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汪燕葛燕
戰略性新興產業被視為轉型升級的中堅力量。近兩年來,各地大張旗鼓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可謂爭奇斗艷。然而,出于拉動投資、創造GDP的目的,一些地方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時表現出急于求成的心態,甚至出現盲目擴張、重復建設、產能過剩的苗頭,有悖轉型升級的初衷。日前,國家“十二五”戰略性新興產業規劃正式發布,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據。各地須“優選”戰略性新興產業,方能“制勝”轉型升級。
“優選”準則之因地制宜。戰略性新興產業縱向產業鏈較長、橫向產業關聯度較高,對上下游及相關產業的要求較高,再加上新興產業滿足的是潛在需求,具有相當的不確定性,因此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需要具備成熟的產業發展條件和核心技術的支撐。各地在資源稟賦、產業基礎、戰略背景等方面差別較大,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不能“一窩蜂”,也不能亦步亦趨,而更應注重差異化發展。在產業的選擇上,一方面要具有前瞻性,通過學習借鑒發達國家成功經驗,選擇那些可持續發展能力強、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業來推廣培育;另一方面也需要以傳統優勢產業升級為基礎,結合各地主導產業的轉型和升級,重點培育具備較為完善的產業鏈、符合地區戰略導向的產業,進而形成具有區域性特色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優選”準則之高端水準。經過這兩年的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在某些領域還顯示出較為突出的優勢。同時也要看到,各地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優勢更多地表現在通過引進外資和“大項目”等投入方式,引進國外的技術和生產線,形成巨大的生產制造能力,組裝加工能力較強,短期內規模化效應明顯。然而,在發展基礎和一些關鍵環節上,尤其是核心技術的掌握上,仍有諸多“短腿”,技術模仿所占比重高,缺乏自主研發和技術的支撐,很多核心技術仍然受制于人。一方面是由于高端科研人才和復合型人才缺乏、技術創新能力不強;另一方面,還在于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上水準不夠高端,有的地方“眉毛胡子一把抓”,甚至將服務業、文化產業等也納入戰略性新興產業范圍,導致戰略性新興產業名不副實。各地爭相曬出的成績單,其中有多少“虛火”也就不得而知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競爭,核心是關鍵技術的競爭。如果一味地走低水平路線來擴張,只能走上專注產能擴張、附加值低的傳統制造業老路。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必須提高準入門檻,將真正符合技術、知識和人才密集等特征的行業列入重點培育的范圍,以高端水準的產業培育促進轉型升級進程加快。

“優選”準則之市場效益。戰略性新興產業一般都以原始性的科學突破為基礎,新興技術需要較長的實驗和論證過程,而且技術水平領先并不一定有經濟上的優勢,創新成果轉化過程風險重重。有數據顯示,目前我國高技術創新成果商品化率為25%、產業化率僅為7%,遠遠落后于發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同樣要遵循市場規律,市場的需求變化決定產業的生命活力。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選擇還需遵循市場效益原則,選擇那些具有較好的市場前景、產出效益較高的行業作為大力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
從浙江實際來看,經濟基礎較為發達、創業創新文化濃郁、民間資本雄厚等優勢明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于培育新的經濟增長極、推進轉型升級至關重要。但是,浙江戰略性新興產業也存在著發展規模偏小、水平偏低等劣勢,技術創新和人才基礎還較為薄弱。當前,浙江正處于產業轉型和升級的關鍵節點,已確定了重點發展生物產業、新能源產業、高端裝備制造業、節能環保產業、海洋新興產業、新能源汽車、物聯網產業、新材料產業以及核電關聯產業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但要使其成為浙江轉型升級的中流砥柱尚需時日。這一方面需要政府的積極引導和政策支持,在科學規劃的前提下,遵循產業發展規律,合理安排九大產業發展的輕重緩急,同時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準入門檻,防止出現高端產業“低端化”。另一方面還需要發揮企業的主體作用,鼓勵企業加強研發、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同時調動社會組織的積極性,通過公共創新平臺,形成政產學研一體化的創新支撐體系。
(供稿:浙江省經濟信息中心預測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