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兵華
(核電秦山聯營有限公司,浙江 海鹽 314300)
核電廠核安全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是核電廠安全、穩定運行的基礎。從管理的角度來說,核安全就是所采取一切必要的技術和組織措施,用來防止核事故。萬一發生核事故時限制其后果,使核電廠工作人員及其外部公眾免受到過量的照射,并將其對環境的影響減少到公眾可以接受的水平。核安全管理就是對這些技術和組織措施的管理。安全運行、預防事故、限制事故的后果等是核安全管理的目的,必須從核安全選址、設計、建設和運行的全過程中貫徹一整套的安全原則才能得以實現[1]。
核安全定義中的措施包括3個方面:核安全取決于設備的可靠性、設計的安全性、設備的質量及其規程的應用和自動化程度等;核安全取決于人的動作行為、專業技能、責任心、心理素質及核安全素養;核安全取決于工作組織與管理有效性、嚴格的責任分工、嚴密控制工作質量、有效的經驗反饋體系、必要的人力物力資源。核安全管理是圍繞上述3個方面展開的[2]。
秦山二期組織機構中設置有核安全處,核安全處下設核安全科、執照申請科和經驗反饋科。核安全處由公司總經理部領導,是核安全的監管部門,通過核安全科、執照申請科及經驗反饋科的工作對電廠有關活動設施的核安全監督和環境影響評價,并協助各處室在電站運行期間貫徹執行有關法規和標準,以滿足執照申請條件的要求。秦山二期核安全監督管理組織機構如圖1所示。
執照申請科主要負責與國家核安全監管部門進行日常協調工作的聯絡,管理國家核安全監管部門的要求和電廠作出的承諾。
核安全科主要負責電廠核安全監督和安全分析工作。核安全科下設安工組和PSA組,安工組負責核安全監督工作;PSA組負責PSA開發技術支持及安全分析工作。
核安全科安工組人員根據不同階段的任務不同可劃分為值班安工、白班安工和大修安工。值班安工負責運行機組的核安全監督管理,并根據監督情況編寫監督報告。從某臺機組開展大修準備開始,核安全科便確定相應的一名安工擔任大修安工,負責大修機組的核安全監督管理工作。除了值班安工和大修安工外,其他安工擔任白班安工,執行日常與核安全有關的分析、跟蹤、培訓等活動,并在需要時支持值班安工和大修安工的工作。
經驗反饋科主要負責由廠內外的經驗反饋工作,下設經驗反饋工程師。
電廠核安全委員會是核安全領域專家組成的議事機構,專門審議討論與核安全有關的問題,并為電廠決策提供建議。委員會會議的議題由各相關部門提出后經核安全處的核安全科整理匯總并提交會議審議。
電廠生產質量管理手冊(PQOM)的核安全管理章節闡述了秦山二期的核安全政策,規定了本電廠與國家核安全監督和環保部門相互關系的指導原則。
1.2.1 核安全管理政策程序
該政策程序明確了電廠各級人員對電廠核安全所承擔的責任;明確了電廠對核安全的承諾與目標;規定了電廠內部核安全管理原則;明確電廠與國家監督部門的關系原則;以及明確核安全過程管理原則。
1.2.2 核安全控制程序
在核安全控制方面,《核安全控制》等程序規定了電廠正常運行和事故工況期間確保核安全的要求和安全目標的最低控制準則,同時也描述了秦山二期如何執行這些準則;明確了秦山二期正常運行期間必須嚴格遵守的運行技術規范,并描述了在偏離技術規范情形下電廠的運行原則。描述了應用最終安全分析報告中第13章規定的應急運行程序的控制措施;通過規定實施控制點程序,在機組不同的停堆模式下和模式改變之前檢查與運行技術規范的一致性,確保運行技術規范的遵守;同時也根據《核電廠換料、修改核事故停堆管理》HAF 103/01的要求規定了在某些控制點釋放之前,再啟動的安全評價會議的組織過程;根據秦山二期運行技術規范與監督要求,規定了秦山二期正常運行期間,嚴格執行安全相關系統定期試驗要求內容,并描述了執行定期試驗大綱的規定與原則。
1.2.3 核安全水平評價與監測程序
在核安全水平評價與監測方面,《核安全水平評價與監測》程序確定了電廠正常運行、大修期間和事故后核安全水平評價和監測的目標,同時也描述了在秦山二期實施核安全水平評價和監測的原則及方法。《核安全文化推進》程序在基于IAEA制定的INSAG-4和INSAG-11安全文化及其發展原則的基礎上,規范了所有在秦山二期工作人員的行為和工作習慣,制定推進和發展安全文化的有效措施。維護和發展秦山二期良好的安全文化,防止人因失誤,并在探測和處理潛在問題方面充分發揮人的積極因素,并逐步形成學習型組織,使秦山二期的安全文化水平朝著最高階段——安全績效總是能得到持續不斷改進的階段邁進。另外,《核安全指標與趨勢分析》程序還規定了核安全指標分析的范圍、對象、周期和責任分工,評估實際的核安全指標值與目標值(管理計劃中制定)間的趨勢,明確改進核安全水平和保持核安全功能的方向;通過趨勢分析探測并預防任何核安全水平的降低,使核安全水平不斷得到最大程度的改進。
