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徐家釧
浙江傳統產業轉型升級須從微觀入手,以精細化突破資源要素瓶頸、人力優化突破技術能力瓶頸、差異化突破同質競爭瓶頸、多元化突破市場營銷瓶頸、治理改造突破組織管理瓶頸,苦練內功,夯實基礎
傳統產業升級是浙江經濟轉型升級的一個關鍵。在浙江經濟中,傳統產業一直扮演著主要角色,2010年全省紡織業總產值5574.7億元,占到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10.8%,在行業排名中占據首位;據統計,傳統產業占工業的比重在75%左右,企業數量占到80%左右,可見,摒棄傳統產業不可能、不現實。然而,現階段傳統產業發展的確面臨諸多困難和問題:一方面,傳統產業“低、散、弱”的特征比較突出,隨著薪酬待遇、原材料成本和物流成本的提高,傳統制造業的利潤增長難以為繼,中小企業運營難度日益加大;另一方面,隨著政府產業扶持政策向新興產業傾斜,傳統產業往往難以得到有力的政策扶持,致使一些行業資源要素開始流失,一些行業開始向中西部轉移。浙江傳統產業體量大,轉型升級并非向外部“轉移”如此簡單,特別是傳統優勢產業“就地升級”對浙江更具現實意義。一個重要途徑是從微觀入手,推動企業苦練內功、夯實基礎,加速提升產業素質,構筑競爭新優勢。
今日的浙江傳統產業面臨著資源匱乏、勞動力短缺、成本飚升的窘境,已無法與中西部省份拼投資、拼政策、拼資源,傳統產業下一階段發展提升的關鍵在于突破粗放式、高耗能的發展模式,走精細化生產道路。“精細化”概念源于20世紀50年代的日本,作為一個資源稀缺、人口眾多的島國,在躍升為世界經濟大國道路上,日本企業探尋到了精細化生產道路,設法在生產過程中消滅任何無用的工序、消除無用的材料、消滅不能給最終用戶帶來好處的所有活動,“零缺陷”、“零庫存”、“準時化生產”等成為精細化管理的代名詞,豐田的“精益生產模式”更是被許多企業所推崇。
精細化生產,目的就是將最少的資源使用效率提升至最高,歸根結底體現在對成本和質量的控制上,具體表現在:生產流程精細化,即通過量化指標、細化責任、嚴格考核來優化生產流程,對流程進行整體設計、實施、監控,以減少不必要的損耗,同時降低庫存,致力于把成本控制在最低;產品標準化,降低成本并不意味著單位產品投入的下降,更不是質量的下降,相反要把產品質量做到極致和可度量,比如生產一件衣服,衣服的尺寸、裁剪、縫紉都需要嚴格控制,使每件進入流通的衣服達到同一標準,實現“零差率”以節約原材料的使用。精細化是一種理念,更是一種文化,對于浙江民營中小企業來說,草根性重,注重人緣、親緣、地緣,缺乏科學管理的態度,在員工中強調精細化容易導致員工認為企業挑剔難弄,很難貫徹堅持。這就要求企業加快建設與之相應的企業文化,形成精細化管理氛圍。
浙江傳統產業升級難很大程度上在于其深陷“低技術陷阱”——員工素質較低、技術人才緊缺是根源之一。這些年,浙江傳統產業吸納了大量外來勞動力,但這些務工人員90%以上是沒有受過良好訓練、只能從事簡單加工制造的一般勞動者。傳統產業如果一直停留在原有低層次的技術水平和人員水平上無法突破,也就無法將先發優勢轉化為競爭優勢,進而會陷入產業的低端鎖定。2005年以來“用工荒”年年來襲,浙江傳統優勢行業更是深受其害,特別是隨著本地生活成本的上升,招人、留人、用人越來越難,企業依賴大量低素質的外來務工人員的發展模式已不可持續。
傳統產業升級的原動力在于技術創新突破,來自于勞動生產率的提高,而這以大量受過良好教育的高素質人力資本為前提,這對企業員工職業化水平和技術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企業要積極引進大學畢業生。這些年,浙江省內大學畢業生保持在20萬名以上,省外到浙江找工作的大學畢業生超過40萬,現階段是浙江企業吸引大學畢業生的大好時機。另一方面,加快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造就一大批具有高超技藝和精湛技能的高技能人才。通過基礎人才的不斷積累和用工結構的不斷優化,助推傳統產業的全面升級。目前以“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工為主的企業員工隊伍,“漲工資”已不是唯一訴求,企業在倒逼之下應完善勞動福利保障制度、健全勞動合同制度等,通過薪酬激勵、福利保障等留住人。在做到能夠留住人才、培養人才的前提下,引進更高層次的領軍人才,打造企業技術創新團隊,帶動技術創新、科研突破,創建一支肯干能干會學會干的隊伍將是企業一筆巨大的無形資產。

