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山 容永強 程彥君 謝新接 張蔚萍
廣東省深圳市龍崗中心醫院建新社康中心,廣東 深圳 518116
肥胖癥是常見的營養、代謝紊亂性疾病,因能量的攝入或消耗失調,導致機體脂肪組織過多,促使心腦血管疾病、腫瘤、糖尿病等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發病和死亡的增加,正日益嚴重地威脅我國人民的健康。筆者長期從事社區臨床一線工作,于2008年7月~2011年6月運用針灸配合低血糖指數飲食療法治療單純性肥胖100例,較單純進行低血糖指數飲食治療的66例有明顯差異,療效較為明顯,現總結報道如下:
選取我院166例門診單純性肥胖患者,將其分為治療組(100例)和對照組(66例),其中,治療組為愿意接受針刺治療者,對照組為不愿意接受針刺治療者。干預前后了解患者身高、體重、飲食習慣、運動情況等。治療組男21例,女79例;年齡最小19歲,最大60歲,平均42歲;身高150~190 cm,體重 59~116 kg;25 kg/m2≤BMI<28 kg/m2,男 2 例,女 41 例;BMI≥28,男19例,女38例;病程3~25年。對照組男16例,女50例;年齡最小18歲,最大58歲,平均40歲;身高149~182 cm,體重 58~110 kg;25 kg/m2≤BMI<28 kg/m2,男 3 例,女28 例;BMI≥28 kg/m2,男 13 例,女 22 例;病程 2~24 年。 兩組一般情況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所有病例均根據病史、體檢、實驗室檢查可排除癥狀性肥胖(繼發性肥胖)。
治療組給予針灸及耳穴貼壓、配合低血糖指數飲食及健康教育等途徑進行社區內干預。對照組除不進行針灸治療及耳穴貼壓外,其余治療與治療組相同。
1.2.1 針灸治療 采用0.4 mm×40 mm和0.4 mm×75 mm的一次性無菌針灸針(環球牌:蘇州針灸用品有限公司)。取穴與治療:①取穴:肺俞、肝俞、脾俞、承山(均雙側)。做好針刺部位的皮膚消毒工作,采用快速進針法。適當捻轉,“得氣”后留針20 min。 ②取穴:曲池(雙側)、支溝(雙側)、中脘、水分、天樞(雙側)、氣海、關元、上巨虛(雙側)、三陰交(雙側),均不提插捻轉,留針30 min。隔1 d針灸1次,10次為1個療程。
1.2.2 耳穴貼壓 采用的是環球牌耳穴磁貼。取穴:神門、腎、肝、脾、胃、肺、內分泌、皮質下、饑點(外鼻)等。酌情取 3~5穴,雙耳輪換貼壓。
1.2.3 低血糖指數飲食 發放各種飲食血糖指數表,指導肥胖患者改變不良飲食結構及習慣,盡量食用血糖生成指數(glycemic index,GI)<55 的低 GI食物(如餃子、肉包、瘦肉、魚、海鮮、蛋類、豆腐、蔬菜、低糖水果、花生、牛奶等),避免食用血糖生成指數>70的高GI食物(如白米飯、白面包、白饅頭、餅干、油條、土豆、牛肉面等),適量食用中GI食物(如小米粥、粗面粉面包、漢堡包等)。養成多喝水,一日三餐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清淡,晚上8點后絕不進食的飲食習慣。
1.2.4 社區內干預措施 進行有關肥胖及其危害的社區健康教育,對其飲食進行干預。主要有:①知識教育:采取觀看教育錄像、舉辦系列知識講座、發放宣傳手冊及體重指數計算尺人手一份等方式,宣傳低血糖生成指數食物和肥胖防治知識包括BMI如何計算與評價、食物的種類及其營養價值、合理膳食、科學鍛煉、肥胖與慢性病關系等,以提高肥胖人群對肥胖危害的認識,自覺采用低血糖生成指數食物膳食。②運動干預:針對肥胖者不喜歡運動的特點,采取多種方式包括講解運動原則、局部運動與全身運動、有氧運動與無氧運動,指導科學鍛煉,鼓勵健康行為的建立。
1.2.5 追蹤回訪治療6個月后測量體重。追蹤飲食、體重等變化,繼續對其飲食進行社區內干預,追蹤減肥效果,督促其堅持治療。
采用中國保健科技學會肥胖病研究會制訂的療效評定標準[1]。見表1。
表1 療效評定標準
采用SPSS 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治療組痊愈率和總有效率分別為21.0%、91.0%,明顯優于對照組(10.6%、72.7%)。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臨床療效優于對照組。見表2。
肥胖癥是常見的營養、代謝紊亂性疾病,因能量的攝入或消耗失調,造成脂肪在體內積聚過多而造成的。患肥胖癥的人常表現疲乏無力、容易出汗、動則氣喘、行動遲緩、腹脹痰多、少氣懶言。
針灸是我國傳統醫學寶庫中的一支奇葩。應用針灸減肥,其機制主要是調整人體的代謝功能和內分泌功能。現代醫學研究證明,針灸可以使基礎胃活動水平降低及餐后胃排空延遲,并可以抑制胃酸分泌過多,糾正異常食欲。一方面抑制肥胖者亢進的食欲,減少食量;同時抑制肥胖者亢進的腸胃消化吸收功能,從而減少機體能量的攝入與儲存。另一方面,可以促進能量的新陳代謝,增加能量的消耗,促進體脂動員及脂肪分解,最終實現減肥效果。
