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現代以降,推動閱讀成為眾多國家力圖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途徑之一,書籍被證明事關個人的修養、城市的文明、國家的凝聚力以及民族的創造力。然而,現代社會太多閃爍在屏幕上的文字、影像讓我們的視網膜無比忙碌,對于個人,一盞清茶、一卷書香構成的幽靜時光再次變得“奢侈”;對于國家,尤其是青少年閱讀數量的減少、閱讀習慣的改變、閱讀內容的碎片與淺薄化已成為世界性的問題,許多國家為此開始重新呼喚閱讀、推動閱讀——
2012年,俄國政府制定了《民族閱讀大綱》,并在俄羅斯聯邦83個聯邦主體同時舉行面向6年級學生的“閱讀經典”競賽;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愛爾蘭幾乎每個孩子都獲得了1.5歐元的購書券,可以去書店購買專為今日而制作的等值圖書;英國當日則舉辦了第三屆“世界讀書之夜”,2萬名志愿者四處免費送出近50萬本圖書;10月27日,日本迎來了自1947年開始的第66個“讀書周”,但媒體批評其“日漸式微,流于形式化”,期待“能夠找到令讀書周越辦越火的方法,以此催生新一波的讀書熱”;泰國曼谷成為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評選出來的下一年“世界圖書之都”,市政府正著手計劃開展一系列活動,利用這個契機將該市市民平均每人每年讀書量從現在的2~5冊增加到每人每年15冊;美國國會圖書館今年展覽了“塑造美國的88本書”,其后舉辦的第12屆美國國家圖書節與之呼應,將主題定為“塑造美國的書籍”;蒙古國今年則舉辦了首個圖書節,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出席活動并致辭希望國內青少年放下酒杯拿起書,長輩們應把買酒的錢用來給孩子們買書;……
2012年,中國閱讀又有怎樣的色彩、律動、印記以及對未來的期待?
政府的閱讀推進工程
對于國家而言,推動閱讀是其保障公民文化權益的責任之一。7月20日,國務院公布了中國首部基本公共服務規劃——《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二五”規劃》,提出國家要建立公共文化服務制度,保障人民群眾讀書、看報等權益,并提出廣泛開展全民閱讀活動、逐步擴大基本免費或低收費閱讀服務范圍、加強農家書屋和城鄉閱報欄(屏)建設以及推進公益性數字出版產品免費下載、閱讀和使用等與國民閱讀密切相關的要求。
在閱讀設施建設方面,有兩項重大文化工程值得關注。一是農家書屋工程提前三年收官。這項事業始于2005年,至今年共建成農家書屋600,449家,投入資金180多億元,共計配送圖書9.4億冊、報刊5.4億份、音像制品1.2億張、影視放映設備和閱讀設施60多萬套。這些遍及平原、丘陵、牧區、雪域的書屋,為全國各地的農民和留守兒童提供了近在咫尺的閱讀空間與閱讀內容,也為未來閱讀活動的基層開展提供了舞臺。另一項工程則是文化部在所推進的全國“三館一站”(美術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的免費開放,各級政府已普遍將其納入政府考核指標、發展規劃、民生工程等予以保障。“全民閱讀工程”早已被列入國家“十二五規劃”,該工程如何規劃、如何實施,如何與國際接軌、如何體現中國特色,值得每一個關注閱讀的人期待。
