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乾蘊
(四川師范大學,四川成都610101)
古埃及是一個政教合一、君主獨裁的奴隸制國家。法老們充分利用信奉多神教這一宗教禮制對其國民思想加以禁錮,以求達到其地位神圣不可侵犯的目的,故而,古埃及的城市建設和建筑藝術也就自然地蒙上了一層神秘的宗教色彩。
河流是古代文明的搖籃,世界四大文明古國均產生于大河之畔。尼羅河是上天賜予埃及人民的禮物,它發源于南邊現埃塞俄比亞的沙漠邊緣,向北流經今蘇丹國努比亞地區,綿延上千里,經上埃及努比亞和中埃及底比斯,到達下埃及尼羅河三角洲。
在埃及多神教中,太陽神一直是埃及的最高神。在古埃及的意念中,太陽神是世間萬物的創造者和主宰者,他每天乘坐太陽船在浩瀚無際的天空中東升西落,周而復始。古埃及人認為,死去的法老搭乘太陽神的太陽船進入冥界,然后隨著太陽神在清晨出現,就能乘著太陽船回到人間再次復活。在古埃及版圖中,尼羅河由南至北貫穿整個埃及,將埃及領土一分為二。太陽從尼羅河的東岸升起,從尼羅河的西岸落下,于是古埃及人堅信尼羅河東岸是太陽初升的地方,是活人的國度,而尼羅河的西岸是太陽落山之處,是死者的世界。在他們看來,尼羅河與太陽交融在一起,創造了囊括陰陽兩界的整個宇宙。

圖1 埃及金字塔遺址分布圖
基于這一宗教思想的影響,古埃及的城市選址體現了有別于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規劃理念。埃及人生活在尼羅河東岸的開羅、盧克索、阿斯旺等城市,并在這里進行生產、貿易活動,而將金字塔、帝王谷、王后谷等陵寢建筑建造在河的西岸。尼羅河在古埃及人心中成為了生與死的界限(圖1)。在尼羅河西岸,孟斐斯的北部和南部,80多座金字塔組成了一條長達50 km的鏈條,他們周圍環繞著數不勝數的馬斯塔巴。在這一系列古建筑的北部正前方即是著名的吉薩金字塔群。
在埃及神話故事中,死神奧西里斯的反復重生給古埃及人帶來了莫大的精神撫慰,使他們“靈魂不死”的觀念找到了依據。他們通過這個故事認識到,自然萬物是周而復始的,人的生命也是如此。人死后靈魂寄于尸體中,在千年之后復活,過著比生前更好的生活,因此必須給靈魂尋找一處棲息的場所。正是由于這一宗教思想的影響,在古埃及統治階級的建筑活動中,供靈魂棲息的陵墓建筑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古王國時期的陵墓建筑以金字塔最具代表性。
最初貴族的墳墓是用土坯建造的,形象模仿當時的貴族住宅,但墻壁有收分,即向上收小,好像一座長方形的臺子,里面有一些小房間,地下深處再挖出一間空室作墓室,木乃伊就存放在里面,這種墳墓被阿拉伯人稱為“瑪斯塔巴”(圖2)。

圖2 瑪斯塔巴
埃及第一座金字塔建于古王國初期,是由“瑪斯塔巴”發展而來的,其外觀演變為臺階形,并改用石頭砌筑。共有6層臺階,層層縮小,總高度達60 m,底邊是126 m×106 m的方形,該金字塔為第三王朝昭賽爾法老所建,故被人們稱為“昭賽爾金字塔”。
此后,在麥登和達舒爾還出現了過渡形式的金字塔,后者為折角金字塔,底部約200 m×200 m,下部坡度為54°,上部43°,已經很接近成熟的金字塔。后來在尼羅河西岸的吉薩陸續建造了許多方錐形的金字塔,其中最著名的是第四王朝的胡夫、哈夫拉和孟卡拉三座金字塔(圖3)。

圖3 金字塔形制的演變
金字塔的平面正方,四個斜面接近正三角形,整體形象為正四棱錐體,都是一些極其簡單而穩定的形狀和體型。關于金字塔的形狀,在一些古文獻中有這樣一些記載,一種說法暗示金字塔是法老升天的“階梯”,有人認為這就是階梯式金字塔的由來;另一種說法則認為金字塔的輪廓正如破云而出的陽光,這也是對太陽神膜拜的印證。但在今天,我們覺得從它所形成的視覺效果來理解則更為直觀,金字塔高大而單純的形體,與尼羅河三角洲的自然風光構成了一種有機的組合,人們匍伏在這些巨大無比的冷漠物質體塊下,顯得十分渺小,一種崇高神圣的情感由然而生,宣示了作為最大奴隸主——法老的無上權威。

