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佑壽,中國工程院院士,電子學家、教育家。1925年7月14日出生于泰國曼谷一華僑商人之家。祖籍廣東省潮安縣(現潮州市)。1948年畢業于清華大學電機系。后歷任清華大學講師、副教授、教授、無線電系主任、研究生院院長,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一、二屆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通信學會第一、二屆副理事長,電氣電子工程師學會高級會員,國際無線電科學聯盟中方成員。長期從事數字通信與信號處理的教學和研究,領導研制的SCA型數傳設備用于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的發射監測系統。是中國電子技術、特別是數字通信的開拓者之一。吳佑壽系統地研究了編碼、數據壓縮、調制與解調、同步以及微弱信號接收等通信領域的基本問題,在理論和關鍵技術研究基礎上先后研制成功幾種數字微波通信設備和數據傳輸機,為開拓、發展中國數字通信事業作出了貢獻。他是中國最早從事這方面研究的工作者之一。堅持理論聯系實際,教書育人,為培養電子學人才和發展中國數字通信和漢字計算機識別技術作出了重要貢獻。
吳佑壽院士為本刊撰稿統計如下:
2002年第7期:電腦能“變成”人腦嗎?

李未,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前校長,計算機專家。1943年6月8日出生于北京人。1968年6月畢業于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1968年6月-1979年7月,先后任北京航空學院基礎部、計算中心教師。1983年取得英國愛丁堡大學計算機系博士學位。歷任北京航空學院計算機系講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委員,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專家組成員。軟件開發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計算機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第十屆全國政協委員。
李未院士是參與創立、發展和完善結構操作語義方法的主要學者之一,80年代初期,李未院士使用這種方法最先給出了Ada語言有關任務,包括并行、匯聚、通訊、同步及選擇等機制的語義,建立了在并行機制下的程序模塊以及程序例外處理的語義。他的工作系統地解決了諸如像Ada、Edison等并發式程序設計語言的操作語義問題,并在語義研究的基礎上建立了并發語言的翻譯與變換理論。
李未院士為本刊撰稿統計如下:
2002年第8期:知識的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