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永恒,王 茂,趙 強
(1.哈爾濱工業大學航天學院,哈爾濱 150080;2.東北林業大學交通學院,哈爾濱 150040)
為改善汽車懸架系統的減振效果,提高車輛行駛的平順性和舒適性,磁流變阻尼器(magneto-rheological damping,MRD)懸架系統成為國內外研究的熱點[1-7]。MRD 的數學模型為文獻[8]和文獻[9]中提出的修正Bouc-Wen模型,但其強非線性增加了控制器的設計難度。因此常采用智能控制算法如自適應控制、神經網絡控制等[4-6]對MRD進行研究。智能控制算法在理論上能夠滿足系統穩定性要求,然而由于算法收斂速度慢、系統響應時間長等缺點,限制了MRD產品在實際中的應用。
磁流變阻尼器的強非線性主要表現為飽和特性、磁回滯特性和雙線性3個方面。磁回路封閉曲線面積狹小且線性部分較為接近,因此飽和特性是MRD的主要特性。應用飽和特性可簡化傳統MRD的Bouc-Wen模型,便于控制器的設計。近10年來,飽和輸入問題的研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10-13],為研究MRD控制系統穩定性提供了有力的技術支持。
本文中以飽和模型替代傳統的Bouc-Wen模型,研究了懸架系統磁流變阻尼器的減振效果。
MRD模型的強非線性主要表現在飽和特性、磁回滯特性和雙線性上,見圖1。
根據MRD的物理特性曲線而建立的Bouc-Wen數學模型為
模型中數學符號的具體含義見文獻[1]和文獻[2]。對于如此復雜的數學模型,很難建立有效的實時控制系統。此外,文獻[6]中對MRD非線性物理特性實驗數據的分析表明,飽和特性為MRD的主要物理特性。依據文獻[4]~文獻[7]的研究策略,令MRD的Bouc-wen模型簡化為飽和模型,設計MRD懸架系統閉環反饋控制器。
應用LORD公司RD1005-3型MRD設計減振實驗臺來研究半主動懸架系統MRD的減振效果。RD1005-3型MRD最大輸出阻尼力為4 000N,而介于±4000N之間的輸出阻尼力近似為線性。因此,用分段函數表示RD1005-3飽和特性:
根據汽車懸架系統的工作原理而設計的MRD減振實驗臺如圖2所示。
用變頻器驅動電機帶動凸輪軸工作,產生正弦激勵信號模擬路面譜系,通過控制MRD,觀測“懸架系統”對正弦激勵信號的衰減程度。因此,要求實驗臺控制系統具有閉環穩定性。
MRD減振實驗臺大部分零部件質量和相關參數可精確測量。因其自身非線性物理特性的影響,使MRD的剛度在運動過程中為時變參數,可通過實驗測量MRD剛度的上下界值。當實驗臺工作時,MRD相關參數將包含于有界閉區間內。因此MRD減振實驗臺是一類典型的參數依賴不確定性系統,應用凸包技術可有效解決參數的不確性問題[14]。
MRD減振實驗臺的動力學模型如圖3所示。圖中:m1、K1和C1為1/4懸架系統的質量、剛度和阻尼;m2、K2和C2為1/4轎車車身的質量、剛度和阻尼;m3、K3和C3為駕駛員座椅的質量、剛度和阻尼;z1、z2和 z3分別是m1、m2和 m3的對應質量塊位移;F為可控磁流變阻尼力;Sat(w)為參數z0的飽和擾動輸入;z0為路面對懸架系統的位移激勵。建立MRD懸架系統的動力學狀態方程[1-2]:
式中:A為系統矩陣;B為輸入矩陣;Bw為擾動輸入矩陣;x(t)為系統狀態變量;w為地面譜系擾動輸入;F為控制對象輸入量,即可控磁流變阻尼力。
通過實驗測量MRD懸架系統中相關的參數值,如表1所示。

表1 MRD懸架系統相關參數值
MRD懸架系統中參數K2為時變參數且有界,因此系統矩陣 A為時變參數矩陣:A(K2)∈[A1,A2],A1=A(K2min),A2=A(K2max)。系統的穩定性與外界輸入無關,令擾動輸入為零(w=0),則式(2)改寫為
式中:Ai、B表示MRD懸架系統為時變參數K2的頂點矩陣,因此不確定系統(式(3))包含于由“2”個頂點所構成的有界凸多面體區域內。
反饋控制律為
式中:K∈R1×6為反饋控制矩陣。
對于給定矩陣K∈R1×6。因為矩陣K為單行矩陣,因此可根據文獻[10]~文獻[13],定義凸多面體區域為
