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科技大學 劉 健 韓娜娜
隨著不斷發展的全球經濟,企業集群已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企業集群是市場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它不僅提高了本地區的競爭優勢,甚至成為區域發展甚至國家發展的動力源泉。
企業集群問題是當代經濟組織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它的研究與發展已成為一種國際理論界,甚至是各國戰略政策的熱點問題之一。國內外的學者對產業集聚有不同的解釋,從而出現了企業集群、科技園區、產業區、開發區、高新技術產業區等不同的概念。集群理論專家邁克爾·波特對產業群或集群(Cluster)做了如下定義,所謂產業群或集群是指在某一特定的產業領域中,存在大量的具有相互關聯的產業,其企業及相關服務、管理等支持機構在一個特定的空間范圍內集中,并形成強勁、持續競爭的現象。
在國外企業集群生命周期的研究方面,邁克爾·波特從競爭經濟學的角度,對企業集群的生長和演化作了簡要的研究與分析,他將企業集群的生命周期劃分為誕生(Birth)、進化(Evolution)和衰亡(Decline)三個過程。Ahokangas和Rasanen(1999)運用演化模型分析了集群會經歷出現、增長和調整的過程,他們認為,在集群進入增長階段的特征是:企業之間的各種思想、技術和信息傳播速度快,企業間的經營活動趨向同構化(homogeneity),這在很大程度上完善了集群發展演化的研究成果。
奧地利經濟學家Tichy G借鑒弗農的產品生命周期理論,在時間維度上研究了企業集群的演化,并將企業集群的生命周期劃分為誕生期、成長期、成熟期、衰退期四個階段,并認為企業集群的發展總要經歷這四個階段。他認為:產業增長率高,集群內企業發展迅速,集群內的知識、信息以及技能等資源主要集中于主導產品或產業中,很少或沒有創新,這個階段是集群的成長階段。
國內理論界對企業集群的成長和演化劃分有兩種觀點:一是王緝慈和蓋文啟等人的區域創新網絡觀點。這種觀點認為在隱含經驗類知識的交流、相互信任和滿意等區域內最有價值的資源與生產合作或市場交易網絡等柔性集聚體的基礎上,把集群的形成與演進分為三個階段,即:網絡的形成階段、網絡的成長和鞏固階段以及網絡根植的高級階段。該觀點認為在成長階段區域內的企業活動逐漸連接成網絡,競爭優勢來源于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二是魏守華等人的競爭優勢觀點,依據企業集群競爭優勢的發展將企業集群劃分為發生階段、成長階段和成熟階段。他認為,在集群成長階段,其主導動力是社會資本優勢和低等級競爭合作效率;這個階段的特征是集群產業區內的社會資本及其協作效率較高,并且逐漸重視產品差別化、生產要素以及市場細分,但是主要問題是缺乏創新力。
本文認為可以從組織演化動力及形成方式的不同,可以將企業集群分成政府組織型企業集群和自發企業集群兩種類型。自發企業集群是指由區域內部因素如地區文化傳統、地區特定優勢、產業關聯、資源配置市場等因素自然形成的。
本文對山東梁山專用汽車企業集群進行了實地調查和研究,發現該地區也是依據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農機機械技術,自發地形成了依附于汽車車頭而生的生產全掛車、半掛車等掛車產業,近幾年逐步形成并擴大了以專用車、特種車及汽車配件為主的專用汽車產業體系。梁山專用汽車產業的迅速崛起被上級領導和業內人士稱為“梁山現象”、“梁山模式”。這些自發型企業集群都具有一些共同的特點:首先,自發型企業集聚模式一般是由中小企業集聚而成;其次,大部分企業都是本地自發產生的企業,地區植根性強;最后,自發型的企業集群,多數是屬于勞動密集型產業。
根據現有的各種集群發展理論研究成果,并且結合自發企業集群。本文認為,成長型企業集群就是以企業集群內部形成良性循環,特別是當地出現各類研究機構,當地企業之間呈現良性競爭,集群規模不斷擴大、集群內企業的數量迅速增加、集群內網絡合作環境開始改善、產品種類開始向多樣化發展、有實力的企業開始創新,開始出現知識外溢現象,并且集群中信息不斷積累,該地區培訓機構不斷增強,集群實力與聲譽加強等為標志的企業集群。