2012年,更多的部委開始發揮自身系統優勢,開展面向少年兒童、殘障人士、農民工等群體的閱讀活動,如新聞出版總署的多種圖書評選推薦活動,包括“大眾最喜愛的50種書”、“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百種優秀圖書”、“優秀廉政文化出版物推薦活動”等;中國殘聯的盲人“聽書工程”;中央文明辦的“文明中國”系列全民閱讀活動,包括“送你一本書”和“愛上閱讀、書寫夢想”創作征集活動等;鐵道部在春節期間在各地火車站舉辦的“好書刊進基層”;等等。這些活動大多已經或正在形成長期機制。
2012年,地方各級政府舉辦的閱讀活動較往年數量大大增加,最為普遍的是嘉年華式的“讀書月”、“書香節”,有些已舉辦多年,向城市名片、品牌文化活動方向打造。最資深的莫過始于2000年迄今已舉辦13屆的“深圳讀書月”,今年主題為“閱讀提升正能量”,11月1日正式開幕;后起之秀則有廣州“南國書香節”、上海書展暨“書香中國”上海周、湖南“三湘讀書月”、“重慶讀書月”、廈門“書香鷺島活動月”、“北京閱讀季”等,尤其是武漢市,在2012年展開了起建設“讀書之城”的宏大構想,舉辦了包括讀書節在內的多項閱讀活動,并開始在全市鋪設24小時自助圖書館、地鐵移動圖書館、圖書漂流點位,武漢三鎮還將各建一個中心書城。
據4月23日發布的“第九次全國國民閱讀調查”顯示,2011年我國有62.6%的18~70周歲國民希望當地應該舉辦讀書活動或讀書節,然而,這種嘉年華式的閱讀盛會所帶來的繁榮與影響往往是“短暫”的,正如上面所提到的,已度過66年的日本“讀書周”日漸式微、流于形式,如何能夠真正提升居民的閱讀習慣,需要更為科學和長期的規劃。
在以上“宏大敘事”之后,將是一些相對細微的閱讀事件。出版業、圖書館、公益組織,他們與讀者之間的關系更直接密切,他們對閱讀的推動往往限于一定范圍、專于某一方面,因此更加鮮明、活躍、個性化,并在一定程度上展現出這一年閱讀的特征和走勢。
莫言帶來的閱讀風
對于出版行業來說,閱讀是安身立命的基石,處于最“前線”的實體書店的興衰往往被人們視為閱讀的“晴雨表”——充滿了陽光和理想的“光合作用”2011年所遭遇的停業危機、風入松書店的停業似乎仍殘留著驅不散的寒意,今年成都四川弘文書局與汕頭三聯書店的停業,又讓這寒意更深一層;然而,十月份,有關書店和微博的“兩件小事”卻讓人感覺到閱讀的溫暖和有趣。一是北京地標書店萬圣書園的搬家,店主的一條微博,引來讀者們的紛紛義務幫忙搬書,有大學生、90后、速遞員、出版社員工,以及北大社會學系女教授郭于華和她的十幾個弟子,只是新店面積小了不少,很是委屈萬圣的貓;寧波則發起了一場特別的“占領書店”活動,網友@何鎮飚(浙江大學寧波理工學院教授)在微博上寫道,“在十月七日國慶長假最后一天,走進你身邊的實體書店,拍下照片上傳微博,特別是那些民營的、特色的小書店,至少讓我們知道身邊還有哪些書店,還有哪些愛書店的人。十月七日,占領書店。”這條微博被迅速轉載、擴散,得到了許多愛書人的響應。這一家家又小又美的實體書店帶給讀書人太多的糾結、牽掛和喜悅,誰又忍心看著它們消逝,對此,新聞出版總署8月在上海召開了扶持實體書店的座談會,杭州、上海先后出臺扶持民營書店的辦法,分別撥款300萬和500萬元給予定向支持,翰香、楓林晚等16家民營書店已先后領到了3萬元到30萬元不等的專項扶持資金。未來如何,拭目以待。
