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刊記者 周 勵
大寨轉型發展20年以來,在黨的富民政策指引下,與時俱進,銳意進取,開拓創新,大力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利用大寨品牌的政治、經濟、文化效應,引進項目、資金、人才和技術,從單純農業經濟走向了多元化發展之路。
在市場經濟面前,“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大寨精神,大寨人依然踐行;同時也面臨著如何提高產品質量、如何拓展市場、怎樣富裕農民等發展中的問題和挑戰……

呂日周和大寨老黨員宋立英交談。 攝影/記者 周勵
1964年12月,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大寨精神的開拓人陳永貴,作為山西省的代表出席了這次大會。周恩來總理在大會上代表國務院作了《政府工作報告》,這個報告多處講到了大寨,第一次向全國發出了學大寨的號召。
周恩來提出,“大寨大隊所堅持的政治掛帥、思想領先的原則,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和愛國家愛集體的共產主義風格,都是應該大大提倡的。”
政治經濟學家總結認為,周總理對大寨的這“三點總結”,就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大寨經驗。
近50年過去了,中國經歷了30多年的改革開放后,大寨也從昔日輝煌到低谷,二次創業,重新崛起…… 一路走來,大寨又創造了哪些經驗呢?
呂日周,山西省政協原副主席,山西省改革創新研究會會長,北京開達經濟學家咨詢中心副理事長,幾十年來一直關注和研究大寨。他在接受《西部大開發》雜志記者采訪時介紹:“大寨二次創業能夠再度輝煌,首先是因為大寨人仍然堅持著大寨精神,保持著艱苦奮斗、自力更生的品格,能夠與時俱進,抓住機遇,勇于創業,銳意進取。”
呂日周認為,解放思想、與時俱進、重新創業,是大寨人在時代精神感召下,學習其他發達地區經驗,獲得可持續發展機遇的重要原因。現在大寨人不僅保持了艱苦奮斗的精神,而且體現了與時俱進的精神,這兩種精神的結合,鑄造了一種新的精神,強化了大寨發展的精神力量。大寨人始終有一股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精神,現在又能與時俱進,接受了很多現代價值觀念,借鑒了許多外地經驗,學會了更多地發揮市場的力量,變得更有智慧,進而邁過了坎坷、克服了局限,獲得了新的發展機遇。
大寨人“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是大寨的財富,也是全國人民的財富。大寨人與時俱進,不斷創業、再創業的精神也一樣值得各地學習。
這無疑,應該成為大寨現在以及將來發展的內在的、根本的動力。
為什么大寨能再創“新傳奇”?曾業松,我國著名農村問題專家,現任中央黨校研究室黨支部書記、副主任、研究員。他認為,中國新農村建設要有一個好的帶頭人,要能充分依靠群眾,發揮群眾的主體作用。大寨過去創造的奇跡,與陳永貴的領導和帶頭作用是分不開的,大寨今日翻天覆地的變化,當然與郭鳳蓮領頭創業的行動是密不可分的。
今年66歲的郭鳳蓮,1968-1978年擔任山西省昔陽縣大寨公社黨委副書記、革委會副主任,中共昔陽縣委委員、副書記,山西省革委會副主任;1980年調任晉中果樹研究所副所長;1991年被任命為中共昔陽縣委常委、大寨黨支部書記;1992年當選為昔陽縣政府副縣長;1994年任山西省婦聯副主席;同年改任昔陽縣委副書記;現任全國人大常委,大寨黨總支書記、經濟開發總公司董事長。
在這個簡單的履歷中,顯示著郭鳳蓮幾番逐浪沉浮,幾度隨花開謝。她曾經榮耀地站在虎頭山上放聲高歌,也曾經失意地呆在家中閉門苦思。在“農業學大寨”那個特殊的年代里,被稱為“鐵姑娘”的郭鳳蓮與大寨一起站到了歷史的舞臺上。應該說,陳永貴為改變大寨的落后面貌作出了巨大貢獻,而郭鳳蓮就是從他手上接過大寨的這面大旗。那時的大寨,風光無限。但是隨著“文革”后的撥亂反正,大寨和郭鳳蓮漸漸遠離了人們的視線。
