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程,李春光,呂歲菊
(1.寧夏大學土木與水利工程學院,寧夏銀川750021;2.北方民族大學數值計算與工程應用研究所,寧夏銀川750021;3.寧夏節水灌溉與水資源調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寧夏銀川750021;4.旱區現代農業水資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寧夏銀川750021)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共建設各種水庫85000余座,泥沙淤積使水庫的有效庫容逐年減小,特別是北方水庫,淤積速度和淤積量已經達到了令人吃驚的地步。于是,充分挖掘水庫的蓄水能力,進行水庫泥沙淤積防治技術的研究,特別是水庫運行前淤積情況的預測,對水庫的管理運行和水環境保護具有重要意義[1-3]。
水洞溝發源于寧夏靈武市與鹽池縣的交界處,屬黃河一級支流。水洞溝水庫位于水洞溝下游,是內蒙古上海廟能源化工基地、寧夏紅墩子能源化工基地供水工程調蓄水庫。水庫以黃河為取水水源,設計總庫容1039萬 m3,供水規模設計一期(2015年)20萬m3/d,二期(2020年)40萬m3/d。水庫運行時僅有少部分泥沙通過取水塔被帶走,大部分泥沙沉積在庫區,使得水庫壽命迅速縮短,因此通過實測水庫的地形、含沙量等,研究水庫的使用壽命、淤積規律以及水庫的運行管理和優化調度是非常必要的。
通過對水洞溝水庫進行現場勘測,選擇并布設典型斷面,利用高精GPS、RiverCAT(“河貓”)系統、采樣器等,設置斷面樁號、測量地形高程和岸邊水位、采集水樣等,并對含沙量進行測量和分析。
共布設了24個斷面,其中橫向15個、縱向9個。水洞溝水庫橫、縱斷面設置見圖1、2。圖中x、y為地理坐標,其中x軸以正東方向為正,y軸以正北方向為正,坐標值均為相對值。進水口和取水口含沙量變化較大,附近區域斷面布設較其他地方密集。

主要測量設備有“河貓”系統、ESE-50Box-50回聲測深儀、深水采樣器、激光測距儀、烘干箱、電子天平、濾紙、干燥器等。
用快艇拖曳“河貓”系統沿測量斷面航行一次,系統將自動存儲距岸邊距離、斷面底高程、流場等數據。測量結束后對實測數據進行分析處理,即可得到各斷面庫底地形圖。
15個橫斷面庫底地形圖見圖3—6。

由圖3—6知,最大水深由斷面左岸移向斷面中間,然后再移回斷面左岸,各斷面右岸為淺灘,水深較淺。結合圖2中進、取水口位置分析可知:①斷面C01—C06的最大水深在左岸附近,最大水深18 m左右,取水口位于斷面S02和S03之間,此處水深較大利于取水,且流速較小、含沙量較小,取出的水易于凈化,能減少水處理成本、提高運行效率;②斷面C07—C11最大水深逐漸靠近斷面中心位置,左岸附近水深仍有5~12 m,進水口設在此處能起到消能作用,減少對進水口兩岸的沖刷;③斷面C12—C15最大水深逐漸靠近左岸;④水庫正式投入運行后,左岸和取水口處將被沖刷,右岸將淤積。
縱向斷面庫底地形圖見圖7、8。

縱斷面中S01是基準面,受測量當日水位限制,僅對S02—S08共7個縱斷面進行了測量。由圖7、8知,隨著斷面逐漸變寬(從不足90 m擴大到850 m左右),最大水深位置逐漸移向斷面中間,最大水深為18.5 m左右。根據實測的各斷面數據,利用斷面法[4-7]計算幾種不同水位條件下的庫容,見表1。

表1 不同水位下的庫容
根據所測各斷面的庫底高程并結合各斷面樁點,利用插值法得到水洞溝水庫整體庫底地形圖(圖9—10),其中圖9為水洞溝水庫等高線圖(黑色粗線表示實測的水位),圖10為水洞溝水庫三維地形圖。
由圖9—10可以看出:從北向南(即從主壩到尾壩方向),庫底高程分布不均勻;最小庫底高程開始時靠近水庫左岸,然后逐漸移向水庫中心;水庫左岸地勢高且在靠近主壩處較陡,而右岸地勢相對低且平坦。
在進水口和取水口采集水樣,測得其含沙量分別為1.031、0.021 kg/m3。按照規劃,計入水庫蒸發滲漏損失和輸水損失,水洞溝水庫一期需從黃河取水8176萬m3/a,二期需從黃河取水16352萬m3/a。若淤積泥沙密度按1400 kg/m3計,依據實測含沙量和設計年取水量可得各時期末水庫淤積量,見表2。經計算得到水庫30年使用期末,總淤積量將達309.65萬m3。


表2 各時期末水庫淤積量
在水洞溝水庫橫向、縱向選擇并設置了24個典型斷面,受測量時水位限制,利用“河貓”系統等測量儀器對其中22個斷面的水深、庫底高程、含沙量等進行了實測,對實測數據進行整理分析,得到了水庫運行初期的地形資料。利用實測數據,采用斷面法計算了幾種水位下的庫容,其中最大允許水位1180 m時庫容約為1016萬m3,與設計庫容1039萬m3非常接近,驗證了實測數據的可靠性。同時,依據在進水口、取水口測得的含沙量及設計取水量,對水庫使用期庫區淤積的泥沙量進行了預測,為進一步研究水庫的淤積情況提供了必要的原始數據,也為確保水庫的合理運行及長期、穩定、有效地向上海廟、紅墩子能源化工基地供水提供了基礎數據。
[1]魏炳乾,燕荔,楊川.水庫泥沙淤積量測算方法研究綜述及展望[J].自然災害學報,2007,16(6):63 -69.
[2]劉畫眉,程禹平,賴冠文.水庫淤積量的一個估算方法[J].廣東水利水電,2007(z1):18 -19,30.
[3]張振克,陳云增,田海濤,等.黃河流域水庫攔截泥沙量的計算及泥沙分布特征[J].中國水土保持,2008(4):20-22.
[4]李秋梅,張顯雙,樸富林.小型水庫多年淤積量測算研究[J].中國水土保持,1999(4):13 -14.
[5]劉煒,牛占,陳濤.斷面法水庫庫容計算模型的幾何分析[J].人民黃河,2006,28(10):72 -73.
[6]舒彩文,談廣鳴.河道沖淤量計算方法研究進展[J].泥沙研究,2009(4):68-73.
[7]高圣益,李成國.水庫庫容測量技術研究[J].人民長江,2007,38(10):98 -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