弓玉紅,郝 林,郭凱凱
(山西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山西太谷030801)
苯并[a]芘(BaP)是一種含5個環的稠環芳烴,它是由1個苯環和1個芘分子結合而成的多環芳烴類化合物[1]。其分子式為C20H12,分子量為252。在室溫下,其為黃色或淡黃色晶體,熔點179℃,沸點496℃,相對密度為1.35,易溶于丙酮、二甲基甲酰胺、甲醇、二氯甲烷乙醇、苯、甲苯、二甲苯、氯仿、乙醚等有機溶劑,極不易溶于水,這也是其在環境中難以被降解的原因之一[2]。苯并[a]芘大多是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以及木材、天然氣、汽油、重油、有機高分子化合物、紙張、作物秸稈、煙草等含碳氫化合物的物質經過不完全燃燒而生成。苯并[a]芘則是一種強致癌物[3],其不僅存在于石油產品中,而且也存在于食品、大氣和煤焦油中[4],也容易殘留在土壤中。許多國家都進行過土壤中BaP含量調查,殘留濃度取決于污染源的性質與距離[5],公路兩旁的土壤中BaP含量為2.0 mg/kg,在煉油廠附近土壤中為200 mg/kg;被煤焦油、瀝青污染的土壤中,其含量高達650 mg/kg。農作物中的BaP殘留濃度取決于生產地附近是否有工業區或交通要道[6]。許多國家的動物試驗證明,苯并[a]芘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的特點。苯并[a]芘遇明火、高熱可燃,受高熱分解會釋放出有毒的氣體,即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成分未知的黑色煙霧。
本研究在山西太谷縣焦化廠周邊耕地中采集被苯并[a]芘污染的土壤樣品,分離篩選到1株苯并[a]芘降解能力較強的細菌,經初步鑒定,屬于假單胞菌屬,為土壤苯并[a]芘污染的生物修復提供依據,以及為降解土壤苯并[a]芘污染微生物多樣性提供參考。
土樣采自山西省太谷縣焦化廠周邊耕地耕層土壤。富集用培養基[7]1 L:(NH4)2SO40.5 g,NaNO30.5 g,CaCl20.02 g,KH2PO41.0 g,NaH2PO41.0 g,MgSO40.2 g,苯并[a]芘 5 mg(溶解于丙酮后加入),加水至1 L,pH值為7.5。2216E培養基1 L:蛋白胨5 g,酵母浸膏1 g,磷酸高鐵 0.01 g,pH值為7.6~7.8。
稱取10 g土樣加入到含有適量玻璃珠的100 mL無菌水中,振蕩3 h[8-9]。靜置30 min后,移取5 mL上清液到45 mL含有苯并[a]芘質量濃度為5 mg/L的無機鹽培養基中,25℃,150 r/min搖床避光培養。每隔7 d移取10 mL菌液至滅菌的90 mL無機鹽-苯并[a]芘液體培養基中進行富集培養;連續富集培養28 d后,移取混合菌液稀釋,涂布于2216E固體平板培養基上分離、純化,觀察單菌落形態,并采用試管斜面保存菌株[10],觀察菌株并進行形態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鑒定。
1.3.1 分離菌株生理生化特征的檢測 生理生化特征檢測參照文獻[11]進行。
1.3.2 16 S rDNA測序的PCR擴增及系統發育樹的構建 菌株總DNA的提取:采用CTAB法提取細菌的DNA于TE緩沖液中,-20℃保存備用。PCR反應:采用細菌的16 SrRNA通用引物,以提取的總DNA為模板,對該菌株的16 S rRNA進行PCR擴增。反應體系為:模板DNA 1 μL,10×PCR buffer 5 μL,dNTPs(2.5 mmol/L)4 μL,上游引物和下游引物(20 μmol/L)各 1 μL,加無菌水至50μL。反應程序:95℃5min;94℃1min,53℃1 min,72℃ 1.5 min,30個循環;72℃延伸10 min。然后對PCR擴增產物進行純化,純化產物送上海生工公司測序。所得測序結果在NCBI中進行序列搜索比對后,選擇親緣關系較近的幾種菌株作為參比菌株,用MEGA軟件構建系統發育樹。
1.3.3 苯并[a]芘含量的測定 在無機鹽液體培養基中加入丙酮-苯并[a]芘母液,使苯并[a]芘的質量濃度達到5 mg/L。振蕩培養10 d,同時設不接菌對照,每個處理重復3次。苯并[a]芘含量采用萃取-紫外分光光度法[11]測定。培養后向試管中加入環己烷重復萃取2次,合并萃取液在50mL容量瓶,定容,用紫外分光光度計在296 nm波長處測定其吸光度[1],在標準曲線上對應查出樣品中剩余的苯并[a]芘含量。
1.3.4 苯并[a]芘降解率的計算 利用標準曲線計算樣品中剩余苯并芘的含量,然后利用公式c=(a-b)/a×100%計算降解率。
其中,c為降解率;a為空白樣品中苯并[a]芘的含量;b為處理后剩余苯并[a]芘的含量。
以苯并[a]芘為唯一碳源篩選出1株高效降解菌,該菌株命名為A12,為球狀,革蘭氏染色呈陰性,極生鞭毛。根據文獻[10],對A12生理生化測定結果如表1,表2所示。其系統發育關系如圖1所示。