有一個小故事說,猶太人在一個地方開了一個加油站,生意特別好,然后第二個猶太人來開個餐廳,第三個猶太人就開個超市,這片地區就很繁華了;而中國人開了一個加油站生意特別好,第二個中國人肯定開加油站,第三個、第四個接著開,惡性競爭大家都沒得玩。雖然故事可能存在一定的夸張成分,但說明同質化競爭最終結果只能“大家都沒得玩”。浙江以塊狀經濟為特色的區域經濟,企業產品缺乏差異化,互相模仿已是一些行業長期未能解決的問題,以紡織行業為例,大部分企業設備一樣、原料一樣、產品一樣、市場一樣,最終導致產品和市場的高度同質化。區域內某個產品好賣,企業往往蜂擁而上,產品大同小異,只能打價格戰,彼此消耗那不多的利潤,也喪失了原有的那片市場。
有句俗話:有倒閉的企業,無倒閉的行業。傳統行業依然充滿著巨大的潛力,如果企業在原有基礎上明確產品定位,細分市場,走差異化發展的路子,也能從中探索到一條持續升級之路。市場不一定要通吃,只要能吃定某一部分特別人群市場。對于13億人的市場,哪怕其中的萬分之一都是一個龐大的消費群體,因此企業要將差異化作為主要戰略,從產品、文化、服務等多個角度著手:一是產品定位差異化,注重個性化特征,市場的定位決定著產品的定位,如服裝企業可以針對不同細分市場,設計不同風格和款式的產品贏得個性化的消費者;二是企業文化差異化,用不一樣的人文情懷吸引不一樣的員工,塑造企業的獨特品質;三是顧客服務的差異化,提供優質服務是當前企業競爭中必不可少的手段之一,企業需要建立自身特色的服務內容、渠道、形象和服務理念,打造消費者的忠誠度。
“市場如布,營銷如針”,只有產品賣得出去,企業才能從中獲取收益。但事實上,營銷投入是巨大的,在浙江,只有哇哈哈、雅戈爾等少數傳統產業大企業有實力開展大規模的市場營銷,比如全國范圍內平面、多媒體廣告、城市廣告燈箱以及品牌推廣等活動。對于大部分中小企業來說,根本沒有資金可以推廣市場,因此另辟蹊徑至關重要。浙江是商品交易市場的發祥地,是全國聞名遐邇的“市場大省”,不管是家門口大大小小的專業化市場,還是深入全球市場的電子商務,得天獨厚的市場環境是浙江傳統產業營銷獨一無二的優勢。過去,很多企業往往只要將產品放到專業市場上就能獲得收益,但如今,這類簡單的營銷方式已經面臨諸多困境,特別是各地專業市場的建立使得浙江本地市場優勢大為減弱。
現階段,市場營銷需要更加注重多元化,特別是中小型傳統產業企業,在資金不足以開展大規模營銷能力情況下,必須與企業成長階段、所處市場和產品定位相互匹配,采取切實可行的營銷策略,從而抓住市場、開拓市場,可采取的方式包括:關系營銷,對于一個人緣社會來說,企業家個人和團隊的關系網絡是至為重要的資源,這種關系相對穩定和信任,可以大力發展客戶關系,維持老客戶,發展新客戶;網絡營銷,浙江電子商務市場發達,由于網絡市場可以突破時間、空間的限制,給予企業更廣闊的市場;采用新營銷模式,比如微博營銷,花費少,傳播力強,可以為企業迅速打開知名度。
浙江傳統產業的經營主體是廣大浙商。改革開放以來,由于進入壁壘較低,大量的浙商如潮水般涌進那些低技術、低成本和勞動密集型的“小商品”生產行業。然而,隨著企業發展步入新階段,浙商身上的缺陷也不一而足地表現出來,比如無視企業制度建設的重要性、無視公司治理的必要性,傳統行業內的企業陷入低層次競爭。有學者認為,浙江企業的“短命”主要原因并不在于資本的匱乏,而在于企業制度的缺陷,其中家族式管理模式已經成為阻礙企業發展的主要原因。
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浙商先發優勢和先天優勢開始削弱,需在保持浙商既有優勢的基礎上,加快推進資本社會化、管理專業化、治理結構規范化。在產權層面,加快引入戰略投資者,有效地融合社會資本,實現資本的社會化;在管理層面,引進職業經理人,發揮職業經理人和“空降兵”的才能;在開放層面,徹底放權,讓有能力的人有決策權,下放公司的職能權、人事權、審批權、財政權給部門經理,減弱企業家個人影響,實現依法治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