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秋俠,左精力
(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土木學院,陜西西安710055)
鋼鐵企業往往是擁有多個生產單元的綜合體,生產規模大,運輸復雜,涉及的運輸方式趨于多樣化。有數據顯示聯合鋼鐵廠的經濟規模在850×104t以上[1],而現代化的鋼鐵聯合企業生產規模達1 000×104t以上。按照廠內噸鋼運輸比4.5計算[2],企業內部運輸量將達到 4 500×104t,再按照年運營成本汽車0.6元/(t·km)、鐵路0.15元/(t·km)、皮帶0.05元/(t·km),三種運輸方式平分總量,則廠內物流的年運營成本分別為道路900×104元/km、鐵路225×104元/km、皮帶75×104元/km。廠內運輸距離一般在數千米左右,可以看出不同的運輸方式年運營成本可達數千萬的差異,因此對鋼鐵企業運輸方式選擇的進一步研究顯得十分必要。
對于廠內運輸方式的選擇,需要在總圖初步設計時予以考慮,傳統的方法是根據設計規模、工藝、總平面、可行性、經濟性等方面綜合考慮。對于經濟性分析,一般只計算建設總成本和年運輸費用,而缺少進一步的數據分析,也沒有分析計算誤差大小。因此可以針對鋼鐵企業廠內運輸,分析成本組成和其選擇特點,建立帶有時間和偏差因素的經濟性分析模型,進行多方案的模糊比選。
廠內運輸指廠區范圍以內的運輸,還包括由企業建設運營的廠外部分[3]。鋼鐵企業廠內經常采用的運輸方式有鐵路、汽車、帶式、管道等。不同的運輸方式有不同的構成,且同種運輸方式會因具體條件的不同可能存在較大的差異,下邊分析其構成和特點。
鋼鐵企業廠內鐵路可以分為運入運出線、鐵水線、碼頭線、渣線等,這些子系統各自內部的運輸頻繁,相互之間的運輸較少。主要作為大量運輸的手段,當運量和運距較小時不經濟。鐵路系統固定成本包括土石方量、鐵路站場、線路、車輛、裝卸設備、附屬設備,運營成本可參照當地鐵路貨運單位運輸成本。其土石方量因方案不同而不同,差異比較大且存在較大的誤差;鐵路站場和運輸量、種類有關;線路指鋪軌長度,還區分窄軌、標準軌、線路等級等;車輛數量與運輸量、生產工藝相關。
廠內道路分為主干道、次干道、輔助道路、車間引道、人行道,其中主干道和次干道為車輛通行道路,一般廠內采用城市道路類型,廠外采用公路型。道路的設置以保證生產運輸為前提,根據重要程度確定寬度,根據荷載確定路面結構,根據運量和貨物確定車輛類型、裝卸設備等。在廠內運輸中幾乎所有的物品都可以用道路來運輸,是最為靈活的運輸方式。道路系統的固定成本包括道路路基、路面、車輛、裝卸設備、附屬設施,運營成本可參照當地單位運輸成本。
帶式運輸是廠內運輸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用于散狀物料的輸送,是連續生產的重要保障。其線路靈活,長度從幾米到幾十千米以上均可實現,也可以架設在地面交通混亂和危險地區的上空,但是在轉彎時需要設置轉運站。輸送能力一般為200~8000 t/h,形式多樣,現在越來越多的設計采用圓筒式皮帶運輸。帶式運輸系統的固定成本包括建筑安裝、設備(皮帶、轉運站)、工程建設,運營成本包括工資、動力、備品備件折算,也可折算成單位運輸成本。
管道運輸是廠內運輸網中重要組成部分,一般用于輸送液體和氣體,也可以將固體轉化為固液混合狀態,或通過氣動管輸送粉體或小顆粒固體。在鋼鐵廠內,管道運輸很大一部分都是工藝管,一般架設在地面管架上,只有很少一部可以被其他運輸方式取代。其速度和流量根據壓力和管徑,差距比較大。管道運輸系統的固定成本包括安裝、管材(規格和長度)、其他設備,運營費用包括人工、能源消耗、管理維護等,也可折算成單位運輸成本。
鋼鐵企業生產還包括其他運輸方式,如輥道、索道、鏈條、特種運輸等。其費用的估算和上邊主要運輸方式的估算方法類似。
通過上邊的分析,發現成本由建設和運營兩部分組成,建設成本是一次性的投入,而運營成本是分每年的投入,需要計算多年的累積就必須考慮資金的折算問題;另外大部分數據是估算或者參考同類設計的結果,是帶有偏差的,如果每一個小項都有偏差,就會形成累積偏差,這個偏差到底是多大,對比選結果影響怎樣分析,成為討論的重點。
對于帶有時間和偏差的多種運輸方式經濟性比選,可以看成是多個數值取小的模糊選擇問題,具體做法如下。首先,確定備選的運輸形式和基本組成,以估算各項的投資數目和對應的偏差量。對于每一項具體內容,往往存在多種選擇,且費用是變化的,但大部分都有一定的變化范圍,如設備的購置費用、人工費用等。其次,考慮時間和貸款利率。每年的運營成本是一筆不小的數字,多年的總和往往比固定部分投資大;多年的資金疊加需要考慮利率,將資金流折算為現值。再次,計算固定投資總成本、年運營費用、不同投資年的總成本及對應的累計偏差。最后,計算每年最小成本與其他運輸方式成本的比例關系、計算方案的被選概率,并進行數據分析,得到比選結果。
設:(1)起終點之間物料可以被多種方式運輸;(2)各種費用可知,但是存在誤差;(3)運輸長度和線路長度已知;(4)建設的基礎條件相同且已知。
3.1.1 運輸成本公式