表1 菌株形態鑒定結果

表2 菌株生理生化鑒定結果
菌株A12的16 S rRNA經測序后(NCBI序列號為AM184213.1),通過序列搜索和序列比對,發現菌株A12與Comamonas sp.DUT_AHX(DQ409079)的同源性最高,同源率為99.93%,Comamonas sp.DUT_AHX是1株睪丸酮叢毛單胞菌,對硝基苯有降解作用。與Pseudo-monas testosteroni屬的其他菌株(M11224和AB127967)同源率均高于99%以上,而這些菌株對芳香族化合物均有降解作用。基于上述形態鑒定、生理生化鑒定和16 S rRNA序列分析結果,初步確定A12菌株為睪丸酮叢毛單胞菌(Comamonas testosteroni)。

苯并[a]芘降解標準曲線如圖2所示。從圖2可以看出,苯并[a]芘質量濃度在1.0~3.0 mg/L的范圍內呈良好線性關系。對樣品的吸光度值進行測定,得出其吸光度值為0.069,對照為0.135。用標準曲線y=0.424 8x-0.101 6計算得出,空白樣品中苯并[a]芘的含量(a)為0.557,處理后剩余苯并[a]芘的含量(b)為0.402。利用公式c=(a-b)/a×100%計算降解率(c)為28%。綜合得出,菌株A12在苯并[a]芘質量濃度為5 mg/L、轉速為150 r/min、溫度為28℃的條件下,振蕩培養12 d,苯并[a]芘的降解率為28%。

以苯并[a]芘為唯一碳源從焦化廠周邊耕地耕層土壤中篩選出1株降解菌A12,經鑒定為睪丸酮叢毛單胞菌(Comamonas testosteroni);菌株A12在苯并[a]芘質量濃度5 mg/L、轉速150 r/min、溫度28℃的條件下,振蕩培養12 d時,苯并[a]芘的降解率為28%。
[1]李艷秋,劉君等.苯并[a]芘降解菌SL-1的篩選、鑒定及其降解特性[J].北方環境,2010,2(22):74-77.
[2]王連生.有機污染物化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1.
[3]杜錦華.淺議土壤環境污染 [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0(6):13-14.
[4]王春梅,張朝霞.陜北地區土壤環境污染現狀及對策[J].內蒙古農業科技,2011(5):17-18.
[5]權桂芝.土壤的農藥污染及修復技術 [J].天津農業科學,2007,13(1):35-38.
[6]夏來坤,郭天財,康國章,等.土壤重金屬污染與修復技術研究進展[J].河南農業科學,2005(5):88-92.
[7]蘇丹,李培軍,臺培東.共基質對10株細菌降解苯并[a]芘的作用研究[J].農業環境科學學報,2007,26(1):290-294.
[8]盛下放,何琳燕,胡凌飛.苯并[a]芘降解菌的分離篩選及其降解條件的研究[J].環境科學學報,2005,25(6):791-795.
[9]陸軍,王菊思,趙麗輝.苯系化合物好氧降解菌的馴化和篩選[J].環境科學,1996,17(6):1-4.
[10]東秀珠,蔡妙英.常見細菌系統鑒定手冊[J].北京:科學出版社,1999.
[11]弓玉紅,郝林,郭凱凱.萃取—紫外分光光度法測定土壤中3,4- 苯并芘含量[J].山西農業科學,2012,40(4):383-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