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24日,李宇春一年一度的品牌演唱會“Why Me”將于在深圳灣體育館再度唱響,這也是7年來,李宇春第七次舉辦這一品牌演唱會。七年來,“Why Me”伴隨著李宇春從成都出發,然后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武漢,現在又將走到深圳,眼睜睜地從一個很多人還半信半疑的毛丫頭,走成了內地樂壇無人取代的一個公認天后。不少人將李宇春的成功,歸因為時代變革的產物(當然個人努力也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因素),而變革時代下突圍而出的李宇春,在這七年里,自身又經歷了怎樣的變化?
3月7日的演唱會發布會上,有記者問起了這個問題,李宇春笑著回答說,這七年最大的變化,就是頭發變得順貼了很多。
當然,這應該只是一句玩笑話。
七年,“Why Me”是個情感的承諾
李宇春回憶起七年前第一次舉辦“Why Me”時的情形,那是在2006年的成都,僅能容納數百人的盧浮宮,李宇春一套紅衣,撐完了她的第一場“Why Me”不插電音樂會,剛剛結束比賽算是正式踏入歌壇的她,那時還基本沒什么自己的作品,也就這樣唱了下來。她說,那時候,她和天娛的同事們,誰都沒想到這個演唱會能以這個名字,這個形式一直做下來,并且做成了一個屬于她的品牌。
當然,品牌是在于商業而言的,拋開這一層面的考量,李宇春說,做著做著,這個品牌在她心里,就變成了一個“我情感的承諾”,并且因為這個承諾,她堅持了下來,一個城市一個城市,一年一年地做了下來,“不管遇到什么問題,有時候覺得快做不下去了,吵過、鬧過,甚至哭過,還是要堅持,因為我不能食言。我不想傳遞給大家的態度是‘我們遇到了困難,所以放棄了’。但我也并不是要把壓力放給自己,我希望說,如果不在意就算了,可它偏偏是我在意的,哪怕做得不夠好,我也應該實現諾言。”
譬如說今年的這一場“Why Me”,原本是時機有些不像往年那般成熟的,因為整個籌備期不到兩個月,這讓李宇春真的感受到很大的壓力,一向不太抱怨壓力的她,也曾一度想到要不算了吧,或者干脆延期舉辦,可最后給自己的決定,還是不延。那怎么辦?李宇春說她只有拼了,忙完《龍門飛甲》的宣傳,她飛赴美國特訓,回國后馬不停蹄地張羅起“Why Me”的細節,抓緊一切時間練琴練舞。她說:“演唱會只有兩條路,做和不做,既然做,就盡量讓它變成我想象中的樣子。”
七年,開始追求“實”與“媚”
以往的“Why Me”演唱會發布,重點都在于渲染這一年的演唱會會有如何如何的爆點,刺激得玉米們群情激昂,而今年的發布會上,這個最大的爆點卻在于李宇春的一句話:“這次的演唱會,沒有集中的爆點”。李宇春說,這一次,她想做一個平實型的演唱會,“不是爆炸性的,它和日常生活貼得很近,不是翻個空翻讓你尖叫的那種。”
發布會上也展示了這次深圳舞臺的前期起草圖,從草圖上來看,整個舞臺的主題概念被定義為“工業森林”,近年來被廣泛使用的LED屏被史無前例地擴增到九塊,其中隱藏的機械結構將在演唱會的特定環節開啟,使整個舞臺產生奇妙的變化,為給觀眾帶來美輪美奐的視覺享受。而現場還將啟用4D特效手段,讓歌迷親眼見證何謂“造夢”。如此炫麗,如何又是沒有“爆點”呢?李宇春說:“其實今年和去年一樣,還是秉承‘做減法’的概念,但視頻會更明白一些,以前可能大家看得不是很懂,比如《會跳舞的文藝青年》的那種懸浮狀態,很難講明白,但我們其實就是想營造一個不可能的世界。今年應該會更實在。”
而舞步上的變化,也在奔著平實的路線,但又另有玄機。李宇春透露說,今年的舞蹈,將重在展現一個“媚”字,用李宇春自己的話來說,將會是力與媚的雙重升級。在她看來,在舞蹈中展現力量,展現爆發力,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也是很多人都會做到的事情,但如何在舞蹈中展現“媚”的東西,那就很難了,尤其是展現“妖媚”,這是近些年來,無論男女,諸多大牌都在演唱會中努力去探索和表現的東西,李宇春一向給人剛性較強的印象,這個“媚”字,她做得到嗎?又將如何做到?“那些魅惑的東西,看上去不難,也不需要那么快速,但它是一種感覺。雙魚座的人很敏感,我一定有感受,但關鍵在于展現,并且讓大家認同我的展現。”
七年,我的關注點變了
從2005年開始,李宇春在歌壇,就一直是一種“沖擊力”的代表,是什么原因讓她都甘愿收起沖勁,絢爛歸于平淡了呢?難道果然如演唱會發布會的主題那樣,是因為“七年之癢”?
