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審計學院 劉婷婷 湯譯淇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 顧怡恬
由于中小企業規模小、資金少、生產力低、資信差,其融資難問題一直是世界性的難題,究其原因,主要歸結于缺乏扶持其發展的政策體系。因此,要解決這一難題,除了要構建信貸支持和金融服務體系,更重要的就是建立完善的貸款擔保機制。于是,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應運而生。
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建設已經發展了70多年。上世界30年代,日本東京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融合中小企業信用評估和融資擔保為一體的中小企業保證協會,該協會是地方性質的。據粗略統計,到目前為止大約超過2250家信用擔保機構分布在全球的100余個國家中。而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各地迅速涌現出各有特色的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一直以來,政府都是推動我國信用擔保業發展的主體,并已在我國初步建立擔保法律體系。現如今,我國的擔保機構和擔保模式正逐漸趨于多樣化。
1999年6月14日國家經貿委發布的《關于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試點的指導意見》規定:“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的資金主要有政府預算撥付、國有土地及資產劃撥、民間投資和社會募集的資本金以及政府信用擔保基金、再擔保準備金、會員風險保證金、國外政府或國際組織捐贈。” 在我國,政府預算撥款首先設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基金,再交由各級擔保機構運作,按照基金的來源不同,可將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分為三級:國家級、省部級和市級。基于地方財政緊張的現狀,地方擔保基金籌集方式為“政府為主社會為輔,多元募集滾動發展”。
2001年3月26日,財政部發布的《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構風險管理暫行辦法》規定:“鼓勵擔保機構采取公司形式。目前難以采用公司形式的擔保機構,應按照要求逐步規范,在條件成熟時改組為公司。”中國大陸的擔保機構大多是政府出錢創辦,以“公司制”管理為主的約占70%左右,管理方式為: 政府撥付資金, 管理法人化,交由市場運作。
擔保機構的資本金規模或基金規模主要受以下三個因素影響:擔保機構職能、出資人實力的大小和所處地域的差異。根據其規模的大小可將其分成三檔:各檔次所占比例差別較大。(見表1)
對以政府出資為主的“公司制”擔保機構來說,實現盈利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但是既然是公司,就必須把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當成第一要務。“擔保”是大部分“公司制”擔保機構的唯一業務,約近1/3的擔保機構在擔保業務為主的前提下,兼做其它增值業務,比如風險、股權投資業務,市場運作業務,評估業務,投資與金融、財務、法律咨詢業務等。
貸款信用擔保是我國擔保機構的主要擔保形式,主要適用于中小企業人民幣流動資金貸款,期限較短,一般不超過一年,數額控制在200萬元以內。地方政府重點建設項目(比如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地方主導產業發展、政府事業建設等)融資多由規模較大的擔保機構擔保。

表1
由于地方政府依據縣區劃分設置擔保機構,造成了其規模小、數量大難以集中管理的困難。舉例來說,據數據統計,從2000年到2001年短短一年時間內,全國各地建立的擔保機構就由200家膨脹到800余家,且數量還在加速擴張中,這必然帶來巨大的風險與安全隱患。例如2002年9月11日正式注冊的宣城市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公司,隸屬于市政府,首期注冊資金也只有人民幣600萬元。此外,主要資金來源為政府財政資金,遠遠滿足不了量大面廣的中小企業的多樣性需求。
對比世界上最早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的國家——日本,目前,日本全國只有52家信用擔保公司,分別負責各自地區中小企業擔保工作,其規模與各地經濟發展狀況密切相關,大約設有160多家分支機構,其擔保體系更是實現了地區性擔保公司和全國性信用保險公司的統一。
我國擔保機構的國有屬性決定了擔保機構的發展與政府的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然而,倘若不對政府行為進行有效約束,就可能會出現政府作為出資人對擔保業務進行不當干預的情況,行政指令擔保、人情擔保等違法不良現象會隨之出現。其后果主要表現為擔保機構對中小企業的信用擔保異化為財政信用風險,挫傷其發展積極性,引發地方政府的道德風險,不利于機構自身形成有效的激勵和約束機制。
另外,急于迅速擴張的信用擔保機構缺乏具有高水準的專業性人才,尤其是既懂經濟又懂法律的復合型人才。只有依靠高水平專業技術和技術團隊,才能更好的開發設計多種擔保品種,有效降低擔保風險等。擔保機構缺乏高水平專業人才,是限制我國擔保業發展的重要因素。
