中,會計信息主要包括公司盈利能力、財務狀況和現金流量信息等。持續性披露制度是指公司在上市之后進行信息披露所應遵循的制度,內容包括定期報告(含年度報告和中期報告)、臨時報告以及為執行證券交易所公開政策而發布的各類報告文件,其中,定期報告主要是財務報告。很顯然,會計信息在整個信息披露制度中處于極其重要的地位。從某種意義上說,會計報表、審計報告、盈利預測、財務比率分析等會計信息,是最終影響一個公司股票發行的成敗和股價波動的決定因素。所以證券市場與會計監管有著天然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