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 開大學 蔡 寧熙
我國的出口信用保險(Export Credit Insurance)是在國家財政支持的基礎上,以分散企業在出口貿易、對外投資等經濟活動的風險為直接目的,最終達到推動本國出口貿易,促進經濟發展作用的非營利保險產品。隨著我國加入WTO以及對外貿易規模的不斷擴大,出口貿易保險已成為分散企業在出口貿易中面臨的風險的重要保障。
出口信用保險在我國的發展始于上世紀80年代,在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國務院批準成立由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以及中國進出口銀行合并而成的中國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經過近20年的發展,出口信用保險發生了從無到有的質變,在國際貿易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在我國出口總額中,只有約1.1%左右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險;同時,在眾多出口企業中,只有約3%的企業投保了出口信用保險,很多企業甚至都不知道有該險種的存在。目前,我國出口信用保險處要采取“統保”的方式進行推廣,即在特定的時期和區域內的所有業務都要一次性辦理出口信用保險。
出口信用保險在進出口貿易實踐過程中有效地控制了收匯風險,從而達到促進出口的目的。第一,投保前,保險人須對貿易雙方進行詳細的資信調查,在了解雙方財務狀況的基礎上,評估雙方的貿易風險。第二,投保后,保險人將監控債務方的經營狀況,出現風險時及時通知其進行必要的補救,控制信用風險造成的潛在損失。第三,在進口商不愿償還債務或無力償還時,出口信用保險將發揮保險保障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債權人的損失。
在20世紀80年代興起了非信用證的結算方式,例如,墊款、貼現等金融手段的興起順應了結算方式靈活化的要求,最大限度的減少了資金的無謂占用。統計數據表明,在當前的國際貿易中,信用證的結算方式已小于20%。同時,日益頻繁的跨國交易以及關聯交易的發生加速了信用證的退出。從我國的情況來看,雖然信用證的使用仍較頻繁,但在國際大環境的推動下,新的結算制度將替代傳統的信用證。新的結算制度降低了成本,但加大了匯收風險,要求貿易雙方采取積極手段分散風險。出口信用保險成為結算制度多元化背景下的必然產物。
在出口企業需要資金時,可將出口信用保險保單作為抵押向銀行申請貸款。雖然在物權法中引入的應收帳款的質押可以一定程度上解決企業融資困難的問題,但是對于貿易型、流動型企業并不在此范圍內。對于此類型企業,商業銀行更傾向于不動產的抵押。在出口商的應收帳款承保出口信用保險之后,流動資產也可為企業帶來融資。例如,據統計云南企業獲得出口信用保險向下銀行貸款余額高達28億元,增強了企業的承接海外訂單的能力和項目實施能力。
日本的出口信用保險在二戰后開始發展,雖然起步較晚,但是日本為其出口信用保險的發展設立了一系列的法律保障。在1950年,日本通過了《出口信用保險法》、《出口信用保險特殊會計法》(兩部法律于1953年合并為《出口保險法》),從而確立了出口保險體系。之后日本建立海外投資保險,并且加入了伯爾尼協會。于1987年將《出口保險法》改名為《貿易和投資保險法》并且引入再保險業務在國外建立保險機構。
在推行初期,出口信用保險由于有強大的政府財力支持,在出口商中推行順利并且對日本的對外貿易產生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但是從長期來看,僅有政府推行出口信用保險,對其進一步發展以及產品的創新能力產生了制約作用。于是日本政府確定了其他負責出口信用保險機構及其職責:第一,日本進出口銀行,負責出口信用保險的貸款以及擔保;第二,日本貿易和投資保險組織,負責出口信用保險相關的具體事務;第三,日本出口和投資保險組織,作為獨立的行政法人直接運營保險業務的承保和理賠。并且以法律的形式規定對于出口保險只能由其經營,其他組織或個人不得經營。
從投保方式來看,日本采取行業協會統一投保的方式,與貿易和投資保險組織簽訂協議的業務都在投保范圍之內。據統計,出口和投資保險組織絕大部分保費收入來自此種方式。同時,日本政府利用風險保障基金分散出口和投資保險組織的風險。政府以再保險的形式分擔該組織95%的風險,實際上該組織僅僅承擔了5%的風險。