1991年11月15日,她被任命為大寨黨總支書記,二次創業,重振大寨的擔子又落在了“鐵姑娘”的肩上。順應改革的浪潮,從當年“全國農業學大寨”到“大寨學全國人民”這樣的轉變不容易,而郭鳳蓮和她的大寨做到了。
近年來,大寨在郭鳳蓮的領導下,確立了科學發展觀,大力推進村辦企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走農工商一體化的路子,實現了大寨經濟繁榮,社會和諧。
依托名地、名人打造大寨品牌,可以說是大寨人最精明、最成功之處。在郭鳳蓮的領導下,大寨村借助“大寨”之名,經歷了村辦小作坊到規模化、專業化、品牌化發展的轉變,創建了眾多知名品牌。
2009年12月4日,山西大寨經濟發展集團正式登記成立,這是昔陽縣第一家登記注冊的企業集團,實現了黨委會(大寨黨總支)、村委會、董事會三權管理的村級經濟組織。
如何發展經濟?大寨采取兩條腿走路,也就是立足當地條件自我發展,與走出大寨聯合發展相結合。時經20年艱苦創業,隨著集團力量的不斷加大,大寨品牌的無形資產價值也與日俱增。
截至2011年底,大寨集團所控股、參股、合作的企業有19家,主要涉及旅游開發、工業制造、煤炭發運銷售、房地產開發、新農業科技開發、養殖業、加工業等領域,創建了山西大寨中策水泥有限公司、大寨酒業有限公司、大寨制衣有限公司、大寨羊毛衫廠、大寨賓館、大寨森林公園、大寨發運站等企業,形成了農、工、商、旅游全面發展的新型實業公司。
先后注冊了“大寨”牌商標24類190多種。“大寨鐵姑娘” 牌商標5類41種。大寨核桃露、大寨牌襯衫、大寨鋁塑管、大寨醋、大寨黃金餅、大寨金鹿酒等產品紛紛走出娘子關,行銷全國,大寨核桃露的廣告還在央視熱播。
來大寨旅游的客人,首先要求喝大寨酒,飲大寨核桃露,吃大寨的壓餅、窩頭。在著力打造“大寨”經濟品牌的同時,“大寨”品牌所凝聚的巨大精神價值也開始為越來越多的人關注并了解,一些“政治明星”、“影視明星”也隨著“大寨”品牌變成了“經濟明星”。
郭鳳蓮說:“我們利用品牌搞聯合,利用資源出產品,既宣傳了大寨本身,又提高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數據顯示,2011年底,集團資產總額達4.7億元,從業人數達1243人,集團銷售收入達到7億元,上繳國家稅金達到2879萬元。其中,大寨村經濟總收入達到4.6億元,比1978年的18.56萬元增長了2155倍,人均收入12600元,比1978年的186元增長54倍,上繳國家稅金2248萬元,比1978年的3750元增長5995倍,按村民人口計算,村民人均年納稅4.3萬元。
“超越自我,求實創新,信譽為本,爭創第一”。這是郭鳳蓮取得成功的信念和秘訣,也是大寨集團的企業精神和不竭動力,更是大寨人永葆生機的源泉。

農業是大寨的立村之本。在郭鳳蓮的領導下,大寨人牢固樹立“科教興農”的責任意識,堅持走工農業大循環可持續發展的綠色之路。利用當地資源優勢,開辦了集種植、養殖、加工、貿易于一體的工農業開發企業。通過循環經濟的模式,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是大力發展干果經濟林。上世紀90年代,大寨人響應中央的號召,退耕還林。大寨共有土地800多畝,在保留足夠口糧田的基礎上,把過去200多畝的二坡地全都種上了優質核桃、蘋果、仁用杏和各種觀賞植物。目前,大寨森林覆蓋率達到64.7%,風調雨順,自然氣候、環境不斷得到改善。
二是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大寨富裕農民的一條主要途徑就是加大對農產品的加工力度。為此投資5000萬元,建起了5萬頭種豬場,大寨農牧公司已形成年產1萬噸雜糧、2萬噸面粉的綜合農產品加工基地;投資1000萬元,與德正乳業公司合作,建起了1000頭奶牛場;投資30萬元,建起了萬只山養雞場。
這些農產品加工企業都是以訂單為紐帶,以公司加農戶、工廠連基地為模式,逐步實現產加銷一體化的農業發展新格局。