1.2.4 核安全要求管理程序
在核安全要求管理方面,《核安全要求管理》程序描述了國家核安全監管部門和其他政府部門發布的與核安全有關的法律、條例、規定和實施細則所規定的要求。本程序列出了運行階段核安全要求管理的主要內容和電廠為落實這些要求而進行的職責分工。《執照申請管理》程序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核設施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實施細則之一附件一 ——核電廠操縱人員執照頒發和管理程序》HAF001/01/01的要求規定了秦山二期持照人員的相關活動。《核事件分級》程序規定了秦山二期的核事件分級采用由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和歐共體(OECD)核能署(NEA)聯合編制的國際核事件分級(INES);本程序對秦山二期所報告的運行事件提供一種手段,用于以統一的術語與公眾進行快速交流。分級將事件置入一個適當的背景下,這將有利于秦山二期和公眾之間就事件的性質達成共識。另外,《電廠運行事件報告》規定了秦山二期運行事件報告的準則、方式和報告過程的任務分工。秦山二期核安全監督管理程序體系如圖2所示。
核電廠核安全管理不僅涵蓋了其壽期內的設計、建造、安裝、調試、運行和退役等階段,即使在同一階段,也因機組的不同狀態(正常運行、大修或者事故工況),在核安全管理方面又有所側重,具有不同的安全管理要素和安全管理要求,體現出風格各異的管理特點。
1.3.1 正常運行期間的核安全管理范圍
在電廠運行期間,為維持核電廠的核安全水平,首先必須保證三道屏障的完整性,時刻管理好核安全的三個要素即控制反應性,屏蔽放射性物質,導出堆芯熱量,并主要借助下述手段確保三個要素功能的實現:遵守運行技術規格書、執行定期試驗、進行預防性和糾正性維修、進行再鑒定試驗。
其次,核安全取決于人的行為:專業技能、責任心、心理素質及個人的核安全素養。為了獲得并保持員工在核安全方面的足夠專業資格,核電廠實行終身培訓制度,同時大力倡導核安全文化,提倡勤奮、好學、沉著、開朗、寬容自律的性格和作風。優秀的運行檢修隊伍是日常運行安全的基礎。
最后,核安全取決于工作組織與管理的有效性,它要求嚴格的責任分工,嚴密的工作質量控制,嚴明的組織紀律和有效的經驗反饋體系。
所以,核安全不僅是專業性和嚴密性的問題,不僅是程序和技能的問題,而且是管理理念、作風和全體人員的行為問題。在管理方面,重點應當抓好以下要素:電廠員工的技能和安全文化素養,《運行技術規格書》的嚴格遵守,《安全相關系統定期試驗要求》的執行,《預防性維修大綱》的正確執行,工程改造管理,維修作業的質量安全計劃,內部交流溝通的有效性和正確性以及內外部的評估活動及其糾正行動的落實等。

圖2 核安全監督管理程序體系Fig.2 Qinshan II nuclear safe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
1.3.2 大修期間核安全管理范圍
作為核電廠核安全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大修核安全管理占據了重要的地位,因為大修期間的核安全風險與功率運行相比沒有降低。對壓水堆核電廠來講:主系統開口的工況稱為大修工況。大修是核電廠運行中的一個特殊階段,在這一階段,機組的各項參數與功率運行時相比要低得多,某些時候甚至接近常溫常壓水平,核電廠的設計基準事故大部分不可能在此階段發生,因此經常會給人一種錯覺:以為大修是一個“很安全”的階段,其實不然,近年的概率風險評價(PSA)研究表明,大修期間的各種不安全因素對堆熔的貢獻占了相當大的一個比例。
雖然大修期間有成千上萬的活動發生,參與的人員也復雜多樣,但作為核安全管理來講,其管理要素還是緊緊圍繞著核安全的三大功能及其支持功能來展開的。考慮到核電廠大修的特點,大修期間所要抓的重點技術安全要素是次臨界、燃料冷卻和放射性屏蔽,大修期間所要抓的關鍵管理要素則多于正常運行階段,包括以下內容:
1) 工程改造活動管理;
2) 維修活動的風險分析與風險控制;
3) 遵守技術規范(狀態維持與轉換);
4) 檢修作業的質量安全計劃;
5) 大修組織機構運作;
6) 內部交流溝通;
7) 大修計劃;
8) 專用運行文件與指令;
9) 特殊作業(水傳輸、傳感器在線)及臨時裝置(TSD)管理;
10)經驗反饋;
11)定期試驗監督大綱執行及其結果;
12)預防性維修大綱、在役檢查大綱及其結果;
