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訪呂彬的時候,他剛從深圳回來,剛剛結束的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上,他負責為40個客戶設計和搭建展臺。
這是一個“忙時很忙,閑時很閑”的職業。展會開始前,要先出設計圖,進行噴繪,同時準備其他材料。前期工作完成后,裝車、進館、開始搭建展臺,通常搭建展臺需要兩天時間,大規模的展會則需要四五天時間。
記者看到墻上有一張工作進度表,“四月份”里標注得滿滿當當。呂彬說,這是醫療器械展的相關工作進度。“10天時間出設計圖,從北京裝車運輸到深圳,需要3天,進館搭建展臺,4天”。
一切就緒,展會開始。這次醫療器械展持續了4天,展會結束后,他們需要撤展。“撤展只需要半天,最多一天。”幾乎所有的原材料都當地處理,不再拉回北京。
呂彬說,進館后工作最緊張,通常需要干活到后半夜。展會開始后,他們才能松一口氣,但還需要提供“后續”服務,要確保展會現場有工作人員,隨時處理各種有可能出現的突發性問題。
他告訴記者,路上運輸4天時間并不算長,在阿聯酋阿布扎比舉辦的安防展,他的材料走海運,整整走了一個月。
沒有展會的時候,他就去釣魚。釣上來拍個照,再放回水里。“魚的記憶只有7秒,回頭就忘,有的還會再次咬鉤。”
2000年,呂彬并沒有意識到“做展會”是一個很來錢的行業。“當時不算新興行業,后來才慢慢火起來,辦展會、會議,這行的從業人員也越來越多。”2004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正式向社會發布第二批10個新職業,其中包括“會展策劃師”。2007年,“會展設計師”一職也正式出現。
彼時大家才注意到這個行業的商機,而呂彬已經在北京站住腳跟,不僅有自己的工廠,還招了十多名“小工”。他堅持出最好的活,用最環保的材料,這樣噴出來的畫面才沒有味道。“這個行業很亂,壓價競爭,你報價10塊,有人報價8塊,甚至5塊都行,用的材料就不行了”。圈子小,口碑效應明顯,找他的人也越來越多。
目前,呂彬的年薪在三十萬左右。他有個計劃,想往產業鏈的上游爬一爬。我問他,你到底算策展師還是會展設計師?他琢磨了半天,給自己的定位是會展“包工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