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鵬
摘 要:產業空心化主要表現為制造業在GDP中的比重不斷下降以及制造業的不斷外移。隨著溫州小微企業的外遷和民間資金偏離實業,溫州產業空心化問題亦日益嚴重。當前,由于溫州制造業陷入困境,實體經濟很難支撐整個經濟體的正常運轉,在我國資產價格泡沫擠出的同時溫州民間借貸危機爆發。解決溫州民間借貸危機,必須要在溫州的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程中避免溫州產業空心化。
關鍵詞:產業空心化 民間借貸危機 資產價格泡沫
中圖分類號:F830.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7-187-02
溫州民間借貸自晚清時就已經出現,歷史悠久,對溫州的經濟發展發揮了重大的作用。2011年溫州爆發了民間借貸危機,企業紛紛破產倒閉,其中以2011年9月20日信泰集團董事長胡福林的離境出走達到了第一個高潮。在此之后相關政府機構和部門出臺了多項針對溫州民間借貸的管理措施,但2012年2月溫州立人教育集團崩潰,涉及民間借貸金額近70億元,債務涉及人員數千人,顯示這場危機遠未平息,影響深遠。
對于溫州這次民間借貸危機爆發的原因,我國不同領域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多方面、多層次的分析與探討。從筆者掌握的資料來看,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企業自身存在的缺陷給危機埋下了伏筆;實體經營“虛擬化”成為危機的根源;金融監管對創新的保護和激勵機制尚未形成為危機提供了動力;資產價格泡沫破裂是點燃危機的導火索;法律法規和政策引導的缺失給危機敞開了大門;投資者產權保護和擔保制度缺失為危機提供了全面爆發的平臺。上述分析對于全面理解溫州民間借貸危機的爆發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但是,筆者認為,既然發生的是民間借貸危機,在溫州民間金融占據很大比重,就說明溫州金融產業領域出現了嚴重問題,而溫州金融產業領域問題的形成一定和溫州的產業結構有關,也就是說,引發這場借貸危機的重要原因應該是溫州的產業結構。那么,溫州的產業結構到底發生了什么問題?與這次溫州民間借貸危機之間存在什么樣的邏輯關系?按照這樣的邏輯思路,本文擬從溫州產業結構空心化角度分析溫州民間借貸危機爆發的原因,以期對我國其他地方的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提供有益的借鑒和啟示。
一、產業空心化與產業結構軟化的區別
自2002年以來,溫州每年外遷的企業有1000家左右,外遷后的發展大多與主業無關,過早的多元化經營分散了企業的精力,行業性外遷動搖了溫州的產業基礎;外流的資金量更大,短期的利益驅動導致投資的盲目趨向。這一切影響了溫州企業競爭力的提升,并影響溫州的正常經濟秩序。溫州主要經濟指標上升力度明顯沒有先進發達城市強,固定資產投資、外貿出口等指標甚至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這都與企業資金大量外流有關。
對于發展中國家的產業空心化,理論界一般定義為:一個國家或地區在工業化過程中,違背產業發展循序漸進的客觀規律,盲目實現跨越式發展,國民經濟過度服務化或超工業化,從而使資本等生產要素的投入與流動日趨不合理,造成經濟結構的嚴重失衡,使制造業逐漸喪失競爭力,同時也使國內物質生產的地位和作用減弱,并導致物質生產下降,形成危機。無論是產業的不適當的轉移還是經濟過度的服務化,都是產業升級與轉化不適當或過度的表現,以至于造成產業結構不合理。筆者認為 “產業空心化”,是指以制造業為中心的生產和資本,大量并迅速地從一個地區轉移到另一個地區,使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明顯下降,造成地區內生產與非生產之間的比例關系嚴重失衡;其本質是制造業本身資本的存量發生了變化,但是增量無法填補存量變化留下的產業空間,導致出現:(1)制造業產值下滑,占本地區GDP比重下滑;(2)制造業生產力下降,制造業凈出口減少,制造業國際競爭力減弱;(3)制造業失業率上升,制造業人數及其比重下跌;(4)直接投資流出大于直接投資流入,對外投資凈額為負值。前兩項是產業空心化的必要條件,后兩項是產業空心化的充分條件。根據歷年資料可知近幾年溫州的GDP增長在浙江省內相對下滑,年年出現用工缺口,對照以上四個條件,不難判定溫州出現了產業空心化。
