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抵自19世紀以降,是歐洲繪畫藝術全面繁榮的時代。回顧西方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許多觀念流派,諸如浪漫主義、現實主義、印象主義和后印象主義在這段期間相繼出現,且因歐洲工業與印刷技術的迅速發展,更使得當時蔚為新興的木刻畫、銅版畫、石版畫等多樣類型藝術有了相當程度的普及與推廣。
1818年,發明石版印刷術的捷克裔德國人阿羅依·塞尼菲爾德(Aloys Senefelder ,1771~1834)因編纂出版《石版術全書》廣受好評,翌年又陸續被翻譯成英文和法文,再加上當時彩色石版技術的實驗成功很快引起了歐洲各國印刷業者關注,無論單線平涂、粗曠筆觸、單色或套色,均能得到非常豐富細膩的印刷效果。于是乎,有大批的藝術工作者開始將目光轉向石版畫創作,并將之運用在各類報刊圖案裝飾、書籍插圖與宣傳海報等。近代法國畫家艾迪·勒格朗(Edy Legrand,1892~1970)即以此技術制作了許多非凡的文學名著插畫與封面圖繪。
1892年出生于法國波爾多(Bourdeaux),艾迪·勒格朗最初在日內瓦接受教育啟蒙,中學時期就讀巴黎高等美術學院(又稱布雜藝術學院),之后又進入慕尼黑美術學院習畫,畢業后曾在父母資助下前往意大利旅行。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4~1918)他在法國步兵團服役,后來還當了飛行員。
待1918年戰爭結束,艾迪·勒格朗旋即整裝前往荷蘭、意大利、西班牙以及非洲等地周游,這時美國也正式取代英國成為世界首要強國,相對富足安穩的大環境促使國內經濟景氣一片大好,許多上流社會的富豪們相繼從歐陸大肆收購名畫、古董、珍本書作為私人收藏,甚至不惜耗費無數金錢與時間籌建豪華圖書館,比如銀行家J. P. Morgan、鐵路大亨Henry Huntington、石油大亨Henry Clay Folger等。此外由藏書作家愛德華·紐頓(Alfred Edward Newton)自述其搜購古籍手稿心得的《藏書之樂》則是當時風靡歐美書市的暢銷書,所謂的“藏書癖”(Bibliophobia)在那個時代毋寧已是一種普遍的時髦象征,愈多的企業家愿意傾盡平生心力投身藏書事業,相對也帶給藝術家在書籍插圖和裝幀設計領域大量表現的機會。
1919年,艾迪·勒格朗透過結合想象和旅行經驗,首次出版了一部講述文明人來到荒島歷險的童書繪本《Macao與Cosmage的幸福體驗》,此書冊開本呈正方形,畫面中僅以原始部落民族常見明亮艷麗的三原色為基調,搭配復古紋理的手寫字體,帶來充滿夢幻和色彩的童話世界。及至1930年他又著手為法國詩人波特萊爾(Charles Baudelaire,1821~1867)經典詩篇《惡之華》配上一系列水彩插圖,單純而簡練的線條色塊構成了一幅幅窗前光影、海面波粼,其早年畫風明顯受到當時流行的歐洲裝飾藝術與部分日本浮世繪的影響。當時,他不僅是法國裝飾藝術家協會的創始成員,也是巴黎Tolmer出版社專門聘雇的插畫家,甚至一度在知名的“秋季藝術沙龍”舉辦個展,還為巴黎各地的商場與法國渡輪制作了許多裝飾圖案畫。
自1933年起,艾迪·勒格朗接連前往歐洲與北非各地進行遠游,特別是他在摩洛哥停留了一段不短的日子,此處毗鄰大西洋海岸和地中海海岸,群山環繞、景色動人,還有錯綜復雜的殖民歷史,并且融合了法式摩登新文化與阿拉伯傳統舊文化所蘊釀出特有異國情調的神秘氣氛,不知啟發了多少騷人墨客,法國畫家德拉克洛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馬蒂斯(Henri Matisse,1869~1954),以及小說家讓·熱內(Jean Genet,1910~1986)當年都曾經來過這里尋求靈感之源。而艾迪·勒格朗同樣也是一個善于接納、吸收外來環境藝術養分的創作者,他在摩洛哥不僅留下了生平最為豐富多彩的風景畫,同時亦從北非景色有如醍醐灌頂的光影浸潤當中深受影響,從而發展出他往后描繪線條形象對比愈益鮮明、構圖手法更為獨樹一幟的插圖風格。
不久后,因遭逢二戰,直到50年代這段期間,內心創作欲望始終蓬勃不輟的艾迪·勒格朗持續發表了數量更為龐大的插畫作品,主要包括他替多種版本的《圣經》、《莎士比亞悲劇集》、《神曲》繪制了上千張插圖。二戰結束后他數度前往美國旅行,也為當時專門發行高質量皮面精裝書而著稱于世的限量版俱樂部、遺產俱樂部、伊斯頓出版社等出版公司畫了許多書籍插畫,舉凡英譯本《美女與野獸》(1949)、《三劍客》(1953)、《尼貝龍根之歌》(1960),這些限量絕版書皆是世界各大圖書館重要的珍貴藏品。據聞艾迪·勒格朗平日工作量極大、自律甚嚴,彼時已年屆五十開外的他仍接受巴黎一家名叫卡薩布蘭卡的出版社邀約,再次于1950年出版了他替詩集《惡之華》創作的另一系列插圖作品。
有別于戰前舊版30年代水彩畫的景色描摹,艾迪·勒格朗晚期作品《惡之華》插圖除了表現出一種超越傳統繪畫框架而愈趨于自由想象的視覺語言外,也更多了些來自他早年記憶中晃游摩洛哥市街的異國氛圍,其構圖布局往往隨興之所至,時而出入于鬼魅的文字與圖像之間相互印證,以平面創造了虛幻的深度,時而運用“后立體派”美學技法,將不同人物(包括墓地里的幽靈與腐尸、骷髏與貴婦、裸女和吸血鬼等)的視角片斷融入在同一畫面中,變幻無窮、驚奇連連。
從不以現況為滿足、畢生不斷創新求變,這便是艾迪·勒格朗筆下構筑魔幻異想的巨匠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