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出版感慨萬千,筆者認為有如下幾點值得一提。
一、有驚無險。2012年出版業平穩度過。因為經濟不景氣,加上不確定因素太多,許多人預言,出版已風光不再,2013年形勢將更加嚴峻。的確,比起前幾年,出版大改制、大調整、大合并、大重組、大轉型轟轟烈烈的局面,2012年顯然相對平淡,除了莫言的書以外,也極少出現超級暢銷書,各項經濟指標同比有點增幅,但幅度很少。不過2012年出版比人們預期的好,體制改革不但把出版推向市場,讓出版業學會了在殘酷的市場環境下生存發展。新技術的出現,并沒有使出版邊緣化,反而給出版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民營、外資參與出版合作,非但沒有擠壓出版的空間,反而使出版的優勢得以更好發揮,使出版產業鏈建設更加合理。互聯網的出現的確分流了原發行的市場,但出版總的效益并未受影響,反而又有增長,所以2012年出版收盤還令人欣慰。
二、于無聲處聽驚雷。表面上看2012年出版相對平靜,其實企業內部并不平靜,這是因為企業內部關系需要新調整、面對新技術。企業需要積極應對,提升企業新技術的含量;出版產業鏈逐步形成,并迅速崛起,企業需重新定位自己在整個出版產業中的位置;出版門檻降低,競爭對手多元化,使得競爭異常激烈,隨時都有出局的危險,這些都是出版企業需要解決的問題。2012年出版行業平穩過渡,出版企業經受了太多的壓力,付出了太多的艱辛。
三、內容為主。出版業者更加重視加強自身的編輯力量和品牌價值,國營出版社和民營出版商在以往單純的書號合作之外,更加重視圍繞產品內容的合作,只要誰擁有符合市場的選題,特別是經市場驗證過的暢銷內容,誰就擁有出版的主導權。出版不再為書號所限制,而是內容。誰擁有內容,誰就擁有市場。沒有自身內容生產力的出版業者、一些模仿跟風的產品,逐漸為市場所淘汰,所以2012年出版業特別重視內容的生產,一方面面向全社會尋找好的題材和產品,另一方面各盡所能地發掘自身的內在潛力,改制后的出版社真正成為名副其實的直面殘酷市場選擇的出版商。
四、各路高手搶占出版產業鏈商機。新技術面市,交通日趨發達,為出版產業鏈的構成創造了條件,于是乎,各路高手迅速瓜分出版產業鏈的各個環節,這其中包括選題策劃、文編、美編、印刷、裝幀、物流等等,其結果不但使出版產業鏈迅速成型,而且使產業鏈的各生產環節更加專業,使出版物質量逐步提高,如果說2012年出版亮點不多的話,上述這一現象應是實實在在的亮點。
五、各種資源迅速整合,出版航母呼之欲出。如果說2012前出版整合、吞并,主要是政府推動的話,2012年出版資源整合,則主要由民間自發發起。這其中包括出版社與出版社的資源整合,出版社與民營工作室的資源整合。出版界提升各種資源的價值,國內資源與國際資源的整合,值得特別一提的是,兩岸出版資源的整合。2012年,在兩岸出版政策開放還受到限制的情況下,兩岸出版業界用他們的智慧把兩岸資源整合起來。其中主要是內容資源、人才資源、行銷渠道資源等,把兩岸出版合作推向了新階段。
六、2012年出版仍存在不健康的現象。這應該是以前延續下來的問題,2012年仍然存在,即圖書館配和團購的問題。這幾年國家在學校圖書館的建設上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這本來是一件好事,但一些不法書商勾結少數官員,把一些粗制濫造、庫存,利用行賄等手段推銷給圖書館,還有的圖書館為了數量達標,只求便宜不管質量,一味壓價,使許多有價值的好書排除在采購之外,不但嚴重地影響了圖書館的建設,也嚴重地打擊出版社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