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飛
摘 要:決策、組織、指揮、協調、控制是企業管理的基本職能,而控制在保證決策和計劃的正確執行過程中居重要地位,起著重要的作用。一個組織在實現企業目標和既定的計劃時,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組織行為可能會偏離目標與計劃,此時就需要并使用管理的一項重要職能控制。
關鍵詞:控制職能 控制涵義 控制原則 方法類別
中圖分類號:F27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2)07-242-01
一、控制的涵義與原則
1.控制的涵義。作為管理的基本職能的控制,是監督、檢查是否按既定的計劃、標準和方法進行,發現偏差,分析原因,進行糾正,以保證企業目標實現的過程。控制有3個方面的含義:一是控制的目的是保證組織中的各項活動按既定的計劃和標準進行;二是控制是通過“監督”和“糾偏”來實現的;三是控制是一個過程,控制與計劃的關系相當緊密,計劃為控制提供依據,控制是計劃實現的保證。
2.控制的基本原則。要發揮控制有效的作用,必須遵循一些基本原則:
一是體現計劃的原則。控制是實現計劃的保證,控制的任務是保證計劃能夠如期執行。計劃越是明確、全面和完善,控制就越能按計劃的程序來執行,因而也就越有效。
二是權責匹配的原則。權力應該與責任相匹配。實行控制的首要任務,應該讓與計劃執行有關的管理者來承擔。由于授權、委派職責以及承擔責任都應由一個管理者來負責落實,控制權也應由他來實施。一個組織,結構越是明確、全面和完善,設計的控制就越有利于糾正偏差。
三是立即行動的原則。控制只有對已發生的偏差采取措施,通過適當的計劃、組織、人事和領導措施加以糾正,才能證明它是正確性。如果不隨之采取行動,就會浪費管理者和參謀人員的時間。如果已發現偏差,那就要立即采取行動,使之回到正確的方向。
四是控制關鍵環節的原則。管理者在控制過程中所面臨的內、外環境是復雜多變的,影響控制系統和變量很多,這就要求管理者善于把握問題的關鍵,將注意力集中在計劃執行中的一些主要影響因素上,事實上,控制了關鍵環節,也就控制了全局。
二、控制方法類別
1.前饋控制(原因的控制)。所謂前饋控制,就是觀察那些作用于系統的各種可測量的輸入量和主要擾動量,分析它們對系統輸出的影響,在這些可測量的輸入量和擾動量和不利影響產生以前,通過及時采取糾正措施來消除它們的不利影響。比如,生產空調的企業在夏季需求高峰來臨之前,已經添置設備、安排人員,擴大生產量,防止產品供不應求;軍隊在戰爭尚未爆發之前,就開始集結裝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兵馬未動,糧草先行”。不難看到,前饋控制的控制作用發生在行動之前,其特點是將注意力放在行動的輸入端上,使得一開始就能將問題的隱患消除于未然。
2.同期控制(過程控制)。同期控制,也稱現場控制和現場管理。顧名思義,它是發生在活動動進行過程中的控制。這類控制工作方法主要被基層主管人員所采用。
最常見的同期控制手段是主管人員通過深入現場親自監督檢查、指導和控制下屬人員的活動。在計劃的實施過程中,大量的管理控制工作,尤其是基層的管理控制工作都屬于這種類型。因此,它是控制工作的基礎,一個主管人員的管理水平和領導能力常常會通過這種工作表現出來。
3.反饋控制(結果控制)。反饋控制是控制工作最傳統也是最主要的方式。它的作用發生在組織行動之后,其特點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行動的結果上,并以此作為下次行動的依據。其目的是力求“吃一塹,長一智”。
首先對預期工作標準與實際工作結果進行比照,找出偏差;其次,分析偏差產生的原因;最后制定出糾正計劃并實施。有些時候可能還會對原有的預期標準進行調整,為下個階段的工作做好計劃與準備。這幾個環節恰好構成一個反饋控制回路。反饋控制從理論上說似乎很簡單,但實際操作中的控制要復雜得多。
三、對控制者控制(組織控制系統的封閉性)
在上述關于控制的論述中,控制的主體就是領導,客體就是下級員工。如果進一步追問,組織領導是否也要接受“控制”?這既是一個理論問題,更是一個實踐問題。事實上,只要承認組織領導者的個人目標與組織目標存在沖突的可能性,也就承認了這種控制機制存在的必要性。在現實中,三權分立的體制,如企業內部股東會、董事會與經理班子之間的權力安排等都說明了對控制者的控制是組織控制系統的重要構件。
從系統論的角度出發,任何組織都是一個復雜的耦合運行的人造系統,它是為了達到一定目的,由許多相互關聯的元素組成,并依靠因果關系連接在一起的集合體。完善的控制系統必須是一個封閉的系統,組織中的任何人包括各個層次的控制人員本身都不應該游離于這個系統之外。而系統中最重要的組織構件莫過于對組織高層領導者的控制機制,即對控制者的控制機制。其原因在于:控制者一旦失控,其導致的問題可能是組織能否生存的重大問題。對控制者的控制往往由于控制者的特殊作用被忽視。例如,很多國有企業的經理,重則以權謀私,侵吞國家財產,輕則無所作為,占其位而不謀其事,使企業坐失良機,逐漸走向衰落。
因此,一個組織成熟完善的最重要標志之一,就是看其是否建立了對控制者的控制機制。以現代企業為例,對控制者的控制機制主要可由以下幾方面構成:內部控制機制。包括公司的內部規章制度,如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以及經理班子之間的權力分配、職權界定;使經理人與組織目標激勵相一致的制度安排。外部控制機制。包括政府法律的震懾與調節作用,社會輿論監督等。
參考文獻:
1.劉興倍.管理學經理[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李建華,傅立.現代系統科學與管理[M].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96
(作者單位:神硅新能源有限公司 浙江蒼南 325800)
(責編:李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