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燕,韓兆洲,吳毓珊
20世紀70年代末,珠三角被中國政府劃定為經濟發展開放區,擁有更優惠的區域發展政策。珠三角憑借先發優勢及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大力發展經濟,工業化進程銳不可擋,成為全國經濟發展最活躍、外向型經濟最發達的區域之一。然而,近年來,作為長三角中心城市的上海,對區域內其它城市的經濟輻射和帶動作用顯而易見,發展勢頭迅猛,使得長三角的經濟發展水平躍居我國幾個經濟區之首。相比之下,珠三角作為我國經濟發展的先驅則競爭力明顯下降,先發優勢和地緣優勢相對弱化,廣州對周邊地區的牽引作用也不及上海。作為肩挑廣東現代化建設和香港繁榮穩定重任的珠三角,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挑戰。要保持珠三角的增長勢頭,必須加強對珠三角現階段工業發展狀況的實證研究,分析其存在的問題,為合理制定珠三角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戰略提供正確的理論依據。
如何構建新型工業化的指標體系,學術界并沒有達成統一的標準。本文在最大限度地滿足對新型工業化內涵概括的基礎上,考慮到對指標數據可獲得性等方面的因素,以能解釋現實為準則,構建評價珠三角地區9個城市新型工業化水平的指標體系如表1。
根據以上指標體系的構建,本文選取珠三角地區2008年的截面數據(因2009年、2010年
某些指標的數據難以獲得),得到表2。

表1 新型工業化指標

表2 2008年珠三角各市新型工業化評價指標原始數據
為了研究珠三角地區各個城市的新型工業發展現狀,本文選用了多個指標從不同角度衡量工業化水平,但由于指標之間復雜的相關關系,難以直接評價各市新型工業發展狀況,這就需要把各項指標歸納變為一項或多項綜合指標。本文選定多元統計分析中因子分析這一典型的降維方法來評價珠三角各市的新型工業水平。
因子分析不僅可以用來研究變量之間的相關關系,還可以用來研究樣品之間的相關關系,通常將前者稱為R型因子分析,后者稱為Q型因子分析。由于本文屬于R型因子分析,以下對因子分析的說明都是直接以R型因子分析為例。
R型因子分析的數學模型可以表示為:

它滿足:
(1)m≤p;
(2)F和ε是不相關的;
(3)F1,…,Fm不相關,且方差皆為1;
(4)ε1,…,εm不相關,且方差不同。
其中X=(X1,X2…Xp)'是可實測的p個指標所構成的p維隨機向量;F=(F1,F2…Fp)'是不可觀測的向量,F稱為X的公共因子,即前面所說的綜合變量;aij稱為因子載荷,表示第i個變量與第j個公共因子的相關系數,即表示Xi依賴Fj的比重。
本文使用SPSS13.0軟件對上述15個評價珠三角新型工業化水平的指標進行處理,即采用較少的概括性公共因子來反映較多的觀測變量所代表的信息,以達到降維目的,據此對珠三角區域新型工業化進行實證分析,以探討珠三角地區工業化進程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3.1.1 原始數據的標準化
由于變量在數量級和計量單位上的差別,使得各個變量之間不具有綜合性,這就要求必須采用某種方法對各個變量進行標準化處理,或者叫無量綱化處理,以解決各數值不可綜合的問題。SPSS提供了很方便的數據標準化處理方法,本文采用Z標準化方法,即每一變量值與其平均值之差除以該變量的標準差,標準化后各變量的平均值為0,標準差為1。
3.1.2 因子分析
在SPSS中選擇“Analyze”→“Data Reduction”→“Factor”,將標準化后的變量進行因子分析,因子分析結果匯總如表3。
(1)工業化進程指標的因子分析過程中輸出的KMO=0.698,大于0.6,Bartlett球度p值通過檢驗,說明所選取的指標數據比較適合做因子分析。表中的λ按照SPSS系統默認的提取條件,選取的是大于1的特征根,只有一個4.425。從表3可以看出,在工業化進程指標中第一個因子可以描述原變量總方差的88.497%,提取這個公共因子,命名為經濟因子,用F1表示。根據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寫出經濟因子的得分方程:
F1=0.206X1+0.219X2+0.204X3+0.212X4+0.223X5
(2)科技含量與人力資源指標的因子分析過程中輸出的KMO=0.685,大于0.6,Bartlett球度p值通過檢驗,說明所選取的指標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大于1的特征值只有一個為2.427,提取這個公共因子,從第四列方差貢獻率中可以看出,這個因子可以描述原始變量總方差的80.895%,即這個公共因子已經包含了原來3個指標80.895%的信息量,命名為科技與人力資源因子,用F2表示。同理,根據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就可以寫出科技與人力資源因子的得分方程:

