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曉紅,方梅香,李穎謙
(1.四川大學建筑與環境學院,四川成都610065;2.安徽建筑工業學院建筑節能研究院,安徽合肥230022)
建筑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行業。根據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1978以來,我國建筑市場規模不斷擴大,建筑業總產值到2010年增長了190多倍,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從1978年的3.8%增加到了2010年的23.9%,成為拉動國民經濟快速增長的重要力量。而從1995年到2007年我國建筑業企業產值利潤一直在1.2% ~3.1%之間浮動,說明我國建筑業已經進入微利時代,并反映了建筑業資產利用效率降低以及粗放型經濟增長的產業現實。因此,對建筑業組織結構進行調整已迫在眉睫。
產業組織可以衡量一個行業的競爭程度,甚至決定了行業內的市場行為和市場績效,所以良好的產業組織是一個行業具有最佳運行效率的必要條件[1]。因此,利用產業組織理論對建筑業組織進行理論研究,有利于總結經驗、發現不足,指導建筑業組織進行調整并逐步走向合理化,從而提高行業的效率。本文運用產業組織的經典研究框架: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范式,分析了我國建筑業的市場結構、企業行為,以及市場績效,并提出我國建筑業產業組織優化的幾點措施。
市場結構,指企業之間市場聯系的特征和形式,反映企業與企業之間、企業與消費者之間在交易中的地位和關系[1]。市場結構可以用市場集中度、產品差別和市場進出壁壘來說明。
勒納指數、市場前N家企業集中度(CRn)等等都能反映市場集中度,考慮到資料取得與處理的簡便,本文選CRn指標對我國建筑業的市場集中度進行分析。近年來,我國建筑業的市場結構發生了顯著的變化,我國建筑業的行業集中度有了較大的提高,CR4由2000年的5.32%提高到2008年的13.88%,CR8由2000年的9.76%提高到2008年的19.2%,這表明我國建筑業的整體市場結構發生顯著的改變,資源進一步向優勢企業集中。但是根據貝恩的市場結構分類,CR4<30或CR8<40的產業結構為競爭市場結構[2],得出我國建筑業仍然屬于典型的競爭市場結構。而且從企業數量上看,建設部的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08年,我國建筑業從業人數達到3 253萬人,共有建筑企業70 807家。極低的市場集中度和眾多的企業,帶來了我國建筑業的激烈競爭,導致了整體行業毛利水平持續偏低。
我國建筑產業的集中度低,主要由三個原因造成:一是長期以來的計劃體制,造成了不同部門的建筑企業規模、性質相似,嚴重限制了建筑行業的發展。二是大型建筑企業的結構相似,互補性弱,兼并、聯合產生的規模效應難以發揮。三是資質管理對綜合總承包的限制以及地方保護主義的盛行,極大阻礙了跨行業、跨領域建筑企業的重組、聯合[2]、[3]。

表1 我國建筑業產業絕對集中度[6]
首先,產品差異化是指企業所提供的產品與服務之間不完全替代的狀況,是企業進行市場競爭的主要手段之一。對建筑施工企業而言,產品差異化主要體現在工程質量、工期、施工管理能力和機械裝備水平等方面,但建筑生產方式的特殊性較大程度上削弱了企業間的產品差異化競爭。建筑產品的差異性通常是由業主和設計單位決定的,施工企業的主要任務是在給定的設計方案下提供相應的工程建設服務。因此,現階段我國建筑業的產品和服務差別并不明顯。當然,在一些技術較為復雜的專業工程和大型工程市場,對施工企業的整體實力、資質等級、以往的工程經驗等要求較高,所以企業可以發揮其專業特長方面的差異化競爭優勢。但總體而言,工程承包壓價競爭愈演愈烈的現象說明,大部分施工企業還不具備充分的產品差異化能力來規避價格競爭。
其次從市場性和政策性進入壁壘來說,我國建筑企業規模小、分布散,幾乎不存在由于規模經濟所自然形成的進入壁壘;長期以來不合理的產業管理體制造成的條塊分割和地方保護,形成了建筑業地區間、部門間的高政策壁壘和地區內、部門內的低政策壁壘并存的局面。最后,我國關于建筑企業退出的政策法規不健全,還有地方政府干預建筑企業有效退出等原因,導致了我國建筑業較高的退出壁壘。
