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可人
未來解決勞動力素質較低問題的關鍵仍然在于千方百計轉型,優化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
浙江正在面臨低素質人口流入、高素質人口流出的嚴峻挑戰。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10年,按受教育程度劃分,浙江凈流入6歲以上初中及以下學歷人口776.0萬人,占到全部6歲以上凈流入人口(857.9萬人)的9成之多;而大學以上學歷人口,則存在凈流出狀況,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學歷人口合計凈流出2.1萬人。
大量低素質人口涌入,是長期以來全國勞動力分布“迎合”浙江巨大的低端勞動力市場需求而形成的人口流動慣性所致。浙江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產業結構,為低素質勞動力提供廣闊的就業舞臺,形成了浙江勞動力資源以低專業技能、低知識水平和低勞動報酬為特點的“三低”格局。
其一,較低的專業技能水平。根據第二次中國經濟普查,浙江無技術職稱的高達1817.7萬人,占全部就業人口的87.4%,比第一次經濟普查時提高了1個百分點,高出全國同期4.2個百分點。
其二,較低的受教育程度。2010年,全省就業人口中,未上過學(3.5%)和小學學歷(25.3%)人口比重合計28.9%,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6個百分點,僅次于個別中西部省份。特別是在浙江城市就業人口中,低學歷人口占比相對較高,初中及以下學歷人口占比高達59.6%,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1.1個百分點,僅次于西藏(60.4%)。
其三,較低的收入水平。以就業人口最集中的制造業從業人員收入,作為衡量浙江就業人口普遍工資收入水平的標準,2005—2010年,浙江城鎮單位制造業從業人員工資收入年均增長16.0%,為全國31個省(市、區)的倒數第1。2010年,浙江城鎮單位制造業從業人員工資收入居全國第12位,分別落后人均GDP7個位次和人均勞動者報酬4個位次,表明浙江勞動力整體收入水平相對較低,且增長十分緩慢。
勞動力整體素質不高對于浙江經濟社會發展造成較大困窘。浙江就業人口勞動生產率偏低就是一個直接影響。2010年,浙江制造業就業人口勞均GDP僅為6.9萬元,低于全國7.3萬元的平均水平,僅為上海、江蘇和廣東的37.4%、79.4%和87.2%。

此外,受低端勞動力消費水平較低、流動性較大等因素影響,浙江服務業難以發展、城市功能難以提升等問題也在不同層面暴露出來。越是傳統制造業集中、外來打工者云集的城鎮,服務業增加值占GDP比重越低,政府搞設施建設、城鎮管理的負擔越重、難度也越大。筆者實地調研發現,大多數城鎮建設狀況、服務經濟景氣狀況,都明顯落后于該地區產業經濟發展狀況,外來打工者服務消費微乎其微,本地居民生活環境也并沒有因當地產業經濟發展而得到顯著提升。
未來浙江解決勞動力素質較低問題的關鍵仍然在于千方百計轉型,提升以勞動密集型為主的產業結構。浙江產業結構“三十年如一日”,沿海6省(市)中,浙江產業結構變動最小,轉型升級最慢。近十年來,浙江優勢行業仍集中在紡織輕工類等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上,新興產業發展沒有較快跟上,產業結構提升緩慢導致勞動力結構難以調整優化。
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浙江產業結構優化提升的方向具體有三個。一是逐步減少傳統制造業的比重,以及傳統制造環節在傳統制造業的比重,從而降低對于無任何門檻要求的低端勞動力的市場需求;二是大力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產業等高端制造業,從而讓一部分機器來代替用工,同時以相對較高技術和知識要求,提高對于技能型勞動力的市場需求;三是積極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發展科技研發、創意設計等智慧型服務業,擴大對于高端勞動力的市場需求,同時也要加快電子商務、金融、電信等網絡服務和后臺服務發展,吸納一批剛從傳統制造業轉型而來的勞動力就業,全面促進勞動力從制造業向服務業的轉型提升。
與此同時,深入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戶籍制度及相關社保制度改革、創業創新相關配套改革等,營造高素質人力資本引進、培養、開發的制度環境,充分激發人的創新能力,為浙江高素質人力資本積累提供重要支撐和持久動力。
(供稿:浙江省發展和改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