表3 因子分析總結表
F2=0.354X6+0.369X7+0.388X8
(3)信息化與對外開放指標的因子分析的輸出結果中可以看到,KMO=0.625,大于0.6,Bartlett球度p值通過檢驗,說明所選取的指標數據比較適合做因子分析。從后面的特征根與方差貢獻率表的累計方差貢獻率中可以看出,第一個因子可以描述原變量總方差的85.423%,其特征值是3.417,提取這個公共因子,命名為信息化與對外開放因子,用F3表示。同理,從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得出信息化與對外開放因子的得分方程:
F3=0.244X9+0.277X10+0.278X11+0.282X12
(4)資源與環境指標的因子分析結果中資源與環境因素的KMO檢驗,KMO=0.670,大于0.6,Bartlett球度p值通過檢驗,說明所選取的指標數據比較適合做因子分析。大于1的特征根只有一個2.404,總體方差解釋表中可以看出,第一個因子可以描述原變量總方差的80.143%,提取這個公共因子,并命名為資源與環境因子,用F4表示。同理,從因子得分系數矩陣就可以寫出資源與環境因子的得分方程:F4=0.351X13+0.372X14+0.392X15
根據表3的最后一列因子得分系數可以算出各個因子的廣東各地市排名,SPSS可以自動運算并保存結果,整理成表格如表4:

表4 各個公共因子的得分及省份排名
從表4可見:(1)F1是珠三角地區9個城市反映新型工業化水平的經濟因子的因子得分,該因子反映了工業化經濟層面的發展程度,因子得分越高表示經濟發展得越好。經濟因子得分排名前3位的是深圳、東莞和廣州,說明這三個城市新型工業化的基礎與綜合水平較高,經濟發展相對較迅速;而排名后3位的惠州、江門、肇慶的經濟發展水平在珠三角地區低于平均水平。(2)F2是珠三角地區9個城市反映新型工業化水平的科技與人力資源因子的因子得分。該因子反映了新型工業化科技含量的程度和人力資源的優勢,因子得分越高表示該市在科技與人力資源方面具有領先優勢。從上表可以得出,科技與人力資源因子得分排名前3位的是深圳、惠州、佛山,說明這幾個地區在科技研究方面的投資力度較大,高新技術產品產值也較大,在人力資源方面的優勢也較明顯。排在第4位的是廣州市,其余6個城市在這方面明顯處于劣勢。(3)F3是反映新型工業化水平的信息化與對外開放因子的因子得分。該因子反映了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和對外開放的程度,因子得分越高表示該市信息化和對外開放程度越高。從排名可以看出,信息化與對外開放因子得分位于前3的是深圳、廣州、東莞,說明這三個地區工業信息化發展程度高,對外開放程度大,極大地適應了當今世界的經濟發展趨勢,對提高工業化水平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其中深圳、廣州尤為明顯。(4)F4是反映新型工業化水平的資源與環境因子的因子得分。該因子反映了新型工業化資源消耗和自然環境污染的程度,因子得分越高表示該市的資源消耗量越大,環境因素越差。例如肇慶排名第1,說明在珠三角9個城市中其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程度最大。
3.1.3 新型工業化指標體系的綜合得分
對于這種多指標的復雜體系,計算綜合得分的關鍵在于選擇適當的權重,基于前面對新型工業化內涵的闡述,筆者認為經濟因子、科技與人力資源因子、信息化與對外開放因子、資源與環境因子在評價新型工業化水平方面都是不可忽視的,它們應該具有相等的地位,因而決定將其賦予相同的權重。由于資源與環境是逆指標,所以資源與環境因子的權重為負數。綜上所述,因子綜合得分的表達式為:F=F1+F2+F3-F4
根據上式,應用SPSS中的“compute”計算出F可以得到表5。

表5 因子綜合得分表
由表5可以看出,綜合得分排名前3位的分別是深圳、廣州、東莞,說明這3個城市新型工業化的綜合實力相對較強。而惠州、江門、肇慶則居于后3位,可見新型工業化水平與經濟發展程度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根據該結果,可以對珠三角城市進行以下劃分:新型工業化水平高的城市:深圳、廣州(F>1);新型工業化水平中等的城市:東莞、中山、佛山(0.5<F<1);新型工業化水平較低的城市:珠海、惠州、江門、肇慶(F<0.5)。
根據表4中F1,F2,F3,F4四個公共因子的得分,用SPSS中的系統聚類法,得出9大城市的樹狀圖如圖1,其中1廣州、2深圳、3珠海、4佛山、5惠州、6東莞、7中山、8江門、9肇慶。
通過各個城市在四個公因子的得分以及總得分,可以看到各市在工業發展的各方面存在著很大的差距,根據圖1可以將9大城市劃分為三類。