產業結構軟化是指在社會生產和再生產過程中,體力勞動和物質資源的消耗相對減少,腦力勞動和知識的消耗增長,與此相適應,勞動和資本密集型產業的主導地位日益被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所取代。產業結構軟化包含了兩個含義:第一,在產業結構的演進過程中,第三產業的比重不斷上升,出現了所謂“經濟服務化”趨勢;第二,在整個產業結構演進過程中,對信息、服務、技術和知識等因素的依賴程度加深。對于一個國家和地區來說,無論第一、二產業的比重怎樣下降,只要它是建立在科技和生產力高度發展、三大產業間形成良性循環關系這樣的基礎上,就不能說是產業空心化,其主要判斷依據是三個產業比例關系的變化有沒有破壞一個國家或地區生產的供給能力與需求力的平衡。如果平衡沒有被打破,那么這種結構變化是一種進步,它標志著該地區從工業社會轉入“后工業社會”。如果產業軟化過程過快或失當,如某些高度發達的國家和城市,由于追求完善的經濟服務,使得大部分物質生產部門都轉移到了欠發達的國家和城市,物質產品特別是工業制成品的出口明顯減少,進口逐漸增加并超過出口,以致出現一個國家或地區需求嚴重依賴外部進口的供求結構,造成工業品貿易收支惡化和逆差日益加劇,供給力與需求力不平衡,破壞了上述比例關系,就導致產業空心化。這不僅不是進步,反而會成為經濟發展的嚴重障礙。因此,產業空心化是產業結構軟化升級中的一種不適當的、畸形的發展形式。
二、產業空心化是溫州民間借貸危機的重要原因
任何一個國家或地區都需要本地區強大的制造業來促進經濟的長期繁榮。只有具備了制造業的強大支撐,才能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才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在中國有一串數據被一再重復:中小企業占到了企業總數的99%,提供了近80%的城鎮就業崗位,創造的最終產品和附加值相當于國內生產總值的60%,納稅額則達到國家稅收總額的50%。只有制造業發展了,服務業才能得到發展;其中生產性服務業因為本身是與制造業直接相關的配套服務業,是從制造業內部生產服務部門而獨立發展起來的,更是依附于制造業而存在,以物質生產環節中的人力資本和知識資本作為主要投入品。消費性服務業雖然是最終產品的服務,如房地產、賓館餐飲、娛樂等,但它也不可能離開制造業獨立存在。制造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小微企業為主的溫州制造企業卻在各方面原因的作用下不斷倒閉、外遷或資金大量外流,致使制造業在溫州產業結構比重中逐漸下滑,以至于產業結構日趨不合理,三大產業不能協調發展,最終對溫州的經濟發展產生了極大的破壞作用。
近年來由于原材料成本、勞動力成本和用工成本不斷提高,以及溫州本身人均一分地的土地限制,溫州本地制造業為了維持企業的利潤率,開始紛紛向有較多優惠政策、土地成本較低和用工成本較低的地區外遷企業。一些實力較強的制造企業紛紛在江西、四川、福建、安徽等地區建立了新的生產基地。同時由于溫州本地現有的科學技術環境、人才戰略以及企業投資環境等因素阻礙了溫州的產業轉型升級,因此一些溫州企業把企業的總部或者產品技術研發中心遷到了杭州、上海等地。這使得溫州地區的制造業比重不斷下降,產業結構日趨不合理化,以至于產生了產業空心化。
2008年爆發的經濟危機和隨后的歐債危機使溫州小微企業陷入困境,2008年溫州制造業企業出現沒有訂單的情況,隨后由于國內通貨膨脹原材料上漲和“錢荒、電荒、用工荒、高成本、高稅負”的經濟環境,溫州的小微企業出現有訂單不敢做,做得越多虧本越多的情況。利潤空間被一再擠壓,民間資本投資流向逐步脫離實業,轉入“離制造業”。
2005至2007年,中國股市從近1000點升至6000多點;2009年我國A股成為全球反彈最強勁的股市,上證綜指從1664點上漲到七月份的3478點,最高漲幅超過100%。自2000年開始,特別是2008年年底房市從調控潮中恢復了原有的增長勢頭,變得一發而不可收。當股票和不動產的價格逐漸向上,偏離了實體經濟決定的內在價值相應的價格時,就會產生資產價格泡沫,由此帶來了過多具有投機性的投資行為。在這種情況下,溫州原本應該流向制造業的資本不斷流向房地產和股市。2009年溫州市百強企業中將近一半的制造業企業涉足了房地產,資金熱錢化快錢化愈演愈烈,完全不受誘惑的溫州制造業企業不多。甚至部分制造業企業將既有的公司業務作為融資平臺,據統計有2/3以上的民間資金溢出成為游資在賺快錢。2011年銀根緊縮,企業生存環境更加惡劣,企業資金加速成為投機性的游資,企業資金鏈斷裂的風險日益加大。
在此情況下,溫州經濟和溫州人經濟兩個概念出現在大眾眼前。一些人將以房產和股票為主的虛擬經濟對溫州人進行衡量,認為溫州GDP雖然增長率在浙江省較為靠后,但是溫州民間資金已經進入了資本經營以錢生錢的高級階段。其實這是錯誤地將財富等同于貨幣數量,甚至把金融杠桿下放大的產值也認為是財富。事實上評論一個地區財富的多少,是看這個地區的生產制造能力,而不是貨幣的數量。
