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麒麟,喻洪麟
(重慶大學光電技術及系統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重慶 400044)
在機械傳動系統中,扭矩是非常重要的參數,扭矩測量已成為機械產品研制開發、質量控制、故障診斷等必不可少的內容。因此利用合適的扭矩傳感器及其裝置實時地監測和控制扭矩,對于保障整個系統穩定安全運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為了不影響轉動軸的工作狀態,目前采用較多的是非接觸式扭矩傳感器。最近美國提出了一種新型光學非接觸扭矩測量裝置[1]。該裝置利用特殊光學材料制成,結構簡單,可以測量毫nm級的扭矩,但對環境要求高,安裝也存在一定困難。
傳統的磁電式扭矩傳感器能夠對扭矩進行非接觸測量,但易受到電磁干擾。本實驗室提出一種基于電磁感應原理的扭矩傳感器[2]。該傳感器所有器件及電路元件均密封于機殼內,因此它具有抗電磁干擾、抗沖擊、耐振動、防油、防塵等特點,可在惡劣環境下對扭矩進行動態測量。由于采用單讀數頭和交流激勵,該傳感器抗震能力較差,信號提取過程較為復雜。針對這些缺點,本文對此傳感器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改,增加了傳感器的抗震能力,簡化了信號處理過程。
在工程實際中,當一個軸受到扭轉力偶作用時,軸會產生扭轉形變,軸的任意2個橫截面圍繞其軸線做相對轉動[3],2個橫截面相對轉過的角度稱為扭轉角φ。扭轉角φ可表示為

其中:T為軸上所受到的扭矩;L為2個橫截面之間的距離;G為切變模量;Ip為極慣性矩,對直徑為d的圓軸,有

由式(2)可得

由式(3)可以看出,測得2個橫截面的扭轉角φ可計算出扭矩值T。
改進的扭矩傳感器結構如圖1所示。多探頭環形球柵扭矩傳感器主要由環形球柵和3個電磁檢測器構成,如圖1所示。圖1(a)是傳感器的截面,中心有3個同心圓,最里面的陰影圓代表轉軸,中間的圓代表軸承,最外面的圓代表套筒。圖1(b)是傳感器的側面圖,虛線部分是傳感器外殼,軸承、套筒在軸上的橫向關系如圖1(b)所示。軸承通過支架與傳感器外殼固定在一起,圖1(a)中虛線部分為軸承到套筒的支架,套筒通過鍵連接與轉軸同步轉動,環型球柵通過支架與套筒固定在一起,這樣環形球柵就與轉軸同步轉動。3個電磁檢測器固定在外殼上,外殼與外部設備連接,固定不動,因此與外殼連接的3個電磁檢測器也固定不動,而環形球柵隨轉軸同步旋轉。當轉軸旋轉時,環形球柵與電磁檢測器產生了相對運動,球柵中的小球不斷通過磁場,在感應線圈中產生感應電動勢,如圖2所示。因為電磁檢測器固定不動,所以對檢測器供電比較方便,感應信號的輸出也比較穩定,噪聲較低。

圖1 傳感器結構
由于整個傳感器都密封在鋁制外殼內,可以有效地屏蔽電磁干擾。另外在灰塵、水滴較多的環境下,傳感器不易受到污染,仍能正常工作。傳感器外殼將軸與檢測器剛性連在一起,而環形球柵通過套筒與轉軸剛性連接,當轉軸震動時,檢測器和環形球柵都與轉軸同步震動,減小了震動對測量的影響。

圖2 局部結構
電磁式讀數頭內部有一個矩形鐵心,鐵心的厚度是鐵球直徑的1/4,即5 mm。鐵心中間有一段氣隙。原傳感器鐵心端面為平面,改進的傳感器為了減少氣隙處的磁漏,保證氣隙處磁場較為均勻,鐵心的兩端面呈弧形,弧線形狀是以氣隙中心為圓心,20 mm為半徑的圓的一部分圓弧,如圖3所示,鐵心高度為30 mm。