圖1 系統聚類法樹狀圖
第一類地區包括廣州、深圳,它們已處于經濟發展的較高階段,基本完成了工業化任務。從分析結果看,深圳在各方面都處于絕對優勢的地位。無論在經濟基礎、科技含量與人力資源、信息化與對外開放方面,還是在資源與環境方面,深圳都位居第一。深圳作為中國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試驗場”,率先建立了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它是中國與世界交往的主要門戶之一,有著強勁的經濟支撐與現代化的城市基礎設施,憑借其發達的經濟基礎優勢吸引了國內外大批優秀人才,成為我國人才聚集的重要基地之一。除此之外,深圳環境保護工作倡導“環境優先,以人為本”的理念,確保讓市民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而廣州在不同指標因素上的優勢不如深圳,其中在科技與人力資源因子的排名第4,在資源與環境因子的排名僅為第5,說明廣州在科技發展與高素質人才聚集的能力上還有待提高,在集約型生產方式的轉變上還需加快腳步,環境保護意識更需進一步加強。在今后的發展中,廣州、深圳要充分發揮中心城市聚集性和輻射能力強的優勢,努力推進城市的現代化和國際化,特別是廣州作為全省的文化教育中心,要加大科技創新和科技推廣,成為珠三角其他城市的科技依托,才能帶動珠三角整體生產率的提高。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重視程度的提高,環境問題已成為影響一個城市吸引力和競爭力的重要指標,廣州必須加大環境管理力度,堅持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第二類地區包括東莞、中山、佛山。這3個城市在不同指標因素上都存在著自身的優勢與劣勢。其中,東莞在經濟因子、信息化與對外開放因子上有著較大的優勢。近幾年來,東莞形成了外商投資為主導的產業簇群,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腦資訊制造業基地之一,它的外貿依存度是全省最高的。因此,在本文的排名很接近現實。此外,東莞在科技與人才資源因子、資源與環境因子上的排名較靠后。而中山在資源與環境因素上位居第2,在其它3個因子上的排名都位于中游;佛山則是在科技與人才資源因子上的得分排名第3,其它3個因子的得分也是處于中游。3個城市在新型工業化過程中要努力發展自己的優勢項目,在此基礎上扭轉劣勢,同時要加大科教經費投入力度,以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創造出一批具有科技含量的高新產品。此外,還應注重保護和提高環境質量,向低污染的生產方式轉變。
第三類地區是珠海、惠州、江門、肇慶,這些地區處于向工業化中期轉型階段。珠海在各個指標因素的發展上都處于中等水平,說明其新型工業化發展較同步,優勢和劣勢都較不明顯。其它3個城市除惠州在科技與人力資源因子的得分位居第2外,其余因子得分全落在倒數3位,特別是排名最后的肇慶,各項因子得分都排在最后,各項指標因素都低于平均水平。說明這幾個地區的新型工業化水平較低。這4個城市都應該加快產業的升級與優化,創造更好的工業生產環境,積極培育主導產業,努力提高外向型產業的經濟效益,加大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的綜合經濟實力。
城市的排名只是一個比較,關鍵是要形成資源關聯度和經濟一體化的協作系統。珠三角地區應確立區域發展新思維,加強全局觀念和整體意識,以廣州、深圳為龍頭,向周邊城市輻射,共同建立城市利益共同體,同時要充分發揮各地優勢,推動珠三角區域產業的整合與協調發展,強化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實現區域產業發展一體化和產業布局合理化,共同實現產業結構的高級化,提升區域整體競爭力。
珠三角作為我國改革開放以來最具經濟活力的地區之一,其發展既有其先天的區位優勢,亦有改革開放的政策優勢,更是其抓住了國際產業轉移的機遇,參與到國際分工體系中的結果。但是,如果仍以傳統的單純根據資源和區位等比較優勢來確定發展戰略,而不進行經濟發展模式的轉變和產業結構的調整,其競爭力勢必漸漸減弱。
(1)珠三角地區9個城市的工業化發展水平總體呈現不平衡的特點。城市之間以深圳和廣州的發展程度最高,尤其是深圳,在評價新型工業化水平的各個因子上都占有絕對的優勢,其發展態勢相對于其他城市而言更好地符合了新型工業化提出的標準,廣州則需在發展科技、人才引進和環境保護方面作出更大的努力。惠州、江門、肇慶的工業化發展水平明顯處于較低水平,需要各地政府發揮職能,制定產業發展戰略。
(2)珠三角區域的經濟發展環境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并存的局面,這就要求堅持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積極應對來自國內其它經濟圈以及國際市場的威脅。
(3)作為珠三角區域的一部分,城市之間更需要打破行政區劃,加強區際聯系,提高區域競爭力,只有將工業化發展建立在提升整個珠三角地區區域競爭力的基礎上,才能更好地走新型工業化道路。
[1] 陳璐璇.我國各地區新型工業化發展水平的比較研究[J].福建行政學院福建經濟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7,(3).
[2] 游達明,陳國藩.中部地區新型工業化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與實證分析[J].經濟管理,2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