推動閱讀,大而言之,是承擔社會文化責任,小而言之,是為自己培養讀者、開辟未來,為此,出版機構一直在持續投入人力、物力和財力,開展捐贈圖書、援建書屋、研制青少年閱讀書目、開展分級閱讀等等多種多樣的活動。十月的一件大事則讓整個出版行業為之鼓舞歡愉——那就是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這極大地激起了國民的閱讀欲望——或許說是購買欲望更為確切,其作品各地實體書店與各大電商圖書頻道中迅速脫銷,需要預定。淘寶數據顯示,從10月12日晚8點至13日早8點,網友12小時下單2600筆,長篇小說《蛙》、《紅高粱家族》、《生死疲勞》分列前三位。當當網推出的《莫言文集》(全14冊)“商品評價”中顯示,97.5%的讀者“強烈推薦購買”。10月22日,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將莫言目前所有作品的正式版權交給北京精典博維文化發展有限公司。這套文集起印數高達600萬本(30萬套),至10月底網絡預訂已達3萬套。
圖書館界也迅速展開“閱讀莫言”行動。10月19日,國家圖書館開始舉辦“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莫言作品展”,展出莫言共創作的11部長篇小說、20多篇中篇小說和80多篇短篇小說,這些作品的首發刊物、大陸出版物、臺港版本和外文譯本,以及大量國內外學者、媒體的評價,并在北區設立莫言作品專架以饗讀者。莫言正是中國閱讀期待已久的一顆“巨星”。假如每個識字的中國人都能閱讀一部20本裝的《莫言文集》,那2012年國民人均讀書量將會出現一個多么令人激越的數字!但這只是美好的愿望,希望這套定價700元的《莫言文集》不會只是大多數書架上最時髦的裝飾,而真正成為2012中國閱讀的重要營養成分。莫言對于閱讀的意義,不僅在于圖書的數量,而是為我們帶來了中國原創的魅力,這將是中國閱讀之輪磔磔前進的根本動力。
圖書館為推動閱讀所作的努力
真正的閱讀、有意義的閱讀并非局限于紙張之上,網絡閱讀往往因其娛樂化、碎片化及淺薄化而飽受詬病,但畢竟它已占據了閱讀的半壁江山,并且應該給予它凝練、沉淀、優化的時間,從而發揮其帶動閱讀的積極特性。圖書館是閱讀的棲息之地,它可以拒絕那些已經印上紙張的不體面的文字,諸如美國圖書館正在驅逐的《格雷的五十道陰影》(Fifty Shades of Grey),但也可以嘗試接納一些原生于網絡的有特色的“書籍”,例如上海圖書館主動與盛大文學合作,首次將網絡文學引入公共圖書館,讀者使用上海圖書館讀者證登錄圖書館官方網站,即可到盛大文學的云中書城“免費借閱”網絡小說,而不用支付5分/千字的“VIP章節”閱讀費用。盛大文學為之開放借閱的書籍共有1.1萬余部,啟用4個月左右,借閱量就已超過73,000次。2012年,圖書館界在推動閱讀方面發揮了更為多樣性、更為細致的功能與服務。
促進閱讀日漸成為公益組織為公眾的利益和福祉服務的方式之一,閱讀與公益的碰撞,往往會誕生出一些極具創意的點子,以吸引公眾的關注,例如中國青基會聯合新京報共同發起主辦的“挑戰8小時”2012慈善徒步越野賽,吸引了2000名愛心人士會聚延慶玉渡山,以“捐錢才能參賽”的方式進行越野,參賽個人最低募捐額度為600元,企業/機構最低則為5萬元,企業家黃怒波、“童話大王”鄭淵潔及青年演員佟大為擔任活動的“愛心大使”。北京新燕莎商業有限公司、諾安基金、新浪樂居、百威英博啤酒投資(中國)有限公司、三菱商事(株)北京事務所等8家企業捐款并組隊參賽。9月8日,該越野賽官網顯示共收到捐款623,735.33元人民幣,這些款項將全部用于在寧夏海原縣、云南保山市隆陽區等貧困地區小學建設閱讀基地。當然,還有“立人鄉村圖書館”、“多背一公斤”等更多的公益組織和活動,志愿者們正在盡著綿薄之力,為農村的、偏遠地區的孩子們做著基礎性的、艱苦的閱讀促進工作,如同“打點滴”式的灌溉方法,讓閱讀的能量緩慢但深入地滲透到最缺乏知識、最需要閱讀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