圖3 鐵心結構
鐵心一端纏繞激勵線圈,另一端纏繞感應線圈。原傳感器激勵線圈中通正弦交流電,改進的傳感器激勵線圈中通穩恒電流,在鐵心中形成磁路[4],如圖4 所示。

圖4 磁路示意圖
在有磁介質存在的情況下,空間任何一點的磁感應強度B應該等于宏觀電流所產生的磁感應強度B0與磁介質中分子電流所產生的磁感應強度B1的和,即

由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知,當閉合線圈中的磁通量發生變化時,線圈中產生感應電動勢,產生的感應電動勢阻礙磁通量的變化,感應電動勢的大小與磁通量的變化率成正比:

式中:ε為感應電動勢;Φ為磁通量;t為時間。
又Φ=BS,B為線圈的磁感應強度,S為線圈的面積。當線圈面積不變時,式(5)可化為

即感應電動勢與磁感應強度的變化率成正比。在電磁檢測器的激勵線圈中通穩恒電流,宏觀電流形成的磁感應強度B0不隨時間變化。環形球柵靜止時,環內小球在空隙處的磁場中靜止不動,小球在外磁場作用下被磁化,由于小球在磁場中的體積不變,它所產生的附加磁感應強度B1不變,此時磁路中的總磁感應強度B=B0+B1不變。當環形球柵隨轉軸轉動時,小球依次穿過磁場,由于激勵線圈通穩恒電流,因此,宏觀電流形成的磁感應強度B0依然不隨時間變化,而由于在空隙磁場中的小球體積發生變化,附加磁感應強度B1隨時間變化。導致磁路中的總磁感應強度B隨時間發生變化,感應線圈的截面積不變,感應電動勢與總磁感應強度B的變化率成正比,即與附加磁感應強度B1的變化率成正比。

當轉軸沒有發生扭轉形變時,2個環形球柵傳感器所在的截面沒有相對扭轉角,在同一時刻小球在矩形鐵芯空隙中的體積相同,附加磁感應強度B1相同,輸出信號的相位相同。當轉軸發生扭轉形變時,2個環形球柵傳感器所在的截面產生相對扭轉角,在同一時刻小球在矩形鐵芯空隙中的體積不同,附加磁感應強度B1不同,輸出信號的相位不同。轉軸形變程度越大,2個環形球柵傳感器的附加磁感應強度B1相差越大,輸出信號的相位相差越大,其差值和2個截面的相對扭轉角成正比。通過測量2個環形球柵傳感器信號的相位差可以得到相對扭轉角的值,計算出扭矩。
可以從磁路的角度對電磁檢測器進行分析。電磁檢測器構成的磁路如圖4所示,磁路中的磁阻由3部分構成。矩形鐵芯的磁阻、兩端空隙的磁阻、小球的磁阻。由磁路定理可知,這3部分磁阻是串聯關系。在環形球柵轉動過程中,矩形鐵芯的磁阻沒有變化,空隙和小球的磁阻周期性地改變,導致磁路中的磁通量周期性地變化,感應線圈產生感應電動勢。磁路中的磁通量Φ可表示為

其中:Rm1為矩形鐵芯的磁阻;Rm2為兩端空隙的磁阻;Rm3為小球的磁阻;N1為激勵線圈的匝數;i1為激勵電流的值。由于鐵質材料的磁導率遠大于空氣的磁導率,所以 Rm1≤Rm2,Rm3≤Rm2。式(8)可近似表示為

為方便計算,常常把磁阻的倒數叫做磁導E,即

磁路中的磁通量可表示為

如感應線圈匝數為N2,則感應線圈的感應電動勢

這樣,扭矩信息包含在感應線圈輸出的電壓中,實現了扭矩信息到電信號的轉化。
設x表示環形球柵轉動的距離。在環形球柵轉動過程中,小球一起轉動,所以磁導E是x的周期函數[5],導致 ε 是 x的周期函數,周期大小[6]為一個小球對應的弧長,R為球柵圓環圓心到小球球心的距離,n為小球個數,如圖5所示。

