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王 涵

2008年,闊別祖國8年的遙感專家邸凱昌回國。在遙感之路上前行了20多年的邸凱昌,從國內走到了國外,從小實驗室走上了國際科研大舞臺,如今,他回國,帶回了最新的國際科研成果,也踏上了他事業(yè)的新起點。
1985年,邸凱昌以優(yōu)異的成績考入了當時的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后并入武漢大學),在專業(yè)志愿書上,鄭重寫下“攝影測量與遙感”這個在當時鮮有人知的專業(yè)?!昂猛鎯骸?,這是邸凱昌選擇專業(yè)的出發(fā)點,然而沒想到他在這個專業(yè)就這樣一直“玩兒”下去了,玩兒出一項又一項閃光的科研成果。
在大學潛心學業(yè)四年后,邸凱昌以優(yōu)秀畢業(yè)生的身份繼續(xù)留校攻讀碩士,“當時讀碩士的人還很少,專業(yè)一百多個人也只有三四個選擇繼續(xù)深造?!币驗檑P昌對知識的渴望與對愛好的堅持,他選擇堅持在這個專業(yè)深造下去。又是三年春華秋實,已是碩士研究生畢業(yè)的邸凱昌離開武漢來到北京,進入地礦部航空物探遙感中心(現中國國土資源航空物探遙感中心)遙感部,從事遙感和地理信息系統的研究開發(fā)工作。自此,他終于將自己的愛好變成了為之終生奮斗的事業(yè)。
作為當時部里為數不多的研究生,加之專業(yè)素質突出,邸凱昌很快得到同事和領導的肯定及賞識。然而他并沒有因此滿足,越是對科研接觸得更加深入,他越是能夠強烈地感覺到自己應當繼續(xù)學習深造,內心深處對知識的渴求時??M繞心頭。1995年,在單位領導的支持下,邸凱昌再次回到母校,師從著名的李德仁和李德毅兩位兄弟院士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從此開始了三年多的兩地奔波生活。學業(yè)在繼續(xù),工作也絲毫不能松懈,憑借非常人能夠想象的毅力,邸凱昌堅持了下來,而且在兩條戰(zhàn)線上都收獲了可喜的戰(zhàn)果。
學業(yè)上,攻讀博士期間,他在國內較早地系統研究了空間數據發(fā)掘和知識發(fā)現的理論與方法。對云理論進行了系統研究和發(fā)展,為數據發(fā)掘中概念和知識表達、定量定性轉換等基礎性問題提出了新的有效的解決方法。提出了基于歸納學習的遙感圖像分類技術,顯著提高了分類精度?;谄洳┦繉W位論文發(fā)展而成的專著《空間數據發(fā)掘與知識發(fā)現》于2001年由武漢大學出版社出版,列入國家“十五”重點圖書“數字地球基礎叢書”,是國內第一部空間數據發(fā)掘與知識發(fā)現的專著。
工作上,由于優(yōu)異的表現和突出的成績,邸凱昌歷任工程師(1994),高級工程師(1997),遙感方法技術研究所副所長(1993-1995)、所長(1995-1999),GIS研究所所長(1999-2000)。1999年他被評為國土資源部首屆“杰出青年”,當時的《國土資源報》還作了專門的報道。
然而,就在人們?yōu)檑P昌的成績喝彩之時,他又萌生了出國深造的想法。去見識更大的舞臺和更先進的專業(yè)知識成為他當時的渴望。2000年,機會出現了。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李榮興教授找到了邸凱昌的導師,說自己有比較好的項目需要人手,希望能推薦相關專業(yè)的人才給他。導師馬上想到了邸凱昌,這一次,他又得到了單位的大力支持。
于是,邸凱昌遠涉重洋來到俄亥俄州立大學土木環(huán)境工程與測量系從事相關科研和項目研究工作,開始了自己在海外的學術生涯,先后任博士后、Research Associate和Research Scientist,隨他一起的還有放棄國內優(yōu)厚工作的妻子,這一去便是八年。
在此期間,他主持和參與多項火星和月球探測及高分辨率遙感對地觀測的項目,取得了一批系統性的成果。他研究開發(fā)了一整套基于光束法平差的高精度火星車定位與制圖的理論、方法和技術,自2004年1月至今以業(yè)務化運行的方式應用于美國宇航局火星探測車勇氣號和機遇號的定位導航與地形制圖,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為此,他于2003年獲俄亥俄州立大學Duance C. Brown攝影測量獎,2006年獲美國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最佳實用論文一等獎,2008年獲美國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最佳GIS論文一等獎、美國宇航局火星車探測任務團隊成就獎。
從國內走到國際,邸凱昌終于走上了科研人生的大舞臺。然而,他卻始終不能忘記自己的根在中國。2008年,作為中科院“百人計劃”的入選者,邸凱昌如愿回到了自己的祖國,在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任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當時中科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的大部分研究及應用是面向對地觀測,對空觀測研究則很少,基本上是個空白。而深空探測作為我國航天未來發(fā)展的戰(zhàn)略方向,離不開相應的遙感技術和應用研究。歷史將這一重大使命擺在了邸凱昌這位剛剛回國的學者面前。

團隊成員
在研究所的大力支持和邸凱昌的努力下,中科院遙感所行星制圖與遙感研究室于2010年8月成立,研究室系統研究行星及其衛(wèi)星高精度遙感制圖與探測器導航定位一系列的理論方法,發(fā)展自動化行星遙感制圖關鍵技術和多源數據一體化分析技術,以應用于對地觀測、近地空間探測、月球探測、火星探測及近地小行星探測。
自2008年開始,邸凱昌兼任國際攝影測量與遙感學會第四委員會第七工作組“行星制圖與數據庫”(Planetary Mapping and Databases)共同組長,參與組織多個國際學術會議,同國際行星探測界保持密切的學術聯系。
如今,邸凱昌及其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863項目和中科院“百人計劃”擇優(yōu)項目的支持下,成功研究開發(fā)了基于衛(wèi)星圖像和探測車圖像的天地一體化月球車和火星車導航定位和地形制圖方法,并研制了導航定位移動實驗平臺用于野外實驗驗證,在定位精度和自動化方面均有新的突破,相關成果申請了國家專利并發(fā)表多篇論文,其中一篇論文在2009年10月獲30屆亞洲遙感會議優(yōu)秀論文獎。
此外,他們還同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國家天文臺等單位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行星遙感制圖與導航定位”、“地形建立與視覺定位關鍵技術研究及軟件研制”、“全景及導航相機月表地形測繪原型軟件研發(fā)”等一批國家探月工程重要需求項目陸續(xù)開展。
值得一提的是,邸凱昌的團隊所承擔的項目無一不是面向國際學術前沿、面向國家重大工程應用需求,每一個重大技術的攻克和每一個項目的完成都將有力推進我國在相關領域的進步和發(fā)展。也因此,他對團隊成員的要求極為嚴格,對團隊的協作能力也要求很高。他常說“If you want to go fast,go alone. If you want to go far, go together”。
正如邸凱昌自己所描述的,他在遙感的道路上不求快,但求遠。能夠一直做自己喜歡的事,并且讓這件事造福于人民、有益于國家,這便是他作為科學家感到最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