式中:C為單位線路造價(萬元)(誤差為ρ1);L為運輸線路長度(km);P1為車輛、加壓站、轉運站等費用總和(萬元)(誤差為ρ2);P2為附屬設施費用、建構筑無安裝費用總和(萬元)(誤差為ρ3);P3為其他費用,包括特殊地質處理費用(萬元)(誤差為ρ4);A為單位運輸成本(誤差為ρ5)(萬元);為利率為i、年限為n的折現公式。
3.1.2 運輸成本計算
假設所有條件已知,根據不同的時間,可得到成本矩陣F和對應的累計誤差ρ矩陣

式中:
Fij代表i年、第j種運輸方式的綜合成本;ρij代表i年、第j種運輸方式的綜合成本累計誤差

圖1 成本和時間關系
以時間為橫軸,以費用為縱軸,以(Fij,2i)為主要點,以[Fij×(1+ρij),2i]為上限,以[Fij×(1-ρij),2i]為下限,可以得到帶有誤差的“成本和時間關系圖”。如圖1為以鐵路、道路、皮帶三種運輸式的成本-時間關系圖。
3.1.3 運輸方式選擇
從上邊得到的成本和時間關系圖可以看出,每種成本由成本曲線、誤差上限和誤差下限三條曲線構成,且都以變化的曲率隨時間逐漸增大,每兩種成本都有一個交叉區域,在區域外部,運輸方式的比較十分明確,但在交叉區域內部,區分變得模糊。對于企業的建設,關注的是建設成本,規劃投資年的總成本(5年、10年、15年),因此就需要對這幾個關鍵時間進行分析。
每種綜合運輸成本之間都存在一定的差值,差值越大則越容易做出比較,當兩個數值接近時就可能有同等的備選可能,這種狀態通過模糊選擇的方法能很好的解決。已知成本F、誤差下限F(1-ρ)誤差上限 F·(1+ρ)。對同一時間找出最小值和次小值,如第n個規劃年中最小值min(Fni)、次小值min次(Fni)。如圖2所示,在兩種方式的交叉區域內,A點位于方式2誤差上限和方式1下限的交叉點,定義此點處方式2的被選擇概率為1.0,方式1的被選擇概率為0;B點位于方式1和方式2的交叉點,被選擇概率均為0.5,且最小值與次小值轉換位置;C點位于方式1誤差上限和方式2誤差下限交叉點,方式1的被選概率為1.0,方式2的被選概率為0。則在交叉范圍內時間點n處。

