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小平 李雙生
(中國水電顧問集團中南勘測設計研究院 長沙市 410014)
余軍明
(湖南水利水電職業技術學院 長沙市 410131)
峪塔水庫位于湖南省慈利縣三官寺鄉澧水水系溇水支流上,壩址距慈利縣城80 km。水庫控制集雨面積66.8 km2,壩址以上干流長度12.5 km,干流平均坡降26.6‰。工程于1963年10月動工興建,1970年5月主體工程竣工。是一座以灌溉為主,兼顧防洪等綜合利用的小(Ⅰ)型水利工程。
峪塔水庫總庫容570萬m3,根據《水利水電工程等級劃分及洪水標準》(SL 252-2000),工程等別為Ⅳ等,主要建筑物級別為4級,次要建筑物級別為5級。大壩為漿砌石單曲拱壩,設水洪水標準按50年一遇,校核洪水標準按500年一遇,消能防沖工程設計標準按20年一遇。
樞紐工程由大壩、輸水涵洞等永久性建筑物組成。
大壩為漿砌石單曲拱壩,上游面垂直,下游面傾斜,坡度為 1∶0.22;壩頂寬 2.7 m,最大壩高 28.5 m,壩頂高程234.5 m。溢流壩段為開敞式實用堰,堰頂高程230.0 m,堰長59 m,分兩孔,每孔凈寬7.25 m,總凈寬14.5 m。消能方式采用鼻坎挑流,鼻坎高程385.2 m,挑射角25°。溢流壩壩頂布置工作橋,橋面寬2.0 m,高程397.0 m,共設2跨。
輸水涵洞位于大壩壩體內,為鋼筋混凝土圓涵,長35 m,斷面尺寸為Φ1.4 m,進口底板高程218.5 m,設計流量5.5 m3/s,進口設啟閉閘門一扇,閘門尺寸0.6 m×0.6 m,采用5 t手搖絞車啟閉。
壩基巖石節理裂隙較發育,結構面多張開,順層面和節理裂隙巖溶比較發育。層面溶蝕與溶隙相互溝通,導致壩基滲漏增強。加上壩址附近出露11處滲漏點,尤其是右岸一處溶洞貫通庫區,通向下游,流量達到20 L/s。大壩清基不徹底,基礎未做防滲、帷幕灌漿施工,導致大壩壩基接觸面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滲漏。鉆孔壓水試驗成果顯示,壩基上部(10~13.9)m范圍內巖體透水率一般大于10 Lu,最大的可達39.9 Lu,屬中等透水帶,蓄水后,大壩外坡左、右壩肩地帶出現漏水,且滲漏量逐年增大,大壩外坡兩岸壩肩地帶出現浸潤面積達125 m2。因拱壩壩基(肩)存在較嚴重滲漏問題,需進行防滲處理。
峪塔水庫于1970年5月建成蓄水運行至今,由于水庫存在很多安全隱患,嚴重影響了工程效益的正常發揮。2007年4月,對本工程大壩進行安全鑒定,評定本工程水庫大壩為三類壩。大壩存在主要問題:
(1)大壩壩體長期存在滲漏現象,且滲漏量隨庫水位的升高而加大。
(2)兩岸壩肩存在溶蝕裂隙,漏水量較大,其右壩肩一處溶洞貫通庫區,滲漏流量達到20 L/s。
3.2.1 壩體滲水的主要原因
由于大壩施工質量較差,壩體砌筑塊石不密實,存在較多縫隙,施工時砂漿過稀,干縮后形成裂縫,使壩體防滲體冷縫出現了自上而下貫穿性滲水通道,導致滲水。
3.2.2 壩基滲水的主要原因
(1)大壩清基不徹底,基礎未做防滲、帷幕灌漿施工,導致壩基接觸面存在著較為嚴重的滲漏。
(2)壩基巖石節理裂隙較發育,結構面多張開,順層面和節理裂隙巖溶比較發育。層面溶蝕與溶隙相互溝通,導致壩基滲漏增強。
(3)壩址右岸一處溶洞貫通庫區,通向下游。
為解決大壩目前存在的滲漏問題,對拱壩壩體采取充填灌漿的方法,壩基采取帷幕灌漿的措施進行防滲處理。大壩防滲加固縱剖面見附圖。
4.1.1 灌漿孔布置
壩體采用單孔灌漿,為了節約工程投資,充填灌漿鉆孔利用帷幕灌漿的鉆孔,其孔距與帷幕灌漿孔孔距一致,均為2.5 m。壩頂全長約78 m,共32孔,充填灌漿共進尺730 m。

附圖 漿砌石拱壩防滲加固縱剖面
4.1.2 灌漿參數
充填灌漿是利用較少的灌漿壓力或漿液自重,將漿液灌入壩體隱患處,以堵塞洞穴和裂縫,且不對其產生辟裂破壞的目的。
(1)灌漿方法。
充填灌漿孔從壩頂鉆孔,充填灌漿應一次鉆孔,分段灌水泥漿,每段長4 m,灌漿時采用下套管“自下而上,分段灌注”的方法,在灌漿中應先對第一序孔輪灌,采用“少灌多復”的方法,待第一序孔終灌后再時行第二序孔,第二序孔結束后再進行第三序孔。每孔灌漿次數一般為5~10次。
(2)灌漿壓力。
壩體灌漿中,孔口壓力應控制在按設計時的最大允許灌漿壓力范圍內。灌漿壓力控制在(0.1~0.2)MPa,并應加強觀測。