圖5 數學模型示意圖
由此得


e(x)包含相位信息,鐵球與矩形鐵心相對位置不同,e(x)相位不同。據此設計傳感器的測量系統[7],如圖6 所示。

圖6 傳感器系統
在軸上相距L的2個位置上安裝傳感器,讀數頭與轉動軸連接在一起并同步轉動,環形球柵固定不動。
當軸上加上負載后,2個環形球柵的轉速同樣為v。由于2個橫截面之間存在相對扭轉角[8],2個傳感器對應讀數頭輸出信號的相位不同,輸出電壓為

計算2路信號的相位差得到α。
將3個角度讀數頭得到的相位差求平均,得到ˉα。如圖5所示。360°被分成n份,每個小球對應360°/n,所以得到相對扭轉角

將式(17)代入式(3)得

原傳感器由于采用正弦交流激勵,兩路信號的相位差提取過程較為復雜,改進后的傳感器在信號處理上比原傳感器要簡單,且減小了震動引起的隨機誤差。
利用ANSOFT有限元分析軟件對傳感器進行三維建模和電磁動態分析[9]。三維模型如圖7和圖8所示,模型中小球轉動,讀數頭固定不動,左邊為激勵線圈,匝數為1 000,電流為1 A,右邊為感應線圈,匝數為1 000,小球繞Y軸逆時針旋轉,轉速為每分鐘600轉,即每秒3 600°。每個小球對應度數大約為 23.5°。

圖7 傳感器模型正面圖
感應線圈電壓波形如圖9所示,橫坐標表示時間,單位是ms,縱坐標表示感應電壓的值,單位是V。可以看出當信號穩定后,呈現周期性變化,是一個類似正弦的波形,6.5 ms一個周期,轉速為 3 600(°)/s,也就是說每 23.4°一個周期,與每個小球對應度數相同。電壓最大幅值為1.6 V,當轉速增大時,幅值和頻率也相應增大。

在大型機械傳動實驗臺上進行實驗,兩讀數頭相距1 m,轉速為300 r/min,得到實驗數據與理論值的對比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相對誤差小于1%。

表1 實驗數據
誤差主要是由于環形球柵中的小球在高速旋轉時相互擠壓產生形變,導致實際磁阻與理論情況不同造成的。
多探頭環形空間陣列扭矩傳感器利用電磁感應原理實現了扭矩的非接觸測量,由于增加了讀數頭的數量,提高了傳感器的精度,采用直流激勵,簡化了信號處理過程。但當轉軸轉速較慢時,傳感器輸出信號的強度較小,如何加強低速時傳感器輸出信號的強度成為下一步研究的重點。
[1]王登泉,楊明,葉林,等.非接觸式旋轉軸扭矩測量現狀[J].電子測量技術,2010(6):8-12.
[2]吳永烽,喻洪麟,何安國.環形球柵扭矩測量原理研究[J].儀器儀表學報,2010,11(11):2580 -2585.
[3]李文星,馮錫蘭.材料力學[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11.
[4]賈起民,鄭永令,陳暨耀.電磁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5]鄒繼斌.磁路與磁場[M].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1998.
[6]孫榮明.球柵傳感器原理及應用[J].傳感器技術,1995(6):43-46.
[7]石延平,劉成文,張永忠.一種差動壓磁式扭矩傳感器的研究與設計[J].儀器儀表學報,2006,27(5):508-511.
[8]米林,楊靜.微機測量扭矩和轉速的方法與應用[J].震動測試與診斷,2000,20(6):200 -202.
[9]趙博,張洪亮.Ansoft 12在工程電磁場中的應用[M].北京:中國水利電力出版社,2010.
[10]符運良,傅軍,吳英才,等.表面等離子共振傳感技術的發展與應用[J].激光雜志,2006(6):15-17.
[11]張穎,張春麗,夏秀君.基于Lab VIEW的FBG傳感解調技術的研究[J].壓電與聲光,2010(1):162-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