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月成
胡錦濤同志在十八大開幕式報告中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中共中央十七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深化文化體制改革 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也強調: “在我國五千多年文明發展歷程中,各族人民緊密團結、自強不息,共同創造出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為中華民族發展壯大提供了強大精神力量,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了不可磨滅的重大貢獻?!毙侣勈纷鳛槲幕闹匾M成部分,是人類寶貴的精神財富。有人說,歷史是一面鏡;也有人說,新聞是一面鏡。從某種意義上說,新聞史就是社會和時代最可鑒的鏡子。
中國新聞史研究已有上百年歷史。1873年上?!渡陥蟆钒l表的《論中國京報異于外國新報》一文,是我國公認研究新聞事業歷史的最早篇什,姚公鶴的《上海報紙小史》和徐寶璜的《新聞學》是最早的新聞史專著。可見中國新聞學研究端緒還是新聞史的研究。
新中國成立之后,新聞史研究基本一元化,受蘇共報刊史研究的影響,研究的重點主要是無產階級的革命報刊史,直到改革開放以后,這種研究模式才漸漸有所調整。
但從目前已出版的新聞史書籍來看,多數是對中國新聞史的宏觀研究。而且多注重北京、上海等少數大城市和少數著名記者,對地方新聞史的研究和整理不太重視,甚至存在許多空白?!笆聦嵣?,在交通工具和信息傳播工具還較為落后的19世紀乃至20世紀的前50年,大城市報刊的傳播影響力,往往是要通過各種地方新聞媒體作為中介給予延伸傳播和擴大影響的。因而,地方新聞史理應在中國新聞傳播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卓有成效的地方報人的新聞傳播活動,同樣也值得書寫和記錄。”[1]
浙江是我國最早出現近代中文報刊的省市之一,而杭州一直是我國新聞事業的發達地區。杭州早在南宋時期就開始有了報業活動,1897年創刊了第一份新聞報刊《經世報》,1928年浙江第一座廣播電臺——浙江省無線電話廣播電臺開播,它也是我國地方政府最早興辦的廣播電臺之一,直到目前,杭州眾多媒體無論從發展理念、表現形態、規模效應均走在全國省市前列。
由浙江大學城市學院傳媒與人文學院院長、博士生導師張夢新教授領銜所著的《杭州新聞百年史綱》(杭州出版社,2009年) 、《杭州新聞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1年)先后出版。這是由新聞院校教師與杭州市記協、杭報集團、杭州文廣集團等新聞界人士,共同完成的研究杭州新聞史的專著,全景式地再現了杭城報業盛衰轉折、跌宕起伏的歷史軌跡,環境多元、復雜多變的生態格局,記敘了杭州作為新時期新聞改革前沿城市的種種創新舉措,為當代新聞改革研究積累了寶貴資料。兩書史料翔實,文風樸實,極具“杭州特色”,彌補了地方新聞史研究空白。我國新聞史研究權威,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教授方漢奇先生得知此事,十分贊賞,專門寫信給張老師:“杭州的新聞事業可以至少追溯到南宋,是中國民間報業和報人的發祥地。把杭州的新聞史推前來寫,是有卓識的。我很贊成和支持。”[2]
那么,在編輯出版這類地方新聞史的時候,怎樣才能做到既不失全貌,又能彰顯個性特征呢?個人認為在遵循基本原則的前提下,要充分把握好三個度:長度、角度、遞進度,這樣才有助于凸現地方史的個性特色。以下就結合《杭州新聞百年史綱》《杭州新聞史》作一些探討。
1.長度,指篇幅和容量。上千年的杭州新聞史,用多少篇幅來呈現,既能較好地梳理整個新聞史脈絡,又不至于太冗長,這是一件值得斟酌的事。作為一本地方新聞史,如果篇幅過長,容量不夠;如果篇幅過于簡短,又覺得不夠厚重;泛泛而寫又怕無特色。杭州自南宋以來的新聞事業有三個特點,一是發展比較早,二是很有系統性,三是近百年特色鮮明。因此,最后決定《杭州新聞史》注重“線”的梳理;《杭州新聞百年史綱》注重“點”與“面”的挖掘,各有側重。這樣就較好地解決了長度與深度把握問題?!逗贾菪侣勈贰凡捎脗鹘y的編年紀事的體例,時間上記載了自南宋至2010年年底這1000余年間杭州的主要新聞發展史,成為歷史上第一本從報紙、廣播電視、網絡媒體等方面全方位進行杭州新聞史研究的專著。全書內容豐富,并附有大量的珍貴資料和圖片。
2.角度,也就是視角,切入口。主編張夢新教授介紹說,《杭州新聞百年史綱》從籌劃到出版,歷時3年,內容跨度100多年,每個時期都有亮點,體現杭州特色。每一章都以若干代表人物和幾樁新聞事件為切入口,然后介紹那個時期的重要新聞活動、特點及社會影響力。這樣以事帶人,以人涉業,業及社會,層層挖掘,由點到線,點線面結合,角度抓準了,也就抓住了那個時代和地區新聞事業發展的脈絡和特征。
3.遞進度是層級問題。寫史要注意系統性,整本書的框架結構中要體現出清晰的發展脈絡,但光有此遠遠不夠,一個主題還要從多個截面展開,從政治、經濟、文化等多個層面去探討。歷史著述,鑒往知來,需要務實求真。資料的搜集和核實工作成為編撰過程中最艱難的部分。從檔案館、博物館中挖掘,從地方志、典籍中搜索,從前人研究成果中借鑒吸收,編撰組長年累月奔走于全省各地,查檔案,查書刊,搶救史料,文字、圖片裝滿了硬盤。
一些特殊時期的相關文獻資料,在檔案室、地方志等資源中難覓蹤影。如為了填補“文革”時期新聞業的研究空白,編撰組在查找有限文獻資料的基礎上,特地邀請經歷過“文革”的新聞業老同志參加座談會,通過他們的親口敘述,勾勒出了“文革”期間杭州新聞業獨特的歷史圖景,為這段新聞史標上了“高天滾滾寒流急,大地微微暖氣吹”的精彩注釋。
一滴水珠能折射出太陽的光輝,一朵浪花能彰顯出時代的精彩。兩本史書敘述的雖是新聞發展史,透示出的卻是杭州千年的歷史滄桑和變遷。百年風雨,多少沉浮。秀美的湖光山色,美麗的千古傳說,人間天堂如夢如幻,這是眾人眼中的杭州之美。但杭州不只美在風景,更有一段閃耀著對真理追求的光輝歷史。如果說與新聞相關的是現實,與新聞史相聯的是真相,那么這兩本厚厚的杭州新聞史,敘述的正是這座城市與風月無關的別樣風情。
[1]周軍.《杭州百年新聞史綱》面世[J].新聞實踐,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