2001年,中國財政部頒布《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機構風險管理暫行辦法》。其中,某些規定與我國廣大中小擔保機構的實際運行情況尚且出于磨合期,有待進一步調整。目前國內擔保機構正呈現多類型、多模式發展趨勢,相關機構應盡快調整相關法律法規以與這些擔保機構的、服務對象、法律地位、運作規則和支撐體系相匹配。此外,我國擔保機構的準入制度尚未建立,這一現象應引起注意。
另外,由于地方財政擔保基金的特殊性,大多呈現以下特點:規模小,資金一次性投入及缺乏資金補償。注冊資金的利息和擔保費是政府出資擔保機構收入的主要來源。通常情況下,政策性擔保年擔保費率是1%,商業性擔保則是2%~3%,一旦出現代償,單筆代償金額往往比擔保機構一年收入總和還要高。目前多數國家地方擔保機構的擔保資金機制尚且是不穩定的、非政策性的,主要存在以下難題:收益風險的不對等性,控制風險的手段不到位、分散風險的制度不合理、擔保機構應對能力有限等,這些都需要從從政策和手段上不斷改進加以解決以分散風險。
建立專業信用擔保機構的資信等級評定制度,是有關行業主管部門加強擔保業管理所面臨的一個突出問題。它需要政府有關部門的發起和推動,并組織制定一套完整的評估體系。
動態跟蹤隨時監測參保項目,及時控制掌握受保企業風險,進行風險預警評估系統建設,這些方法對中小企業信用觀念的加強,嚴懲失信行為具有重要的作用。風險預警評估系統的建設應考慮到以下要點:企業盈虧情況、資本是否充足、項目市場風險、企業資產流動性以及不良資產率等。
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的信用擔保體系最發達,它進行擔保工作的核心機構是小型企業署,分為區域辦公室、地區辦公室、分支辦公室三種,整個美國大約有90個左右。身為政府機構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小型企業署的工作主要面對小型企業,職能包括隨時提供經濟援助和信息咨詢,保護企業利益,維護良好的自由競爭環境,保證經濟全面健康穩定發展。中國也需要建立類似的機構,并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加以約束。
努力降低銀行和企業的道德風險是好的擔保體系制度時刻追求的目標:其一,中小企業由于規模小并不能提供充足的抵押品使得自身獲得銀行的貸款批準,這種情況下,銀行應盡量要求他們提供與貸款相匹配的抵押品;其二,應該充分考慮到貸款的同時是存在一定的附加風險的,通常規定下,這個風險一般小于20%,為了降低道德風險,調整風險預期為25%~40%之間才是一個合理的水平。
但是,風險控制的成功率并不一定與信用擔保活動的強度成正比,超過了一定限度,風險反而會增加。上世紀九十年代,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開始出現引入新的擔保計劃、重點關注擔保風險的信用擔保體系。為實現最大利潤,商業銀行想方設法規避貸款風險,主要為投資風險較小的企業提供擔保,這些企業規模較大并且發展已經成型。雖然貸款規模上升幅度較大,急需獲得信用擔保的中小企業數量卻明顯下降。
總之,在有效控制風險的同時優先考慮中小企業貸款利益,合理劃分擔保機構、再擔保機構、金融機構三者之間的責任和義務,才能有效促進中小企業信用擔保的發展。
若信用擔保收費過高,給中小企業貸款成本帶來極大的負擔;收費過低,對擔保體系的市場化經營道路發展,擔保業務的可持續發展都會帶來負面效應。世界通用的擔保年費率一般為1%~2%。費率最高的國家是美國,約為4%左右,第二高的國家為加拿大,約3%,法國和中國是其中費率較低的國家,分別為0.6%、0.5%。美國擔保收費費率約為中國的8倍,但其信用擔保體系比我們的腰成功得多;與擔保收費同在0.5%左右的臺灣地區相比,我國的擔保機構公益性要弱得多,而且沒有臺灣成熟。雖然,費率高低并不能完全決定擔保體系成功與否,但是在目前看來,擔保費率仍是評價信用擔保體系建設的重要指標。
我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已經發展20余年并初具規模,但還存在諸多難題,這就需要不斷加強法律法規建設,完善各項擔保制度,培養信用擔保業專業化高素質人才,努力實現規避風險、收益的雙贏局面。事物總是在曲折中前進的,盡管我國的信用擔保還有不少問題,但是它的發展潛力是無窮的。我們有理由相信,我國信用擔保業的前途是光明的。
[1]沈凱.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制度研究[M].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8.
[2]曹士兵.中國擔保制度與擔保方法——根據物權法修訂[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8.
[3]劉新來.信用擔保概論與實務[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6.
[4]吳瑕.融資有道——中國中小企業融資操作大全[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8.
[5]北京大學中國中小企業促進中心.中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機構發展狀況調研報告[J].中國擔保論壇,2003(1).
[6]h t t p://w w w.p e o p l e.c o m.c n/i t e m/f l f g k/gwyfg/1999/204001199902.html.
[7]http://www.chinaacc.com/new/63/64/79/2001/3/ad70521330111623100278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