13)質量控制;
14)運行人員的技能與文化。
大修期間,核安全管理優先關注的是工程改造和維修活動。特別是工程改造工作,將直接影響電廠的初始設計,從而影響電廠的安全功能,必須充分關注。
核安全管理是大修管理中的一個重要方面,按照電廠大修“重安全、保質量、有計劃、強管理”的指導方針,安全管理的有效是大修成功的基本保障。經過幾年的實踐和探索,秦山二期已經建立了一套完整、有效、得力的安全監督體系,為每年一度的換料大修提供了有力的安全保障。
1.3.3 事故工況下的核安全管理范圍
與正常運行階段不同,事故工況下《運行技術規格書》已經無法滿足保證核安全的需要,在此階段的核安全主要是依靠執行事故規程對機組進行控制并采取行動使電廠過渡到長期安全狀態。事故工況下的核安全管理涉及事故工況時的應急組織機構管理、文件(事故規程)管理以及嚴重事故管理。
事故情況下,必須采取一定的措施保障關鍵安全功能有效,包括反應性控制、堆芯冷卻以及三道屏障完整性等。這些關鍵安全功能相關的狀態參數是核安全監督人員關注的重點。
核安全水平評價與監測的目的是確定核安全水平評價和監測的目標,提供評價和監測的原則和方法,并通過核安全指標和趨勢分析進行落實,在不斷推進核安全文化建設的基礎上逐步提高電廠人員的核安全素養,提高機組運行的核安全水平。
機組核安全水平可以通過以下方面的參數表征來進行評價:反應性控制、堆芯余熱導出、放射性物質屏蔽、支持功能(電源、反應堆保護、氣源)、防火、放射性廢物排放和管理等。每種反應堆運行模式要監督的關鍵參數應依據已制定的程序進行監督。核安全監督管理部門負責組織有關人員對發現的和《運行是技術規格書》要求有關的偏差和問題進行分析,確定任何可能的安全影響,以便給有關部門提供正確的建議和糾正行動。安工負責跟蹤糾正行動的有效實施,通過安全周報和安全月報提供有關核安全水平的數據和分析。核安全監督活動的整個過程如圖3所示,這是朝著最高安全水平改進的持續過程。
2.2.1 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這一概念是國際核安全咨詢組(INSAG)在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事故后評審會的總結報告》中引入的。在1988年的INSAG-3報告《核電廠基本安全原則》及1991年的INSAG-4《安全文化》中,這一概念被進一步擴展。INSAG-4報告對安全文化做出了如下的定義,即安全文化是存在于單位和個人中的種種特性和態度的總和,它建立一種超出一切之上的觀念,即核電廠的安全問題由于它的重要性要保證得到應有的重視。

圖3 核安全監督管理活動過程Fig.3 Qinshan II nuclear safety supervision and management activities
如圖4所示,核安全文化是所有從事與核安全相關工作的人員參與的結果,它包括電廠員工,電廠管理人員及政府決策層。
2.2.2 秦山二期安全文化推進計劃
在核電廠工作的人員除了遵守規定的程序外必須按照安全文化的原則行事,以防止人誤,并在探測和處理潛在問題方面發揮人的積極因素。秦山二期核安全文化推進計劃包括培訓、管理、內部交流和工作實踐等方面,具體如圖5所示。

圖4 安全文化的內容Fig.4 Safety culture

圖5 秦山二期安全文化推進計劃Fig.5 Safety culture advancement plan of Qinshan II
核安全管理是一個全局性的動態過程,既有相當穩定的法規強制性,也有隨著技術的進步而不斷改善的與時俱進性。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如何在進一步提升安全水平的同時提高核電的社會經濟競爭力,就需要把握住大局,在安全總體要求思路中處理好個別的特殊問題。站得高,看得遠,想得細,抓得實,統攬全局,融會貫通,不拘泥于細枝末節,這應當是核安全實踐者應有的作風。
[1]昝云龍.核電廠生產管理[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2.(ZAN Yun-long.Nuclear Power Plant Production Management [M].Beijing: Atomic Energy Press, 2002.)
[2]濮繼龍,任俊生.對核安全若干問題的辯證思考[J].(PU Ji-long, REN Jun-sheng.Dialectical Thought about Several Nuclear Safety Problem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