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衛生服務是城市衛生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人人享有初級衛生保健目標的基礎環節。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的創建對于加快發展社區衛生服務,促進現有衛生資源的戰略性調整,加強社區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服務質量和水平,有效緩解群眾看病就醫問題,更好地為改善民生、促進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長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以創建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抓手,著力推進社區衛生服務運行機制改革。使長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整體發展水平邁上新的臺階。2011年10月,通過了衛生部專家組的現場復評審。長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被衛生部命名為“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全科醫生團隊
完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近年來,長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構建了“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社區衛生服務站-居民家庭”無縫化、三站式服務。中心下設5個服務站,用房均由街道免費提供;每個標準的社區衛生服務站都設有全科診室、中醫診室、健康教育室、預防保健室、治療室、計劃生育指導室。每個服務站均派設1個全科服務團隊,中心對團隊實施兩級管理考核。
衛生人才隊伍不斷優化。長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現有職工217人、副高級14人、中級82人,徐匯區拔尖人才1人。其中全科醫師40人,平均每萬名居民4.6名全科醫師;公共衛生醫師13人,平均每萬名居民1.5名公共衛生醫師。
加強學科建設,提高科研水平。 長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是全國首家“社區健康管理示范基地”?!渡鐓^慢性病聯動式綜合管理》項目經過3年的研究,獲“2010年徐匯區醫療衛生技術獎”、“第九屆上海醫學科技獎(社區衛生獎)”?!渡鐓^人群風險評估的量化研究和分級健康管理》獲得2011年上海市醫學會課題。
加快社區衛生服務信息化建設。以居民健康檔案的活用為目標,以醫療健康信息的共享為方向,整合臨床和公共衛生相關信息,建成了以家庭、個人為單位的健康信息動態管理系統。實現基本醫療和公共衛生服務的信息互通,實現區域內醫療資源的信息共享。實現全程就診一次性收費,優化了患者就醫流程,提升了患者就醫體驗。“中心”門診及病房實現電子病史,全中心實現無紙化辦公。

兒童關愛家園

婦女關愛家園
實行“收支兩條線”,經費保障到位。徐匯區政府不斷加大對社區衛生服務的經費投入,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實行全面預算管理,收入全部上繳,支出嚴格按預算執行,保持收支基本平衡,社區衛生服務公益性質更加凸現,真正實現了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
建立社區聯動機制,確保公共衛生落實。街道分管衛生的副主任牽頭成立“長橋社區健康促進委員會”,成員為街道各職能科室主任和區域內相關單位的負責人組成。定期召開會議,協調轄區內的各方力量,推進衛生服務工作。
根據社區特點,拓展公共衛生項目。長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根據社區特點,重點加強外來人口公共衛生服務項目的落實。除了落實國家九類公共衛生服務項目外,還在社區建立健康小屋,實行一校一醫,開展健康管理,把服務對象擴大到健康和亞健康人群。
近年來長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在社區逐步推廣全科家庭醫生制服務。通過約定式服務為居民提供了連續、基礎、綜合和個性化的醫療衛生服務,有助于形成梯級就診的合理醫療秩序,促進健康生活方式的養成,家庭醫生逐漸成為居民健康的守門人,截至目前共簽約家庭8386戶。
積極開展中醫藥適宜技術推廣應用。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開辟了中醫服務專區,每個社區衛生服務站都配備了中醫全科醫師,開展了中醫體質測試,中醫治未病4633人次。居民不出小區就能得到簡、便、廉、驗的中醫中藥服務,并成功創建了上海市中醫藥特色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家庭醫生的建立,門診診療費的減免,促進醫療重心逐步下沉。中心門診總量由2008年的62.1萬人次提高到2010年的71.6萬人次,日均門診人次數由2008年的2879人次提高到2010年的3315人次。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已經成為居民就診的首選。
針對社區居民群體中老年人多,整個社區老齡化問題突出的實際情況,長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創新社區健康管理服務模式,2011年建立了“兒童健康關愛家園”、“婦女健康關愛家園”和“慢性病健康關愛家園”。幽靜、舒適、溫馨的環境,現代化、人性化的健康服務,使“家園”成為社區居民“養生保健”的中心。以三個“家園”為平臺,通過形式多樣的健康教育、醫療咨詢、疾病篩查、心理輔導、生活方式指導等,更好地為轄區內的老人、婦女、兒童服務。
通過創建全國示范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增加社區衛生服務的發展活力,提高社區衛生服務的品味,提升醫務人員綜合素質。2010年先后接待20個省市、122批次衛生系統同行參觀學習,人民日報、新民晚報、上海電視臺等媒體多次進行報道。在成績面前,長橋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黨政班子和全體員工決心再接再厲,深化改革、開拓創新,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十八大召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