式中Fsup和Finf分別表示可控磁流變阻尼力上下界,如果F=Kx(t)不在飽和區內時,飽和函數Sat(·)將其輸入量強制等于 -min(|Fsup|,|Finf|)或min(|Fsup|,|Finf|),且 x(t)∈L(K)。為便于分析,將式(5)轉化為標準飽和函數:
定義包含x(t)的子空間:
式中:P=PT>0,P∈R6×6,ρ∈R。ε(P,ρ)為橢球體。
則表示橢球體ε(P,ρ)包含于對稱凸多面體L(K)內。
根據文獻[12]中的引理2,文中可控磁流變阻尼力飽和項可表示為
式中:H∈R1×6為反饋附加矩陣;Dj矩陣等于“0”或“1”;而稱為Dj的補矩陣,即=1-Dj;
引理1(Schur補引理)對于給定的對稱矩陣,其中 S11∈Rr×r,以下 3 個條件是等價的
根據式(9),MRD懸架閉環控制系統可表示為
通過式(9)把式(3)具有飽和不確定性系統轉化為式(10)線性系統,進而可通過矩陣不等式技術處理MRD懸架系統的穩定性。
定義Lyapunov函數:v(t)=xT(t)Px(t),PT=P>0。根據Lyapunov函數穩定性理論要求:
將式(10)帶入式(11)得
式(12)成立的充分必要條件是:
若吸引域由ε(P,ρ)表示,則存在一個微小的橢球體與ε(P,ρ)在結構上保持一致,稱該微小橢球體為吸引域的形狀參考集[15-16]。
給定參考向量 xR∈R6×1,θ?R6×1為狀態空間。
顯然式(14)表示xR空間被壓縮α倍。因此,αxR?ε(P,ρ)。當 α 取得最大值時,形狀參考集將接近最大吸引域。
MRD懸架系統反饋控制器和最大吸引域,可通過求取下列矩陣不等式最優解獲得
形狀參考集屬于吸引域,即:αxR?ε(P,ρ)。可知α2xP/(ρxR)≤1,根據引理1可得
當α2逐漸增大,則形狀參考集將逐步接近最大吸引域。令 β =1/α2,式(16)轉化為
對式(15)第2個不等式約束條件兩邊同乘以P-1,并乘以 ρ 得:
根據式(6)可知L(H)可表示為
式(15)中第3 個約束條件 ε(P,ρ)?L(H),可等價地表示為
根據引理1,式(20)可轉化為
為求最大吸引域和MRD控制系統閉環反饋控制器,可用LMI求解式(17)、式(18)和式(21)約束條件最優解β,進而可求解出反饋控制器和最大吸引域。
根據表1可知MRD的剛度為時變參數且有界,則飽和不確定MRD懸架系統的頂點矩陣為
式(18)中D1=0,D2=1。令式(17)、式(18)和式(21)中Q=(P/ρ)-1,式(18)中Z=HQ,Y=FQ,根據文獻[15]~文獻[17],選取形狀參考集為
其中?i∈[0,2π],為尋找最大吸引域,選取步長為0.05π,使其?i從0到2π遍歷,可得到最優解。通過Matlab解式(22)LMI優化問題得
閉環控制系統的吸引域,可由代數方程描述為
對于任意系統狀態變量滿足式(23),則表示系統狀態變量位于吸引域中。MRD懸架閉環控制系統在吸引域內具有局部指數穩定。
MRD控制系統的數值仿真如下。
在參數矩陣凸空間中任取一點,系統時變參數矩陣可被描述為
MRD懸架系統開環數值仿真結果如圖4所示,相當于傳統的被動懸架減振系統。系統狀態變量x1、x2和x3在系統穩定時收斂到“0”點(對應質量塊的速度);系統狀態變量x4、x5和x6分別是模型對應質量塊的位移,在系統穩定時因重力影響收斂到0.2附近,符合實際系統為慣性系統的特點。
閉環系統數值仿真結果如圖5所示,6個狀態變量全部穩定收斂到0.2,閉環系統的超調量和協調時間都明顯優于開環系統。
數值仿真結果表明,MRD懸架系統減振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懸架系統,證明了該算法的有效性。
MRD的優良物理特性可提高汽車的行駛平順性和舒適性,但其強非線性限制了MRD在實際工程中的應用。本文中提出的飽和模型弱化了Bouc-Wen模型的強非線性,同時通過凸包技術將飽和非線性模型線性化,依據Lyapunov函數穩定性理論分析了MRD懸架系統的穩定性,設計出的反饋控制器同時獲得了最大吸引域。數值仿真結果表明,MRD懸架系統減振效果明顯優于傳統懸架系統。
[1]王洋.汽車懸架磁流變阻尼器設計與優化研究[D].哈爾濱:東北林業大學,2011.