“‘七年之癢’這個主題是我提出來的,開始工作人員都很猶豫要不要采納,因為在人們的心中,這個詞好像更多具有的是貶義,代表了一種消極的心態。可是我有不同的看法,我覺得這不是一個不可突破的瓶頸,反而督促著我去改變和創新,不能因為已有的成就而止步不前。”李宇春這樣告訴記者。
娛樂圈是一個充滿了未可知性,充滿了風險的行業,就像李宇春的走紅一樣,出乎所有人的預料,而當初李宇春頂著超女冠軍的名頭轉身變成職業藝人時,很多人也覺得這是在冒險。李宇春曾經說過,她出道就意味著風險,在李宇春成長的這七年中,來自外部環境和自身條件的各種客觀主觀因素的沖撞擠壓,實可謂險象環生,這七年,對于李宇來講,結果固然順風順水,過程與手段,都絕不平坦,而李宇春給人的印象,就在于,她敢于挑戰風險,表現風險,并最終以在風險中完成表演而贏得了大家的贊許和自身的地位。如是這般已七年,現在是癢了,怕了?
“怕就沒意思了”,這是李宇春去年說過的話,今年呢?“風險時時刻刻都有,藝人這個職業有它的特殊性,可能因為某個點就崩塌了,但害怕這個點的到來,不是白耽了一輩子的心?”李宇春說,她一度甘愿做一個工作狂人,每天八個小時仍覺得強度不夠,自己還覺得十分享受,而改變,來自于一次倫敦之行,那是一個雨天,整個城市彌漫著一種淡藍色的輕霧,人們穿梭其中,行色匆匆,怡然自得于自己的角色與生活中,李宇春說看到這一幕的那一刻,她的心忽然一緊,就意識到,原來還有這種活法!
這七年來,隨著年齡和閱歷的增長,李宇春也學會了不斷的自我審視,“我的關注點變了,通過很多機會,例如創作、電影,我開始好奇,開始培養新的興趣愛好,開始安排旅行,變得細心,主動想要了解更多,不是只呆在酒店或工作室里,而是去品嘗生活的氣息。”
七年,學會要隨意一些
已經28歲的李宇春,開始學會了靜心修煉。開始從嘗試和體驗中,去思考并接受更多層面的東西:“我以前沒想過自己會拍戲,也堅持認為我當不了演員,但是通過嘗試和導演的調教,你會發現,哦,原來我也可以。還有,我原來只在乎做內容,比如說歌,或是創意方面的東西就可以了,時間長了你才明白,管理也很重要,因為它和內容是相掛鉤的,你想做出什么樣的內容,就需要相匹配的管理,不然會脫節。
也開始要求自己隨意一些。李宇春說:“我的大部分機遇都來自意外,是無計劃的,所以隨意一點,不要規劃得太死。不同的人生階段,一定會遇到不同的坎,然后你被迫去面對它。所謂的危機感,不是眼前怎么也跨不過去的那一步,相反,人生有很多的選擇,應該活得隨性。主路沒錯的情況下,只是早一點晚一點的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