圖2 交叉區分析
min(Fnj)的被選概率為:

其中,p1對應min(Fnj)的方式和時間,p2對 min次(Fnj)中的方式和時間,F交指兩種方式交點處的值(B點),有F交=F1=F2。
當出現多個范圍交叉時,進行多次運算,最終得到一個被選概率矩陣。對于概率矩陣δ,0表示不可能是最小,0~0.4表示有比較小的可能是最小,0.4~0.6表示有可能是最小,0.6~1.0表示很可能是最小,1.0表示肯定是最小。
計算成本矩陣F中每年最小值與其他值的對比矩陣,即:

對于對比矩陣K,0表示數值最小,0~0.2表示與最小值很接近,0.2~0.5表示與最小值比較接近,>0.5表示與最小值偏離較大。
選取n為0、5、10、15共4個時間,計算得到比矩陣和概率矩陣δ。
當一種運輸方式在δ中數值均大于0.4時,則此方式最優;
當一種運輸方式在δ中數值均小于0.4時,則此方式不是最優;
當一種運輸方式在δ中前5年小于0.4,其他大于0.4時,此方案最優;
當一種運輸方式在δ中前10年小于0.4,其他大于0.4時,放棄此方案;
當通過以上方式存在多種方案時,如果k中對應方案的差值在0.2以內的大于等于兩處,則對應時間的方案無法區分,反之,則選小的方案最優。
一個鋼鐵企業從礦場到工廠的距離大概為2.0 km,運量為500×104(t/a),可能存在4種運輸方式,已知技術條件見表1.(固定投資誤差均為0.2,單位運價誤差均為0.1,利率取0.065,資金全部轉化為現值。)

表1 經濟投資估算表

根據運輸方式計算公式得到0、5、10、15四個關鍵年的成本和對應累計誤差,并繪成本和時間關系,如圖3。

圖3 成本和時間關系
計算各種方式等價的交叉點

結果分析:在δ中,第一列:鐵路全部小于0.4,則非最優;第二列:道路前五年大于0.4,則非最優;第三列:皮帶前五年小于0.4,以后大于0.4,則皮帶運輸為最優;第四列:管線全部小于0.4,則非最優。
通過比較,得到一個最優結果為皮帶運輸方式,其各年總成本為(2800、3314、3878、4210)萬元,固定投資比鐵路多700萬元,15年動態成本節省711萬元;比道路固定投資多2200萬元,15年動態成本節省2032萬元;比管線固定投資多1100萬元,15年動態成本節省2191萬元。
針對運輸方式的經濟比選,現狀做法是估算比選的數值直接比較,沒有引入誤差量,更沒有帶有誤差的比較方案,忽視了估算誤差對結果的影響。本文主要內容是在運輸方式的經濟比選時引入時間和誤差,通過計算最優方案和次優方案在帶有累計誤差時的被選概率,進行數據分析和模糊選擇,來確定最優方案。從一定程度上消減了估算誤差對最優方案的影響,且當誤差較大或數據較為接近時效果更為顯著。因此,此方法相對于一般的比選方法更具有可靠性,且可以提高比選精度。
但還存在一些問題,如怎樣對基礎數據估算時取合適的誤差量,一般沒有確定的數值或方法,多為假定量;模糊選擇時的區間劃分還不是很合理,需要根據具體情況而定,這里給出的只作為參考,另外針對企業內部車輛、設備的數量與運輸量之間的關系還沒有具體的研究;這些問題都給廠內運輸方式的選擇帶來很大的不確定性,因此對這方面還需要開展大量的研究。
[1]金琳.關于鋼鐵廠規模經濟性的一些看法[J].冶金經濟與管理,1990(21)
[2]馬建華.鋼鐵企業噸鋼運輸量分析及其控制策略[D].上海海事大學,2005
[3]楊秋俠.企業聯合運輸方式的選擇[J].公路與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07,12:157-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