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郭建良
(作者是青島農(nóng)業(yè)大學教授、碩導)
“我已到達霍姆斯市,天還沒有亮。這里的情況緊張和絕望到令人難以置信。”這是2月22日法國攝影記者雷米·奧克利克給《巴黎競賽》圖片主編發(fā)的最后一封郵件中的文字。幾個小時之后,天亮了。在敘利亞政府軍對奧克利克所在新聞中心的轟炸中,奧克利克身亡。
榮獲第55屆“荷賽”一般新聞類(組照)一等獎的法國攝影記者雷米·奧克利克(Rémi Ochlik),于2012年2月22日在敘利亞霍姆斯的臨時新聞中心里遭到政府軍炮擊身亡,年僅28歲。各國報紙都在以不同方式懷念這位年輕而優(yōu)秀的戰(zhàn)地攝影記者。英國《衛(wèi)報》給他極高評價:“28歲的奧克利克被視為新一代攝影記者中最有天賦的人才之一。”
這張由歐新社記者盧卡斯·梅布魯克·多樂加拍攝的奧克利克工作照雖然拍攝時間不詳,但卻充分展現(xiàn)奧克利克的風采:食指放在快門上,時刻準備著拍照的奧克利克,正緊盯著盧卡斯的鏡頭,逼視的目光冷峻而深邃(圖1)。
這是奧克利克本人最喜歡的個人照片,他把這照片作為參加荷賽的個人資料照片。奧克利克喜歡這張照片的一個私人原因是此片的拍攝者、幾乎和他同齡的盧卡斯是他最要好的朋友。他們曾經(jīng)結伴在突尼斯采訪,在拍攝一場街頭騷亂時,盧卡斯不幸被警察擲出的催淚彈近距離擊中眼睛,三天后不治身亡。歐新社的悼詞中寫到:“他最后的照片被同事傳給我們,和他所有的照片一樣,這些照片讓我們感到驕傲……”奧克利克料理完朋友的后事,為了紀念朋友,以他的名字設立了“盧卡斯·梅布魯克·多樂加攝影獎”,專門獎勵勇敢的戰(zhàn)地攝影記者。但令人遺憾的是,很少有編輯知道這幅照片背后的動人故事和感人情感,否則這張照片就會被用得更加富有感情色彩。
與此黑白照片相比,更多報紙在頭版使用了由Julien de Rosa于2011年11月23日在埃及首都開羅拍攝的奧克利克戰(zhàn)地工作照。這幅照片記錄了一名戰(zhàn)地記者敬業(yè)的工作狀態(tài)。畫面上的奧克利克頭戴防護面具,蹲在街心一個翻倒的鐵皮貨架前面,食指依然放在快門上,警惕地注視著遠方(圖2)。他腳下是一片狼藉的瓦礫和作為“武器”的碎石、燃燒彈殼,遠處是彌漫的硝煙和幾個手拿石塊隨時準備“戰(zhàn)斗”的市民。照片讓讀者身臨其境地感受到戰(zhàn)地攝影記者危險的工作環(huán)境。行內(nèi)人一眼就能看出,在這樣危險的新聞現(xiàn)場,奧克利克居然使用一款廣角鏡頭,這就意味著他必須盡可能地靠近被攝對象拍攝。這讓人想到卡帕那句名言“如果你拍得照片不夠好,那是你離炮火還不夠近”。 使用長焦鏡頭“跳出”危險地帶,遠距離從容拍攝是一件很容易的事。但是,那樣的照片影像的清晰度很難與廣角鏡頭媲美,表現(xiàn)效果也會因長焦鏡頭對空間的壓縮而顯得不夠真實。在真實與安全之間,奧克利克選擇前者。他的那組荷賽獲獎照片《利比亞之戰(zhàn)》,其中多數(shù)照片是近距離拍攝。捷克的《Lidove Noviny》報、德國的《奧格斯堡匯報》等都使用了這幅體現(xiàn)奧克利克工作精神和工作特點的照片。
一代又一代戰(zhàn)地攝影記者都把羅伯特·卡帕的那句名言視為座右銘,而且踏踏實實地去實踐它。但是,大家都忽略了卡帕這句名言前面的一句:“戰(zhàn)地記者手中的賭注就是自己的性命。”在下賭注之前,還是要三思而行。
通覽世界各地報紙刊發(fā)的奧克利克工作照,我們不經(jīng)意間發(fā)現(xiàn)這位攝影師的工作特點:戰(zhàn)場上,他用廣角鏡頭,盡量靠近拍攝,給讀者最真實的現(xiàn)場感;會場上,他用長焦鏡頭,遠距離拍攝,盡量不去打擾新聞發(fā)布人,以示尊重。這不僅僅是在工作,也是在做人。