三是組建科技隊伍。提高農民增收的本領,農民要增收,光靠勤勞不行,還得有知識、有技能,讓越來越多的大寨農民成為“科技明白人”。組建了20人的興農科研組,完善了設施,派他們外出學習,逐步改善傳統的種植方法,引進了新品種,向市場提供優質的大寨農產品。
四是重新整理大寨田。大寨田經過40多年的風雨勞作,已經不適應當前新農業的需要,大寨決定對田地進行整理。在保護原貌的基礎上,按照山西省地礦廳設計院的總體方案,總投資1000萬元,進行活土層覆蓋、起高墊底和砌邊壘堰,保護大寨田,讓其在新時代發揮更大的作用。
現在,大寨黨員干部33名,干群關系和諧,黨支部、村委會兩套人馬一套車,分工合作,各負其責。郭鳳蓮帶領大寨人在興辦實業發展經濟的同時,始終不忘把服務村民、改善民生作為村級班子的重要工作,處處都體現著發展壯大集體經濟的優越性。
20年來,村里每年都擠出資金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累計投資已達到2.6億元,僅2011年竣工的八項民生工程的投資就達5000多萬元。村里先后鋪通了村口至虎頭山2.5公里的柏油路面,硬化了全村街道,新建了村委會大樓、大寨工貿大樓、大寨小學。
為解決人畜吃水和工農業用水的困難,先后投資900多萬元,興建塘壩、蓄水池、地下水管道,改造引水區,結束了大寨缺水的歷史。
為改善村民住房條件,采取個人集資和集體補貼相結合的辦法,統一規劃修建別墅住宅,家家住上二層小樓,戶戶接上了程控電話和閉路電視。1993年村里實施村民養老金制度,6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可領取200元,70歲以上的老人,每月領取300元。全村實現了小有教(從幼兒園到小學免費上學),老有靠(實行養老保險金制度),病有報(實行醫療保險金制度),考有獎(凡考入大中專的學生集體發給獎學金),和吃水不用吊(自來水),運輸不用挑(集體提供車輛運肥拉秋),看病不用跑(村有醫療保健站)。

大寨華通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 攝影/記者 蘇慧芳
此外,每年還為全體村民發放福利補助人均1000元,發放取暖補貼每戶600-1900元;每年重陽節,村里會給每位老人送上禮品;每到逢年過節,村里還組織企業向村民發放米、面、油、肉、酒、飲料等福利品。全村實現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財產保險全覆蓋。
大寨的文化內涵到底有多深?曾業松教授認為,一方面,除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大寨精神外,在這樣一個小山村里,記載著眾多偉人的足跡和題詞,吸引過許多外國元首的訪問,還曾涌現出50條好漢和22個鐵姑娘,他們的名字和大寨一樣馳名中外,都需要各界深層次的挖掘。
郭鳳蓮和她的大寨人,沒有忽視自己蘊藏的文化價值。我們走進大寨,深刻感受到,這里已經成為一個優美的公園山村,層層梯田莊稼蔥綠,田田池水波光旖旎,人造森林郁郁蔥蔥,處處果園碩果累累。大寨村窯洞整齊,街道干凈、清潔,人民熱情好客。大寨的交通、通訊完備,已經是一個成熟的紅色旅游景區和農業旅游區。
大寨相繼建成了毛澤東題詞廣場、陳永貴墓、大寨陳列館、郭沫若詩碑、梅花鹿場、民俗文化館、六個紀念觀景亭,開放了陳永貴故居、周恩來住址、鄧小平休息室、葉劍英居室等,為大寨增色不少。
我們還可以感受到以賈進才、陳永貴、郭鳳蓮等為首的老一輩大寨人,“戰天斗地、奮發圖強”艱辛歷程的印跡。而感受最深的是,親眼目睹到絡繹不絕來自全國各地的人們對這種精神的感動。
這些年,大寨被國務院文明辦評為“文明建設先進村”,被山西省委、省政府命名為“山西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兩個務必”教育基地,“紅色旅游基地”等。據不完全統計,僅今年國慶期間,就有3萬人次來參觀大寨,大寨展覽館、陳永貴故居、大寨民俗陳列館成為游客必到之處。
我們相信,大寨會繼續保持虎頭山上艱苦奮斗的精神,保持商海中不進則退的與時俱進精神,未來的發展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