企業行為作為市場結構到產業績效的中間環節,受到市場結構影響或制約,但它又直接影響了整個產業績效[4]。市場集中度過低,產品差別化程度不高,進入壁壘低的市場結構,造成了我國建筑業供給總量嚴重過剩,企業往往陷入價格戰的惡性循環,導致行業內的無序競爭和過度競爭,阻礙技術進步以及產業績效的提高。因此,根據產業組織理論,要提高中國建筑業的產業績效,必須調整建筑企業的市場關系和組織形態,增強企業的技術進步和技術創新能力。
建筑業市場企業行為主要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第一,降價和墊資施工、價格協調等以控制和影響價格為基本目的的價格競爭行為;第二,以擴大市場份額的技術創新、提高知名度、提高產品質量、縮短工期等獲得較高的利潤為主要內容的非價格行為;第三,不正當競爭行為包括掛靠、聯合、串標、圍標、尋租、逆向選擇、和謀、信用缺失等等。
關于建筑業的績效,表2進行了建筑業與工業企業績效的比較。如表2所示,首先看兩者之間的產值利潤率,從2001年到2007年建筑企業的產值利潤率基本上都不到工業企業產值利潤率的一半。接著比較兩者的人均增加值,2001年建筑企業的人均增加值是工業企業的36.6%,但是2007年建筑企業人均增加值僅是工業企業的21.35%。最后來比較一下兩者的人均產值,2001年工業企業的人均總產值是建筑企業的2倍多,2007年工業企業的人均產值是建筑企業的3倍多,建筑人均產值增長速度遠低于同時期的工業企業水平。由此看到,我國建筑企業的績效水平不高,產值利潤率水平偏低,遠低于同期工業企業的平均水平。

表2 建筑業與工業企業績效比較[6]
(1)完善相關的法律與制度,建立有序的市場體系。必須盡快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市場準入機制,建立和完善市場信用體系,提高市場競爭程度,健全市場監管制度,形成以市場競爭為主要手段優化產業組織結構的機制。進一步強化資質管理,資質劃分標準和管理應該體現層次性,并且要提高大型建筑企業的資質評審標準,保證龍頭建筑企業做強,提高產業效益;要進一步完善招標投標制度;建立市場形成工程造價機制;建立工程風險管理制度。
(2)轉換政府職能,加強監管力度。建設行政主管部門應少參與、少干預建筑企業的經營活動,特別是工程的分包和承包,而把工作重心轉移到加強執法和監管上來。加大對建筑市場的監管力度,既要依法對工程招投標活動實施監督,又要加大對中標后工程實施全過程的監督檢查,加強工程質量和安全生產的抽查和監管,依法查處轉包、違法分包等違法行為,懲治腐敗,并提高自身隊伍素質和執法水平。
(3)加快國有建筑企業改革,實現國有資產戰略性調整。完善國有建筑企業的內部治理結構,形成適應市場經濟發展的企業運營機制、競爭機制和風險機制,改變國有獨資的股本結構,實現投資主體的多元化,為產業組織優化與有效競爭塑造良好的微觀基礎[3][5]。打破條塊分割和地區封鎖,鼓勵國有建筑企業和大型、高資質企業進行重組和戰略聯盟,充分發揮企業集體技術優勢互補,提高科技競爭水平和創新能力,按照市場規律組建大型企業集團,實現國有資產的合理配置和自由流動,優化企業規模結構。
(4)從績效出發,提高產業集中度。培育一體化經營的大型建筑企業集團,支持中小建筑企業發展,同時合理確定大、中、小型企業和綜合專業企業的比例關系,形成大中小企業協調發展的企業規模結構,提高專業化協作水平。并且提高市場進入壁壘,控制總量;規范各類不同企業的生存空間和市場行為,形成建筑企業的分層競爭格局,達到適度競爭和適度壟斷的均衡狀態,從而使我國建筑企業結構由橄欖型結構向金字塔型結構轉變;由業務趨同型結構向綜合總承包公司及專業分包公司的層次性轉變。
[1]李小冬.中國建筑業組織及其合理化研究[M].中國水利水電出版社,知識產權出版社,2006
[2]董悅,白玲.我國建筑業的產業組織與產業績效研究[J].北方經濟,2006(4):28-29
[3]李百吉,郭正權.中國建筑業市場發展現狀與優化措施研究[J].前沿,2010(19):81-85
[4]郭海蘭.基于SCP范式的我國建筑產業組織分析[J].建筑科學,2010(5):38-39
[5]陳建國.建筑產業組織政策的分析和研究[J].建筑經濟,2002(12):7-10
[6]國家統計局.中國統計年鑒(2002-2007)[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2002-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