縱觀國內外學者對企業集群的內生動力機制的研究成果,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幾個。
馬歇爾從古典經濟學的角度對基于外部經濟的企業在同一區位集中的現象進行了解釋,并對企業集群集聚的動力因素進行了闡述,他指出原材料的供給、信息溢出效應、專業化供給者和熟練勞動力以及技術擴散等都是集群集聚的動力。
美國經濟學家克魯格曼繼承和發展了馬歇爾的外部經濟理論,規模報酬遞增的角度,把企業地理集聚的關鍵因素總結為:專業化勞動力、相關企業和生產服務活動對核心產業的支持以及信息交流,這些動力因素具有不穩定性和孤立性。
國內的學者王緝慈是我國新產業區理論的主要代表,探討了企業集群與區域創新的關系,并指出區域內的企業通過專業化的中小企業與當地教育、培訓和研究機構、金融機構、中介服務組織等可以夠獲得外部的規模經濟和范圍經濟。
主要代表人物為科斯和威廉姆森。羅納德·科斯(R·Coase,1937)認為分工是提高生產效率的根本源泉,企業集群可以通過提高相對競爭力來降低協調分工的交易費用。威廉姆遜(Williamson,1979)提出交易成本的高低主要由三方面的因素決定,即:交易過程中出現的不確定性,交易的重復頻率和交易雙方在投資交易特殊方面被支持的程度。該理論從交易成本的降低來解釋產業集群的形成,認為企業集群企業越多,企業的交易費用越少。另外,產業集群的經濟活動根植于地方社會網絡,也可降低交易費用。
哈佛商學院教授邁克爾·波特從國家競爭力的角度說明企業集聚的現象,利用“鉆石”模型對推動產業聚群發展的動力要素進行了分析,并指出需求條件、相關與支持性產業、要素條件及企業競爭與戰略四大因素是集群發展的成長動力。
佩魯從產業的關聯、外部性等角度探討了企業集聚的產生的規模經濟效應,并指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是創新和技術進步。
另外,劉恒江(2004,2005)按動力的產生根源可分為內源動力機制和激發動力機制。認為內源動力機制是一種自發的內在力量,表現為分工互補、降低交易費用、知識共享、外部經濟、規模經濟、網絡創新等,并且集群的成長以內源動力機制為基礎。
本文認為企業集群的內生動力機制是指推動企業集群形成和發展的內在力量結構體系及其運行規則,是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規律性的。尤其是對于自發形成的企業集群,其內生動力因子起著重要的推動作用。通過研究發現影響企業集群內生動力機制的因素很多,其中,影響成長型的自發企業集群內生動力的主要因素有:交易成本、技術創新、知識外溢、企業家、集群網絡和社會資本。
成長型企業集群就是以企業集群內部形成良性循環,集群規模不斷擴大、集群內網絡合作環境開始改善、產品種類開始向多種發展、有實力的企業開始創新,并且集群中信息不斷積累等為標志的企業集群。根據這些特征,分析出了影響成長型的自發企業集群內生動力的主要因素有:交易成本、技術創新、知識外溢、企業家、集群網絡和社會資本,且各因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共同對成長型企業集群發揮作用。
[1]Tichy G Clusters: less dispensable and more risky than ever. M.Steiner.Clusters and Regional Specialisation[C].Londan:Pion Limited,207 Brondesbury Park,NW2 5JM,1998.
[2]Porter, Michael E.Clusters and the new economics of competition. Harvard Business Review.1998,76(6).
[3]蓋文啟.創新網絡——區域經濟發展新思維[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王緝慈.中國的地方產業集群及其對發展中國家的意義[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