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柳博雋
探求同城化發展,不但符合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客觀趨勢,還能產生城市功能提升、整體實力增強、方便居民生活的同城效應
浙江有一些城市,地理相鄰、經濟相聯、習俗相近、人文相通,卻分屬不同的行政區劃。由于彼此間缺乏一種協同發展機制,產業雷同、重復建設等問題比較突出,要素流動、資源配置也存在一定的障礙。城市發展中的“各自為政”,導致了功能建設的殘缺不全或全而不強,更難以在大范圍的區域競爭中“脫穎而出”。探求同城化發展,不但符合區域一體化發展的客觀趨勢,還能產生城市功能提升、整體實力增強、方便居民生活的同城效應。
具體地講,相鄰城市謀求同城化發展,就其自身而言,能夠加快基礎設施的聯通對接,促進城市功能設施的聯建共享,互通有無、優勢互補,避免不必要的重復建設;能夠促進城市功能的整合提升,引導城市間功能區塊的優化布局,實現城市的差異化、特色化發展;能夠促進要素自由流動、資源統籌配置,降低生產和消費的交易成本,深化產業分工協作關系,大幅提升城市間的整體競爭力;能夠有效解決社會事業發展的地區分割,以及社會保障水平的地區差異問題,促進城市間社會融合發展。
就全省而言,推進相鄰城市同城化發展,一方面,能夠迅速整合提升城市功能,增強對人才、科技、外資等高端要素的集聚能力,促進商務、金融、科教等高端服務功能的衍生發展,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有效發揮輻射作用,彌補浙江中心城市“少”且“弱”的不足。另一方面,能夠加快都市圈次級中心及次次中心的培育,并通過不同層次的“中心”作用,有力帶動其他城市及廣大腹地快速發展,促進都市圈由“中心-放射”結構,走向多層次、多功能疊加交錯的“中心-圈層”結構,加快向都市圈發展的高級階段演化。

從廣佛等地的實踐看,作為深入推進新型城市化的新途徑,浙江同城化發展可從以下四個維度切入:其一,推進不同層面的同城化試點。即在同一或相鄰地理空間內,選擇若干空間相近、功能相聯、人文相通及交通便利的城市,積極引導開展同城化試點。這種試點不受城市等級規模的限制,可以是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也可以是行政等級相同的“兄弟”城市,還可以是具備一定條件及潛力的小城鎮之間。在試點城市的選擇中,要注意把握好一個“度”——既要積極引導有條件的城市加快推進同城化,又不能不顧條件盲目“拉配”同城化。
其二,推進不同類型的同城化實踐。同城化是一種新型城市發展戰略,是相鄰城市為提升綜合競爭力而謀求協同發展的一種方式,存在一些共同的發展特征。但由于每個城市在產業發展、功能形態以及城市文化都有各自不同的特色,特別是自然地理區位的不同,其未來發展都有獨特的定位。為此,在推進同城化過程中,要求各地從實際出發,合理協調彼此的利益關系,積極探索不同的同城化模式,因地制宜地推進融入型、互補型、協同型等同城化實踐,謀求區域整體、長遠利益的最大化。
其三,推進不同內容的同城化探索。同城化涉及的內容和范圍很廣,既包括結構調整、產業分工、社會管理等原有城市功能的系統整合,也包括戰略定位、創新開發、公共服務等現代城市功能的有效拓展,這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在具體實踐中,根據各個城市的實際情況,可側重于重大基礎設施的布局聯接,也可以謀劃重點區塊的共同開發,還可以就要素流動、資源配置、品牌共建等進行協商。當下,特別要注重教育、醫療、衛生、就業等社會公共政策的對接問題,避免同城化在社會適應、社會競爭、社會分化和管理復雜化等方面出現負功能。
其四,推進不同程度的同城化發展。同城化的目的是要實現1+1>2的城市功能提升,這種提升要靠兩個城市之間進行空間、產業、要素等重組,并形成有機統一的整體才能產生,實際上就是要求兩個城市,在規劃、建設和管理中形成一種協同機制。兩個城市之間能否達成共識,并形成彼此聯動、相互配合的行政運行體制,需要一個長期的磨合過程。為此,可先從條件成熟、分歧較少的領域啟動,選擇一些重點領域不同程度地推進,從易到難、從簡到繁,有計劃、分步驟地向縱深合作領域推進,最終實現相鄰城市的全方位、多層面的一體化發展。
(供稿:浙江省發展規劃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