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胡錦光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中國憲法學會副會長)
回首十年,民主選舉的意識已經扎根,民主選舉的范圍不斷擴大,民主選舉的形式更趨完善,民主選舉的內涵繼續豐富。小步快走、循序漸進,中國人民正在多個層面行使著民主選舉的權利,管理著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處理著個人和他人的關系。

在近現代民主政治下,選舉權被形容為選民“用手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由選民投票選舉公共權力的執掌者,是邁進現代文明社會的階梯,是確保人民成為“權力源”、實現主權在民的必要條件。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發展,民主和民主選舉的內涵及其表現形式不斷發展完善。從黨內民主到人民民主,從人大代表選舉到村民委員會、居民委員會選舉,從職工代表選舉到其他各種社會組織選舉,公民的選舉權和被選舉權不斷擴大,民主選舉的魅力不斷凸顯。
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國民主選舉的發展可以用“小步快走”來形容。在人大代表選舉方面,隨著城鄉一體化的社會結構模式逐漸形成,農村人口在逐漸減少,城市居民在逐漸增多,因此,黨的十六大提出:建議逐步實行城鄉按相同人口比例選舉人大代表。十七大時重申了這一目標。經過多年的調研、論證和多次審議,2010年3月14日,十一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了《關于修改〈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選舉法〉的決定》。此次選舉法修改最引人關注的是將城鄉居民按照“四比一”的比例選舉人大代表的規定修改為“一比一”,即同比例選舉人大代表。這一修改,標志著我國在法律上真正實現了城鄉同比例選舉,在實現我國真正意義上平等選舉的道路上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社會的活力在基層。黨的十六大提出,擴大基層民主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基礎性工作,并明確把基層民主概括為農村村民自治、城市居民自治和企事業單位的民主管理三個方面。黨的十七大第一次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作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四項重要制度之一,進一步提出要把發展基層民主作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重點推進,保障人民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2010年,村民委員會組織法修訂,對選民登記作出詳細規定,基本解決了當前農村人戶分離情況下村民委員會選舉的問題并確定了直接選舉、普遍選舉、差額選舉、無記名投票、秘密寫票的重要原則。農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海選”、“無候選人選舉”、“自薦海選”等方式通過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得到確認,實現了村民委員會干部由過去的組織任命到由群眾民主選舉產生的過渡,并逐步走上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的軌道。受農村村民委員會選舉的影響,各地對城市社區居民委員會選舉、職工代表大會選舉制度也進行了大膽的探索和嘗試。
回首十年,民主選舉成為造就人民公仆的重要機制,也成為了權力制約與監督的基礎。通過民主選舉,選出了人民利益的代言人、意志的執行者、事務的管理員,還用手中的選票實現了對權力的制約與監督。
回首十年,民主選舉的意識已經扎根,民主選舉的范圍不斷擴大,民主選舉的形式更趨完善,民主選舉的內涵繼續豐富。小步快走、循序漸進,中國人民正在多個層面行使著民主選舉的權利,管理著經濟文化事業和社會事務,處理著個人和他人的關系。“人民當家做主”在新時期變得更加生動、更加有力。
回首十年,我們在民主政治領域取得的進步,昭示這樣一個道理: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人民當家做主,堅持依法治國,不斷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實際,不斷順應人民對民主政治的新期待,及時調整、適時修改現有的制度規定,我們的民主政治制度和實踐才會向前發展,不斷取得新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