雷米·奧克利克是當今新聞攝影人中比較特別的一位,1983年10月16日生于法國東北部摩澤爾省蒂永維爾市。與2011年在利比亞戰(zhàn)火中遇難的蒂姆·海瑟林頓和克里斯·洪德羅斯皆畢業(yè)于名牌大學且擁有碩士學位不同,他沒有名牌大學的求學經(jīng)歷,沒有學過新聞或者傳播等相關專業(yè),甚至算不上科班出身,也沒有從小就立志于攝影的理想。
童年時期,他的理想是將來成為一名考古學家。這個夢想揭示他的強烈好奇心。而這種“好奇心”恰好是新聞記者最為珍貴的素質(zhì)。長大以后,他喜歡旅行和冒險。這是戰(zhàn)地攝影記者必須具備的性格特征之一。旅行與攝影緊密相連,不久,祖父送給他一臺相機,他開始表現(xiàn)出對攝影的興趣。中學一畢業(yè),他就選擇了就讀巴黎伊卡特攝影學院,他希望自己能成為一名戰(zhàn)地攝影記者。
2004年,海地發(fā)生了大規(guī)模流血沖突。時年只有20歲的奧克利克只身前往,自費拍攝,自此他走入戰(zhàn)地攝影生涯,直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歷時8年。對海地的采訪,他后來回憶到:“我覺得,這也是我自己的戰(zhàn)斗。當我看到在海地發(fā)生的事情時,我立刻問自己,我在這里做什么……當武裝人員騎摩托車帶著我到處游蕩時,我能感覺到危險,但這就是我一直夢想的一切。”他拍到了一組非常優(yōu)秀的照片,被一家法國雜志以2000歐元的高價購買。這次采訪所拍的照片也讓他贏得了專為年輕記者設立的著名攝影獎項——Francois Chalais青年記者獎,并在法國VISA pour l’Image國際攝影記者節(jié)上展出。“新聞攝影沒有死亡。”這是影展組委會主席讓·弗朗西斯·勒羅伊看到奧克利克在海地的作品發(fā)出的由衷感嘆。

圖1:2012年2月23日捷克《今日青年陣線報》頭版照片。(Lucas

(Julien de Rosa/Reuters)圖3:第55屆荷賽一般新聞類組照一等獎《利比亞之戰(zhàn)》。(雷米·奧克利克/攝)
在8年的攝影生涯里,奧克利克一直在戰(zhàn)火最前沿拍攝專題攝影。在他的個人網(wǎng)站上,2004年到2011年共有14個戰(zhàn)事專題。照片留下了他在戰(zhàn)火中的足跡——2008年剛果,2010年海地,2011年突尼斯、埃及、利比亞。
剛剛“出道”的奧克利克在首戰(zhàn)告捷的第二年,即2005年,就與其他兩位攝影師Christophe Bertolin和Grégory Boissy共同創(chuàng)辦了他們自己的圖片社“IP3 PRESS”, 專職于世界范圍內(nèi)的戰(zhàn)地報道和法國政治新聞的報道。這一點,與當年羅伯特·卡帕創(chuàng)辦馬格南圖片社略有相似,只不過卡帕沒有奧克利克這樣幸運,馬格南圖片社是在醞釀了10年之后才正式成立。
奧克利克的勇敢和勤奮,使他成為屢獲殊榮的青年攝影記者。2012年2月10日,他憑借《利比亞之戰(zhàn)》(圖3)榮獲第55屆世界新聞攝影比賽一般新聞類(組照)一等獎,而其中凝固了一名反政府民兵蹲在反對派旗幟前沉思這個瞬間的照片,成為獲獎組照的標志性照片而被廣泛傳播。在這幅拍自利比亞石油重鎮(zhèn)拉斯拉努夫的照片畫面上,作者將天空彌漫的硝煙、遠處奔馳的改裝“戰(zhàn)車”、近處待命的重型武器,以及眼前插在土堆上的鮮艷旗幟和沉思的“士兵”……這些外延性的視覺符號組合在了一起,在動靜之間不但擴展了作品的外延,也深化了作品的內(nèi)涵。
2012年2月初,奧克利克與同事阿爾弗雷德進入敘利亞為《巴黎競賽》拍攝新聞。在他遇難的前一周,戰(zhàn)事愈演愈烈,圖片主編通知他們結束采訪打道回府。同事回去了,他卻留了下來,獨自前往霍姆斯市采訪。2月22日,敘利亞政府軍朝奧克利克所在的新聞中心發(fā)起轟炸,在逃命過程中,奧克利克不幸被炮火擊中而身亡。戰(zhàn)地記者不惜以生命為代價去尋找真相。這是一個令人肅然起敬的群體,沒有他們亦沒有真相,亦沒有善與惡的昭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