表2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中醫認為,肥胖是脾失健運,痰濕中阻而致。針灸通過疏通經氣,調理脾胃功能,健脾祛濕化痰,使水谷精微不致化為膏脂,從而達到減肥的目的。《靈樞·本輸》曰:“大腸小腸皆屬于胃,是足陽明也”。故取曲池、天樞、上巨虛以疏導陽明經氣,通調腸胃;取中脘健運脾胃、化痰除濕,使其有利于吸收及排泄。支溝能理氣降逆通便,三陰交健脾化濕利尿。選關元、氣海、腎俞,可補益脾腎,鼓舞人身陽氣,以增氣化功能,促進體內淤積的水濕得以化除;水分屬任脈,主治水濕運行不利;肺俞、脾俞調節肺脾使脾不生痰,肺不貯痰,讓體內的痰濕濁脂得以消除而起到減肥的作用。
同時,“耳為宗脈之所聚”,耳廓與全身臟腑經絡有著密切的聯系,通過耳穴貼壓,旨在疏通經絡,宣肺化濁,利濕降脂。現代醫學研究證明,外耳與消化系統功能均受迷走神經支配,刺激迷走神經可影響胰島素的值,抑制食欲。如針刺耳胃穴,訊號沿迷走神經傳導,同時阻斷下丘腦的饑餓信息,因而抑制了饑餓感。所以,在吃飯前或感到饑餓時按壓耳穴,可以消除饑餓感,減退食欲。當然心理暗示也起一定的作用,每次按壓耳穴時都提示著減肥者自覺地節制食量和警惕自己減少吃高熱量和高脂肪的食物,這也是有一定幫助的。
GI由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的營養學教授Jenkins博士等[2]于1981年首次提出的概念,它是指當食用含50 g有價值的碳水化合物(CHO)的食物后,在一定時間內(一般為2 h)體內血糖水平應答與食用相當量的葡萄糖或白面包引起的血糖應答水平的比值[3]。
因此,根據GI值大小可將富CHO食品劃分為不同等級,GI<55%的食物被認為是低GI食物,在55%~70%范圍之間的為中GI食物,70%以上為高GI食物。高GI的食物,進入胃腸道后,消化快,吸收完全,使葡萄糖迅速進入血液,血糖峰值高,胰島素快速升高,導致血糖下降速度也快,血糖波動劇烈;低GI的食物,在胃腸道中停留時間長,釋放緩慢,葡萄糖進入血液后峰值低,下降速度慢,引起的餐后血糖反應較小,需要的胰島素也相應較少,從而避免了血糖的劇烈波動,有利于血糖的控制。因此,GI這一概念提出了不同種類的CHO有不同“質量”的新理論,即含有等量CHO的不同食物,其消化吸收率和引起的血糖反應是不同的。同時,它代表了一種食物的生理學參數,能確切地反映食物攝入后人體的生理狀態,是衡量食物引起人體餐后血糖反應的一項有效指標。
Ludwig、Brand等[4-5]研究認為,高GI的食品消化完全,單位時間內產生的能量高,身體很快得到滿足又很快產生饑餓感。當我們吃進高GI的食物時,血液中的血糖值便會升高,胰臟立刻會分泌出胰島素,將身體所需的血糖儲存在肝臟或肌肉內,多余的血糖便轉換成脂肪被儲存體內,造成肥胖。而低GI食品在胃腸道中緩慢消化吸收,緩慢釋放能量,具有更強的飽腹感且能維持更長時間,防止胰島素的過度分泌,脂肪就不易堆積,有利于控制肥胖,保持適宜體重。
通過本研究,筆者發現:①提高對肥胖危害性的認識,培養正確減肥態度是取得療效的基礎。通過反復的宣傳教育,改變肥胖者對自身肥胖問題的無所畏態度,自覺參與并堅持到減肥活動中。②開展針灸、耳穴貼壓是取得療效的關鍵。針灸療法被喻為是最“綠色”的減肥方法,減肥的同時還能調理經脈和內分泌。在運用綜合減肥治療過程中,筆者經常遇到停止針灸,雖然仍堅持低血糖指數飲食和鍛煉,但體重卻停止下降,繼續針灸則體重再次開始下降的現象。③采用針灸及耳穴貼壓,配合低血糖指數飲食及健康教育活動等途徑對社區肥胖人群進行社區內干預,療效明顯高于不采用針灸及耳穴貼壓而只采用低血糖指數飲食減肥。④堅持低血糖指數飲食和堅持體育鍛煉是取得療效的重要的兩個因素。低血糖指數飲食減肥不同于低碳水化合物減肥只能吃肉類不吃蔬菜這個錯誤的觀點。低血糖指數飲食要求多吃含有營養豐富的蛋白質、蔬菜、低糖水果、低血糖指數碳水化合物及盡量多喝水,達到健康均衡飲食的目的。
[1]劉志誠.肥胖病的針灸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15.
[2]Jenkins JAD,Wolever TMS,Taylor RH,et al.Glycemic index of foods:a physiological basis for carbohydrate exchange[J].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1981,34:362-366.
[3]Wolever TMS,Vorster HH,Bjorck I,et al.Determination of the glycemic index of foods:inter laboratory study[J].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3,57:475-482.
[4]Ludwig DS.Dietary glycemic index and obesity[J].Journal Nutrition,2000,130:280-283.
[5]Brand Miller J,Cholts HA,Pawlak DB,et al.Glycemic index and obesity[J].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2002,76(1):281-2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