[2]趙強,楊亞珣.基于帶死區PID控制的車輛磁流變座椅懸架的仿真[J].東北林業學報,2009,37(6):109 -111.
[3]Cecilia Cornejo,Luis Alvarez-Icaza.Vibration Control of a Building with Magneto-rheological-dampers Based on Interconnection and Damping Assignment[C].Proceedings of the 45th 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 Control.San Diego:USA,2006:13-15.
[4]Li Rui,Chen W M,Yu Miao,et al.Fuzzy Intelligent Control of Automotive Vibration via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C].Proceedings of the 2004 IEEE Conference on Cybernetics and Intelligent Systems.Singapore,2004:1 -3.
[5]Wang Hao,Shi Xiaomei.Semi-Active Suspension Control Using the RNN Inverse System of MR Damper[J].Intelligent Systems and Applications,2010(5):85 -91.
[6]Liu Wei,Shi Wen-ku,Liu Da-Wei,et al.Experimental Modeling of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and PID Neural Network Controller Design[C].2010 Six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Natural Computation,Yantai.Yantai University Press,2010:10 -12.
[7]Zhao Y Z,Sun W C,Gao H J.Robust Control Synthesis for Seat Suspension Systems with Actuator Saturation and Time-varying Input Delay[J].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2010,329(8):4335-4353.
[8]Spencer B F,Dyke S J,Sian M K,et al.Phenomenological Model of a Magneto Rheological Damper[J].ASCE Journal of Engineering Mechanics,1996,3(1):978 -982.
[9]Robinson R,Hu W,Wereley N M.Linking Porosity and Tortuosity to the Performance of a 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 Employing a Valve Filled with Porous Media[J].IEEE Transactions on Magnetics,2010,7(6):2156 -2159.
[10]Du Haiping.Actuator Saturation Control of Uncertain Structures with Input Time Delay[J].Journal of Sound and Vibration,2011,330(12):4399 -4412.
[11]Zhou Bin.Stability and Stabilization of Discrete-time Periodic Linear Systems with Actuator Saturation[J].Automatica,2011,47(8):1813-1820.
[12]Hu Tingshu,Lin Zongli,Chen Ben M.Analysis and Design for Discrete-time Linear Systems Subject to Actuator Saturation[J].Systems & Control Letters,2001,45(7):97 -112.
[13]Cao Yongyan,Lin Zongli.Stability Analysis of Discrete Time Systems with Actuator Saturation by a Saturation Dependent Lyapunov Function[C].Proceeding of the 41st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Nerada USA,2002,12:4140 -4145.
[14]高會軍.基于參數依賴Lyapunov函數的不確定動態系統的分析與綜合[D].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2005.
[15]Yu J Y,Xie G M,Wang L.Robust Stabilization of Discrete Time Switched Uncertain Systems Subject to Actuator Saturation[C].American Control Conference.New York:USA,2007:9 -13.
[16]Hu T,Lin Z,Chen B M.An Analysis and Design Method for Linear Systems Subject to Actuator Saturation and Disturbance[J].Automatica,2002,38(2):351 -359.
[17]Cao Y Y,Lin Z.Stability Analysis of Discrete-time Systems with Actuator Saturation by a Saturation Dependent Lyapunov Function[J].Automatica,2003,39(7):1235 -1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