圖4 帝王谷平面示意
中王國時期,古埃及統治中心遷至底比斯,法老與貴族們的墓葬方式也發生了改變,底比斯一帶多山谷,于是法老們在該地帶以西的一條山谷里開天然山巖鑿造巖墓,并把棺槨放在里面。這些崖墓平面與“瑪斯塔巴”很相似,由墓道將靈堂及墓室聯接起來,崖墓內雕刻及彩畫藝術價值極高,因為這里埋葬著中王國和新王國時期眾多法老,故這條山谷被人們稱為“帝王谷”(圖4)。除此之外,貴族谷、王后谷等墓葬區同樣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
崖墓形制的出現,除了受地勢條件的影響外(地勢不開闊),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當時金字塔作為陵寢建筑太過顯眼,盜墓情況十分嚴重,于是法老和貴族們不得不選擇將陵墓隱藏于大漠中的山谷內,以期得到靈魂永久的安息。當然,山谷的選擇、崖墓的選址也是十分考究的,事實證明被選中的山谷,其部分懸崖外觀頗似金字塔的四棱錐體,“階梯”的隱喻之意得以延續。
到中王國和新王國時期,古埃及的建筑活動仍然十分活躍,并且主要體現在廟宇建筑的興建上。這一時期的廟宇建筑分為神廟和祭廟兩種。
古埃及的祭廟是專門用來祭祀法老的建筑,它與法老的崖墓是分開的,這與中國秦漢至唐宋帝王陵寢中的下宮(日常祭祀帝王的地方)極為相似。古埃及法老以太陽神之子自封,以求其統治地位的合法性,這些祭廟多在其登基不久便開始興建,法老生前,這些祭廟通常用來供奉法老的保護神,以鞏固其神權,死后則用于祭祀法老本人,使他的國民深信靈魂不死,并通過一系列繁復的祭拜活動以求得到法老的庇護。法老的權威在其死后仍被人們所尊崇。
目前,古埃及遺留下來的祭廟已不多見了,其中較為著名的遺跡如18王朝時建于盧克索尼羅河西岸的阿曼赫泰普法老祭廟石像、11王朝曼特赫特普三世祭廟以及18王朝哈特謝普蘇特祭廟。
古埃及是神教的國家,每個地方都有自己的神,人們對每一種神都賦予了獨特的神話傳說和禮拜儀式。為了表示對神的尊敬,并給神與其崇高身份相符的安身之地,從公元前16世紀開始的新王國時代起,埃及建造了許多專門祭祀神靈的神廟。
在古埃及,神廟是人在凡間的神殿,同時又是神在塵世的暫居點,人、神在這里完成交流。而維系這一暫居地并負責這種交流儀式的是祭司。
神廟的形狀和布局的標準模式在整個古埃及時期基本上沒有大的變化,因為古埃及人相信,在創世之初,是神設計了第一座神廟。這些神廟都是造在平地上,一般形式是由封閉石墻圍成縱長方形,多為南北走向,前方有被稱為“牌樓門”的大門(圖5),門的兩側緊貼墻身處插長矛及旗桿等裝飾物,墻面刻有象形文字及圖畫,門內通過一座大廊院,沿縱深軸線安排多座柱廳或再加廊院,越往里院子和廳堂越小,最后以封閉的密室圣殿作為結束。

圖5 何露斯神廟牌樓門
埃及的宗教觀念決定了神廟是一種象征性的建筑。首先,作為神的住所,它的作用等同于死者的“家”,因此神廟的設計遵循了房屋的模式,列柱大廳即相當于其接待室;其次,在建筑材料的選用上,神廟建筑的外形式及柱式直接取自然物,以自然物來象征生命理念,表達對旺盛的生命力的贊美;再者,龐大、精細的巨石藝術體現了埃及藝術家們對于生命永恒、藝術永恒的不懈追求,奢華的雕飾及彩繪的追求表達出古埃及人對神靈的崇拜和虔誠。

圖6 卡納克神廟內的方尖碑
方尖碑的出現實側是古埃及人對太陽神的崇拜。在埃及神廟建筑中,方尖碑是神廟裝飾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起初它被擺在建筑群的中心,后來則布置于廟宇大門的兩側,使其作為太陽神創造世界的象征物,以便能夠最先獲得旭日的照射。
方尖碑斷面呈正方形,上小下大,頂部為金字塔狀,尖頂上鍍金、銀或金銀的合金,直刺蒼穹(圖6)。一般情況下,其高寬比為10:1,用一整塊石頭制成。碑身四面刻有象形文字和裝飾,內容包括命令修建方尖碑的國王的名字和稱號,以及他的“豐功偉績”,似乎是在向太陽神通報自己的敬意和成就。
目前,在埃及本土僅存4座方尖碑,其它的方尖碑多被盜運至法國、英國和美國等地。現存最高者達30 m。
綜上所述,古埃及人所信奉的宗教禮制、創世神話、生死觀等思想深深地影響著整個古埃及城市建設及建筑藝術。同時,由于古埃及的藝術創作原則和美學思想是適應專制王權的需要而形成的,而王權又通過統一的宗教觀念和鐵的法律形式來鞏固和維護它們,因此,我們不難發現,這些被后世稱為建筑藝術精品的歷史古跡均是為法老和神靈服務的,它們透過巨大的體積,張顯出神的崇高和神力的無限。
[1]蕭默.文明起源的紀念碑——古代埃及·兩河·泛印度與美洲建筑[M].機械工業出版社,2006
[2]劉先覺,汪曉茜.外國建筑簡史[M].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10
[3]阿爾貝托·卡羅·卡佩斯.埃及藝術和歷史[M].鄭鳴,譯.
[4]趙克仁.古埃及神廟建筑藝術風格溯源[J].東南文化,2008(1):74-78
[5]徐永利,李靖.古埃及神廟空間序列解讀——兼談古埃及建筑語言的開創性意義[J].華中建筑,2007(9):167-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