當前溫州的產業結構和民間資金流動呈現出頭重腳輕的特點,當第三產業發生問題,第一第二產業又難以支撐時,就必然使經濟出現問題,同時會帶來借貸危機。近幾年溫州民間投資多集中于高息借貸、房地產及股票證券業為代表的虛擬經濟,而對溫州制造業的投資則逐年下降。當金融業和房地產為主的虛擬經濟由于資金大量投入產生相對過剩并達到一定程度時,必將使資產泡沫膨脹到一定程度由于缺乏物質生產的支撐而破裂。此時由于資金鏈斷裂,就產生了溫州的民間借貸危機。所以,說溫州的民間借貸危機是溫州的產業空心化造成的。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溫州民間借貸危機的發生又會隨著產業鏈的傳導,影響我國其他地區,并給我國經濟造成一定的影響。
三、溫州民間借貸危機對溫州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啟示
溫州民間借貸危機使溫州產業空心化的問題完全顯露出來,因此,只有解決了溫州產業空心化問題,才能從根本上解決溫州民間借貸危機。
第一,盡快出臺相關政策實施細則,扶持溫州產業實體。2011年10月12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研究確定支持小型和微型企業發展的“國九條”溫州實體企業相關管理部門應該在“國九條”關于支持小微企業脫困的政策措施的基礎上,出臺相關細則,切實扶持在增加就業和促進經濟增長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溫州產業實體。只有溫州產業實體得到發展并取得合理利潤,才能使溫州民間資金在逐利地動力下流向實體產業領域,避免出現投資虛擬經濟產生的借貸危機。
第二,繼續遏制資產價格泡沫化,提高國內消費水平。2010年至今我國樓市調控政策取得了明顯的成效,必須繼續采取措施調控資產價格的暴漲。在堅持現有的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前提下,嚴格關注信貸資金的流向。要將流動性直接導向實體經濟,繼續利用財政政策來遏制資產價格的進一步上漲。同時只有資產價格上漲得到遏制,老百姓才敢花錢,才能真正提升我國國內消費水平,拉動內需,使溫州實體經濟得到不斷增長的生產動力,逐步減弱對出口的依賴。
第三,加快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進度,促進溫州三大產業協調發展。從美國、日本和歐洲近幾年的經濟形勢來看,并不是第三產業的比重越大越好,而是三大產業之間要保持一個適當的比例才能促進經濟長期穩定的發展。溫州正處于工業化中期,工業化水平還較低,體現為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處在產業鏈分工的低端,倚重勞動力成本優勢等等,這就迫切需要在經濟發展過程中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并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然而,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中,應該從本地區的資源、環境、勞動力等的比較優勢方面上來考慮三大產業的比例分配關系,不能盲目地引進服務業,提高其比重,從而忽略了其它產業的發展。溫州的傳統產業一般生產人們生活所需的用品,人們在任何時候都需要這些產品。在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過程中要采取一定的措施來避免盲目的跨越式發展,即在追求第三產業比例提高的同時不要忽視傳統產業的發展,保持三大產業合理的比例以達到良性的循環。一些傳統的產業出現衰退的情況,并不是人們不再需要此種產品,而是產品的科技含量太低,不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因此,通過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促進傳統行業的發展,同時達到三大產業的良性互動,實現經濟快速協調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鄭勝利.謹防我國產業轉移造成產業空心化[J].經濟前沿,2008(12)
2.陳寶明.我國高端產業空心化問題的表現及其解決途徑[J].中國產業,2010,(1)
3.高改芳.資產價格泡沫風險大于實體經濟通脹[N].中國證券報,2009.7.18
4.劉博,張紅地著.中國法定存款準備金制度的理論與實踐[M].中國金融出版社,2011.3
(作者單位:深圳發展銀行溫州分行 浙江溫州 325000)
(責編: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