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方勇軍
“兩海兩改”國家戰略,為溫州轉型發展提供了巨大契機。要堅持克難攻堅,通過下放審批權限、強化考績考核、健全領導掛鉤等,進一步營造良好的發展軟環境
近兩年來,溫州發展環境條件有所改善,特別是“兩海兩改”國家戰略,為溫州轉型發展提供了巨大契機。一是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戰略。溫州被定位為聯接海西經濟區和長三角經濟區的樞紐城市,溫州到臺灣直航只要50多分鐘,區位條件明顯提升。二是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范區戰略。甌飛工程即將進入正式實施階段,一期圍涂約18萬畝,發展空間大為拓展。三是全國農村改革試驗區。去年國務院批準溫州作為全國24個農村改革試驗區之一,重點推進以土地制度改革為核心的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必將打破城鄉二元結構,帶來城鄉之間以土地為主的要素自由流動,提高土地資源的配置效率,有利于農村土地規模化經營,實現土地資源增值,促進工商資本對土地的投入。四是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溫州金融綜合改革試驗區是全國唯一的,具有體制先發優勢,有利于破解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資本的市場化改革所帶來的效益,是其他地方無法比擬的。以資本和土地要素市場化改革為契機,溫州模式迎來了再創新、再提升的重大機遇,必將為溫州新一輪發展提供更大的制度空間。我們一定要緊緊抓住機遇,加快提升溫州模式,加快推進溫州的轉型發展,特別是實體經濟的發展。
堅持以溫州市委、市政府年初確定的“新七大行動”為主抓手,扎實推進城市轉型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加快社會全面進步,為建設“三生融合·幸福溫州”打下堅實基礎。一是項目建設攻堅。確保全年完成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280億元,增長30%以上,限額以上投資率達55%;確保產業性投資占比40%以上,民間投資占全社會投資63%以上;實施市級政府投資項目計劃593個,完成投資504億元。
二是實體經濟振興。以“畝產論英雄”為核心,以提升企業畝均效益為目標,建立綜合評價、獎優汰劣、滾動推進,形成創先爭優機制,推進經濟轉型升級;利用環保、社保、知識產權保護“三保倒逼”以及閑置土地清理等措施,促進企業加快發展,提高畝產效益;加大投入,爭取完成工業用地供地1萬畝,全市限額以上工業投資達667億元。
三是土地開發提速。抓好轉而未供、供而未用、用而未盡土地的清理工作,1999-2009年的轉而未供土地供地率達90%,2010年度的轉而未供土地清理率達80%;超過規定開工期1年以內、1-2年、2年以上的已供項目開工(處置)率分別達80%、90%、100%;用而未盡土地處置率達100%。全市力爭完成土地開發墾造耕地5.65萬畝。
四是農房改造。全面啟動市區城中村建設,今年完成城中村改造項目23個,新開工建設城中村改造項目50個,舊房拆除建筑面積160萬平方米;新增農房改造集聚率5%以上,全市力爭完成農村土地綜合整治項目上報2萬畝。
五是拆違美化。堅持“違必拆、六先拆”,全面開展“三沿”(沿路、沿河、沿山)、片區無違建的創建工作,年內基本實現市縣城區主要道路、公路、鐵路和重要河道兩側無違法建筑。全年完成拆違量2000萬平方米,其中市區500萬平方米以上。加大森林公園、市區級公園、小游園、附屬綠地、綠道網建設力度,確保市區新建城市綠地1000公頃以上,新增人均公園綠地面積4平方米以上。
六是市區交通暢通。實施“建環線、打卡口、接斷路”計劃,整治改造道路交通卡口7個,打通斷頭路、瓶頸路27條,抓好市區8條過街天橋及地下通道建設。積極緩解城區停車難,市區新建社會公共停車泊位5088個。實施公交優先發展戰略,強化交通嚴管措施。
七是歷史遺留問題化解。采取全面排查、滾動梳理,按類處置、逐級化解,責任到人、限時辦結的辦法和市縣鄉三級聯動的方式,全面推動各類歷史遺留問題的解決。
大力推進審批制度改革,強化制度保障。堅持“五個凡是”,重心下移,全面推進權力下放。凡是老百姓的事都在社區辦,凡是企業的事都在功能區和中心鎮辦,凡是老百姓在社區辦不了的、企業在功能區和中心鎮辦不了的都由社區和功能區、中心鎮代辦,凡是哪一級的投資就由哪一級政府審批,凡是該下放的權力沒有下放的部門單位領導就到下面去辦。“五個凡是”是推進審批制度改革的要求,也是衡量改革成效的標準。按照這個標準來檢驗部門放權有沒有到位。要對老百姓和企業進行貼身的保姆式服務,把老百姓滿意不滿意、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標準。

完善實施考績法和績擢法,對縣(市、區)的考績重點在固定資產投資、統籌城鄉、環境建設三大塊;對市直機關部門的考績分為基本考核和創先爭優考核,基本考核包括“三生五感”指標考核、“五型機關”考核和綜合評價,創先爭優考核包括工程建設項目和管理創新項目。推進責任落實,“新七大行動”的每個專項都設立一張任務表,由新聞媒體每個月用專版公布七大行動進展情況,公布部門、區塊和領導牽頭的任務完成情況,接受群眾監督,形成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責任體系,確保工作到位和任務落實。將招商引資納入工程建設項目投資考核范圍,實行市直104個單位招商投(引)資項目落地工作績效(包括項目引進、資金到位兩項內容)考核,進一步加大招商投資力度。對縣(市、區)、市級功能區、市屬國資集團、市級相關部門和相關在外溫州商會支持溫商創業創新和回歸引進工作績效進行考核,對各地創新回歸引進政策和健全相關法規、提升服務質量和效率等發展環境滿意度進行調查測評。
圍繞省委、省政府“進村入企”大走訪活動和溫州破難攻堅大行動計劃,建立健全市領導掛鉤聯系市本級重點建設項目制度,加強協調、全程服務,做到“五個一”督查推進,著力優化政務環境、商務環境和人文環境,進一步掀起全市大投入大建設大發展熱潮。“五個一”就是一位掛鉤聯系的市領導配備一名聯絡員;掛鉤聯系的市領導每月至少一次開展實地督促檢查或聽取項目進展情況匯報;聯絡員每半月至少一次開展實地督促檢查;項目主管部門領導每周至少一次開展實地督促檢查,對項目進度滯后或推進工作不力的單位,督促整改,確保項目按計劃推進。
圍繞破難攻堅大行動目標任務,以強責、提速、增效為切入點,以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為重點,以推進破難攻堅各項工作為落腳點,全面加強干部作風建設,促進黨員干部提振精氣神,著力構建大督查格局,形成大督查合力。就是通過“黨內效能監督、人大法律和工作監督、政府行政監督、政協民主監督、媒體輿論監督、公眾社會監督”,達到全面督查、全程督查、全力督查。營造濃厚的氛圍,新聞單位加大宣傳工作力度,圍繞環境建設重點,加大輿論監督力度,好的典型經驗及時在報紙上介紹,不好的進行曝光,發揮好市民千人監督團的作用,實行老百姓監督與媒體互動,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圍。深化“互看互學、互學互比”活動,進一步營造比學趕超、創先爭優的濃厚氛圍,全面推行“即辦制”,鐵腕治理“中梗阻”,推動政務提速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