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常 樂
標準的編寫是開展標準化工作的重要基礎性環節,是標準化從業人員應掌握的基本功,也是歷年標準化工程師資格考試的重點內容之一。2011年的考試中,僅“標準改錯”一項的分值就占了試卷全部分值的1/4。本人將在考試和培訓中遇到的一些備受困擾的問題匯總并請教于老師。
問:在編寫標準封面時,常會疏忽哪些地方?
答:統一性是標準編寫的基本原則之一,其目的是為了保證使用者能夠無歧義地理解和應用標準。其中“封面”是標準的必備要素之一,在GB/T 1.1中,對其有詳細的規定,可見GB/T 1.1中6.1.1等條款。我們在編寫封面時常出現以下差錯:
(1)在封面的“標準名稱”中,除了應準確、簡潔外,應注意不能出現產品的“品牌名”,例如:茶花牌家用收納箱。幾乎每次考試都有學員在這點上失分。
(2)在封面上所列出的發布日期和實施日期應為“年-月-日”的排序,且“年”為四位數,“月”和“日”均為二位數,“標準改錯”中往往會出現“2009-1-8”的表示,學員稍有疏忽就會忽視。(具體規定見GB/T 1.1中9.2.1條款)
(3)封面中列出的應是“發布單位”,而“標準改錯”中常常列出批準單位,用“XXXX公司批準”進行混淆。這又是學員容易疏忽之處。
問:在標準的前言部分,哪些內容是不可缺少的,哪些內容是不應涉及的?
答:標準的前言部分起到的作用是,對本標準的結構以及與國際文件關系的說明、對起草和歸口單位等內容的告示作用,這些在GB/T 1.1中6.1.3條款有詳細的規定,需要注意的是:在說明本標準編制所依據的起草規則時,應提及GB/T 1.1,應說明本標準歷次版本的發布情況。還要注意,有關附錄的性質不屬于前言中應說明的內容,不應涉及到。
問:我們在編制規范性引用文件一章時,要注意哪些地方?
答:規范性引用文件在標準正文中一般是排在范圍以后的第2章,在這一章中所列出的的規范性引用文件是我們所編寫標準整體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與標準文本中的規范性要素具有同等效力。因此,必須遵守在這個標準中(包括標準的規范性附錄中)引用的文件或文件中的相關條款,其中主要應注意:
(1)項數的一致,即標準中引用的文件項數與本章文件清單所列的項數應一致。
(2)日期的一致,即標準中引用時是注日期的,則在文件清單中也要注日期。當標準中涉及引用文件的特定部分時(如章、條、圖、表、附錄等),必須注日期引用。
(3)標示與國際文件對應的關系:即是等同(IDT)、修改 (MOD)、還是非等效 (NEQ)。(詳見GB/T 20000.2)
此外,根據GB/T 1.1中6.2.3條款的規定,我們在這一章中,還應注意所有規范性引用文件的排序應遵循如下規則: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本地區),國內有關文件,已備案的企標,國際標準等。
問:我看到的標準中的條和表以及圖,有的是有標題的,有的又沒有標題,按照要求應如何確定?
答:條款中的標題,我們稱作“條標題”,在GB/T 1.1中5.2.4規定,在某一章或條中,其下一層次上的各條,有無標題應統一,例如,第10章的下一層次,10.1有標題,則10.2、10.3等也應有標題。
在標準中表的名稱,我們稱作“表題”,在GB/T 1.1中7.4.3規定,在整個標準中,是否設表題應統一。
在標準中圖的名稱,我們稱作“圖題”,在GB/T 1.1中7.3.4規定,標準中的圖,有無圖題應統一。
問:標準中有各種“注”,我覺得有些混淆,是否能匯總一下,標準中會涉及多少種“注”,各有哪些要求?
答:在標準中,有以下六種“注”,分別是:條文的注、條文的腳注、表注、表的腳注、圖注、圖的腳注。它們的編排格式按GB/T 1.1中9.9.3的要求執行,它們的內容、編號等規定可見下表:

7.2.1 7.2.2 7.4.6 7.4.7 7.3.8 7.3.9 不包含 不包含 不包含 可包含 不包含 可包含注1、注2、注3*……1)、2)、3)……a、b、c……*編號從前言開始,全文連續。只有一個注時,可以不編號。注 1、注2、注 3*……a、b、c……注 1,注2、注 3*……
問:我對標準中的“表”、“圖”、“公式”的編號規定,還是比較模糊,應該注意的原則是什么?
答:每個表、圖均應編號,公式的編號不是必須的,如果為了便于引用,可對標準中的公式進行編號。標準中的表、圖、公式的編號都是分別連續編排的,與章、條的編號無關,且都是從標準的引言開始,以阿拉伯數字1,2,3……順序編號,一直連續到附錄之前。其中表、圖在順序號前應前綴“表”或“圖”,如表1、圖1等。而公式不需要前綴,但編號要加圓括號,如(1)、(2)等。需要注意的是,當只有一個表或一幅圖時,仍需編號。
問:“要求”一章是標準的核心部分,它的編寫要點有哪些?
答:標準中的“要求”指的是與產品質量有關的技術性要求,即產品的性能。編寫的要點如下:
(1) 根據產品功能和制定標準的目的,針對性選擇必須規定的技術內容(如性能、可靠性、壽命、感官以及安全性能等)。
(2) 盡量用性能參數的形式表述,且以意義明確的數值(帶有公差或者指出最大值、最小值)的方法,即給出可量化特性所要求的極限值。
(3) 產品標準中通常不包括對產品生產過程的要求,而是給出最終產品的性能特性規定(某些特殊領域,甚至需要檢查生產工藝的除外,如壓力容器中的焊接要求)。
問:“檢驗規則”編寫的基本思路和注意要點有哪些?
答:檢驗規則是對產品質量特性是否符合規定指標所進行的考核與判定,是判定產品合格與否的統一規定。我們應遵循下述思路進行編寫:首先應確定檢驗的類別,如首件檢驗、出廠檢驗、型式檢驗、定型檢驗等,然后根據檢驗類別再規定相應的檢驗項目。要注意,不同的檢驗類別,其檢驗項目是不同的。
企業經常采用的檢驗分類組合為:出廠檢驗和型式檢驗。
對于出廠檢驗,至少有三項技術要素要加以明確:抽樣數量、檢驗項目、判別規則(復檢規則)。
對于型式檢驗,至少有四項技術要素要加以明確:抽樣數量、檢驗項目、判別規則、時機條件(即規定檢驗的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