目前,經營法國出口信用保險的主要為法國外貿信貸保險公司(簡稱COFACE),其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信用保險公司。該機構在37個國家和地區均設立了分支機構,并且在93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企業資信狀況評估調查機構。在成立之初,該公司由政府控制其主要股東進行經營的。在1994年,隨著主要股東的股份被私營企業收購,COFACE變為私營公司。從此,出口信用保險以政府委托私營企業辦理的方式繼續經營。
法國通過設立相關機構對出口信用保險的業務進行管理,并給予一定資金支持。一方面,通過設立出口信用保險部極管理委員會對本國出口信用保險業務進行管理。對于出口信用保險機構的財務預算需要由相關政府主管部門批準;另一方面,法國通過將出口信用保險公司的業務和財務預算掛鉤實現相應的資金支持。除了根據賠款及業績支付相應的資金支持,在發生重大賠款的時候,保險公司可以向政府申請額外的資金。同時,利潤稅不適用于出口信用保險。
從我國目前情況來看,出口信用保險難以推廣的原因之一是有效需求不足。我國采取“統保”的方式,統一推行,不能滿足不同類型企業的需求,造成了行業以及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同時從費率來看,我國一年期的短期出口信用保險費率高達1.5%,而較法國三年期的短期出口信用0.1%~1%的費率相去甚遠。
單一的險種和較高的費率,極大地阻礙了出口信用保險的進一步發展,降低了出口企業的有效需求。在這種情況下,要求保險公司積極開發新型產品,以滿足不同企業的多樣化需求。
我國獲得資信信息的渠道單一,且成本較高。法國的COFACE早已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信息聯盟和信用聯盟,分別涉及67和37個國家。在完善的信息渠道的促進下,COFACE在風險發生后能夠及時地采取積極主動的措施對風險進行防范,并且在損失發生后進行追償。
由于我國保險行業起步較晚,短期內在多個國家建立信息網點和服務風險控制體系的目標難以實現。在現階段,保險人可以嘗試擴大搜集信息的渠道。如嘗試與世界各國的出口信用保險公司建立信息網點,實現企業資信狀況共享。并且積極聯系發揮海外商協會、各貿易中心的作用,建立健全資信評估和檢測網絡。從而實現降低成本、降低保險費率的目的。
我國的出口信用保險雖然發展20余年,但是缺少相應的法律對規范其發展。甚至,中國出口信用保險的獨營的地位也沒有得到法律規范。而日本早就在1950年頒布了《出口信用保險法》及《出口信用保險特殊會計法》,確定了出口信用保險的經營原則、經營主體、法律責任等內容。比較世界其他發達國家,對于海外保險也進行了相關的法律約束。在我國缺少明確立法的條件下,僅僅由幾個政策性文件規范出口信用保險的發展,不是長久之計,所以出口信用保險的法律建設顯得十分必要。
目前由中國信用保險公司壟斷經營出口信用保險業務,市場缺乏競爭活力。而國際上對于出口信用保險的經營,普遍加入競爭機制,放開出口信用保險市場。如,日本和法國僅對出口信用保險的經營采取嚴格的監管,并非采用完全由國家經營的方式。考慮到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的發展仍在初級階段的事實,各方面的發展還不完善。可以采取逐步放開的方式,打破中國信用保險公司一家獨大的現狀。在前期,對于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可由國家制定的政策性保險公司單獨經營;而對于商業性出口型用保險,可選擇有政策性保險公司以及商業保險公司共同經營。在時機成熟時,再采取完全放開的形式。對于實行政策性出口信用保險行業的確定可以在聽取多方建議,并且在往年信用風險統計數據的基礎上綜合考慮后確定。
[1]白欽先,徐愛國.各國進出口政策性金融體制比較[J].中國金融出版社,2003.
[2]孫玉鳳.論我國海外投資保險制度的承保范圍[J].湖北經濟學院學報,2006(3).
[3]陳翔升.加快我國出口信用保險發展的對策建議[J].金融與經濟,2011(2).
[4]喬山.淺論出口信用保險產品的現狀與創新[J].海上保險,2011(1).
[5]何海,劉春林.探析出口信用保險對銀行國際信貸風險管理的作用[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