(3)漿液材料。
充填灌漿主要材料是土料,加入少量的水泥,漿液為粘土漿。
4.2.1 灌漿孔布置
大壩壩基及壩肩存在比較嚴重的滲漏,本次加固設計采用帷幕灌漿作防滲加固處理。帷幕灌漿孔布置于壩軸線上。灌漿范圍為正常蓄水位線與基巖5 Lu線下5 m范圍線所包涵部分,孔距2.5 m。
右岸壩肩的帷幕灌漿結合考慮右岸滲漏通道的處理,帷幕灌漿范圍延伸至滲漏通道處,右岸壩肩帷幕灌漿考慮在右岸壩肩設置灌漿平洞,灌漿平洞尺寸設為2 m×2.5 m,城門洞形。
根據地勘成果及相關規范要求,灌后基巖透水率應不大于5 Lu,并要求帷幕孔深入相對不透水層5 m。按此原則布置,設計大壩基礎帷幕灌漿孔為77孔,總進尺2 210 m。檢查孔按帷幕孔的10%計,共7孔,進尺為220 m,布置在帷幕軸線上,一般地段均勻布置,在吸漿量大的部位稍作變更。灌漿深度的確定,一序孔為先導孔,鉆入基巖層作壓水試驗,當吸水率小于或等于5 Lu時,再施工下一段。
4.2.2 灌漿參數
本設計所提供的灌漿基本參數孔深、灌漿壓力等根據現場試驗可作調整。
(1)灌漿段長度。
灌漿段的長度是根據巖石裂隙的發育情況、破碎情況、滲透性以及設備條件決定的,本次灌漿參照類似工程經驗,確定灌漿段長度為5.0 m,實施中發現問題及時修改。射漿管距孔底不得大于50 cm,灌漿塞應塞在前一灌漿段底以上50 cm處,防止漏灌。灌漿前對灌漿段處進行沖洗??變瘸练e厚度不超過20 cm,沖洗壓力為0.7 MPa,至回清水為止。
(2)灌漿壓力。
灌漿壓力是影響灌漿質量的重要因素,以回漿壓力為準,本次灌漿壓力要求現場通過壓水試驗確定。
壩體與巖基接觸面的灌漿壓力應以不使壩體底部劈開或上抬為原則。
當灌漿孔離岸坡面較近,為防壓力過大擠動岸坡,按情況降低最大壓力值,但不小于最小壓力值。在接觸面處的第一灌漿段應從最小壓力開始,視吸漿情況逐步加大或不變。
(3)漿液稠度。
灌漿壓力是影響灌漿質量的重要因素,本次灌漿壓力一般要求現場通過灌漿試驗確定。漿液稠度一般應隨基巖的單位吸水量而變,起始水灰比采用5∶1,以后依次采用 3∶1、2∶1、1:1、0.8∶1、0.6∶1,個別灌漿段可視情況采用0.5∶1。漿液稠度的變換原則是:當灌漿壓力保持不變,注入率持續減少時,或注入率不變而壓力持續升高時,不得改變水灰比;當某一比級漿液的灌入量已達300 L以上或灌注時間已達30 min,而灌漿壓力和注入和注入率均無改變或改變不顯著時,應改濃一級;當注入率大于30 L/min時,可根據具體情況越級變濃。
(4)結束灌漿標準。
符合下列條件者,即可結束灌漿:采用自下而上分段灌漿時,灌漿段在設計壓力下,注入率不大于1 L/min后,繼續灌注60 min后,可結束灌漿。
(5)灌漿材料。
灌漿材料必須是新鮮的普通硅酸鹽水泥,強度等級不低于42.5,對因受潮而結塊的水泥一定要清除,以免影響施工質量。
(6)灌漿次序。
帷幕灌漿布設單排孔。分兩序施灌,同序孔距為4 m(異序孔距為2 m)。
(7)施工要求。
帷幕灌漿的鉆孔、沖洗、壓水試驗的各種要求必須符合 《水工建筑物水泥灌漿施工技術規范》DL/T 5148-2001和技施設計要求。全孔灌漿完畢后,采用自下而上分段封孔,每段(15~20)m,灌入水灰比為0.5的濃漿封孔。
4.2.3 檢查標準
質量檢查應以檢查孔壓水試驗成果為主,檢查孔數為灌漿總孔數的10%,檢查孔應布置在帷幕中心線上或巖石破碎、斷層、大孔隙等地質條件復雜的部位,檢查孔壓水試驗應在該部位灌漿結束14 d后進行,自上而下分段卡塞進行壓水試驗,采用單點法或五點法。壓力為1H0(H0為正常蓄水位至試驗段處高差),且不大于該處灌漿壓力的80%。檢查孔各段壓水試驗測得的q值應≤5 Lu,如出現大于5 Lu的試驗段,則應進行補灌。
(1)由于峪塔水庫漿砌石單曲拱壩施工質量較差,壩體砌筑塊石不密實,形成裂縫,造成壩體嚴重漏水,對在大壩安全運行帶嚴重隱患。在除險加固工程實踐中,采用壩體充填灌漿方案解決滲漏問題,該方案不僅工期短,工藝簡單,而且防滲效果較好。
(2)峪塔水庫建成運行40多年,限于當時的施工條件,基礎大多未進行徹底處理,大壩蓄水后,出現壩基滲漏、壩肩繞壩滲流等現象十分普遍。根據地形地質條件,結合實際情況采用帷幕灌漿基礎處理措施,有效地解決壩肩及壩基滲漏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