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翔

橡樹街(Oak St reet)120號
98年前的夏日,文理學院樓前,康奈爾大學的第一任校長安德魯·懷特(Andrew White)略帶羞澀,出席了自己的銅像揭幕儀式。同年畢業的胡適,在人群中見證了那一特殊時刻。在康大時,每每從銅像前經過,我都不由自主要停下來,想想當年小胡駐足于前的情形。
101年前,有感于北美高校缺乏漢學文獻,尚在讀一年級的胡適發起倡議。9位中國學生向康大捐贈了數十種、三百卷的個人藏書,創康大中文圖書收藏之先河。在康大時,我曾從圖書館檔案中尋得當年移交這批圖書的清單,看到胡適精心翻譯打出的梗概和工整抄上的中文書名;也曾在特藏部找出胡適所贈的書籍,看其歷久如新,心田里泛起很多感慨。
胡適常到尤里斯(Uris)圖書館自修,那兒就是他筆下的“藏書樓”。他還曾在圖書館拍下讀書的照片,簽名后廣贈好友。其中一張,至今還靜靜地躺在康大的檔案中。在康大時,每次去到U ris學習,我都有種別樣的感覺。
胡適喜歡卡斯卡迪拉(Cascadi l la)的溪谷,在他的筆下,那里“長松蔽天,小橋掩映,溪聲淙淙可聽,胸襟為之一舒”。大四時他特意搬到溪谷南的一棟木屋中,以便更近距離地感受那里的風光。談到窗外,胡適稱其“溪兩岸多大樹。窗上所見:清曜之柏,溫柔之柳,蒼古之橡。林隙中可見清溪,清淺見底,而下流皆為急湍,故水聲奔騰”。在康大時,我特意跑去橡樹街(Oak St reet)120號,只看到屋里燈光閃爍,幾個美國青年進進出出。他們可能并不知道,百年前這里曾出入過何等鴻儒。
然而,多少年已過去了,一切已物是人非。
胡適初入康大時,在農學院。農科的果樹栽培學課程實習,常會讓學生將三五十個蘋果分類,紅蘋果、青蘋果、酸蘋果、甜蘋果……這在綺色佳地區長大的美國人做起來可謂輕車熟路,卻令對此絲毫無天分可言的胡適崩潰不已。他很快覺察出這些課程并非他的興趣所在。當時留美中國學生多偏重修讀理工科,而絕少有關注文史哲者,用胡適的話講,就是“幾三倍于文科”。胡適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做出了改變了他一生的決定——在康大學農三學期后,轉入文理學院改修哲學。
觀胡適在康大期間的日記,早期多是溫讀植物學、寫報告,后期則是各處參訪、做演說。也有過寫完考完后“夜打牌”的經歷,也有過分數不佳而感郁悶的記錄,也有過對綺色佳漫天飛雪的怨念。一切就都是那么的真切,感覺他在百年后還生活在我們中間。
1915年5月初的一個清晨,胡適步行到學校峽谷的鐵橋上,俯視那里的瀑布沖刷而成、景色清幽的峽谷,念及老子“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先”,“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的名言。他在當天的日記寫道:“不觀乎橋下之水乎?今吾見二百尺之深谷,數里之長湍,皆水之力也。以石與水抗,茍假以時日,水終勝石耳?!彼麑⑦@番偶得與韋蓮司分享。韋蓮司回答:“老子亦是亦非,其知水之莫之能勝,是也;其謂水為至柔,則非也。水之能勝物,在其大力,不在其柔?!闭膽n日本對華逼威日甚的胡適頓悟:“此言是也?!?/p>
胡適稱她為“人生之舵手”。很多人不能理解一個中國人和一個美國人何以在那個種族主義盛行的年代創下轟動卻又平淡的愛情。其實最本質的原因,就是兩人彼此提供給了對方心靈上的依托及支持。每個人內心深處都在渴求這樣的靈魂侶伴,只是有的人在生命的旅途中碰到了,有的人沒有。
胡適1914年自康大畢業后,到同校研究生院繼續攻讀哲學博士學位。1915年,因獎學金被停發,他不得不另覓出路。胡適對此委婉地給出的解釋是,他連日奔波講演,且康大哲學系又為新唯心主義者所占據,而胡適視自己為康大哲學系教授的理論“宿敵”哥倫比亞杜威實驗主義的堅定支持者。胡適日后回憶,認為正是康大哲學系在課堂上對杜威的系列口誅筆伐使得他產生了對杜派的興趣。但不管怎樣,在1915年夏系統研究過杜威的著作后,胡適成功自康大轉學到哥倫比亞大學。
胡適在哥大的論文題目為《中國古代哲學方法之進化史》,回到中國后又以講授杜威的實驗主義為主。毛主席晚年曾稱胡適是“文化買辦”,由此看似也并無不妥。
關于在哥大的博士考試,胡適在1917年5月的日記里簡短寫道,“此次為口試,計時二時半。吾之‘初試’在前年十一月,凡筆試六時,口試三時。七年留學生活,于此作一結束,故記之?!?/p>
6月,胡適離開紐約,前往綺色佳探望韋蓮司等故友,隨即經尼亞加拉瀑布進入加拿大,自溫哥華乘船歸國。胡博士成為北大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之一。
但根據哥大的記錄,胡適至1927年才獲博士學位。他一直對此諱莫如深,直到晚年被唐德剛反復追問時才模糊提到,按校方規定,畢業生需提交100份畢業論文副本方可獲學位,而自己多年后方完成此事。但浮出水面的種種跡象表明,胡適未能通過哥大的考試,與以杜威為首的教授對其高調在美宣講中國古典哲學思想的不滿大有關聯。多年后,杜威看到自己的學生馳名海內,著實不安,方才督促同事評議補授胡適博士學位。
這一動作,整整慢了十年。
胡適歸國后便聲名鵲起,粉絲無數,其中就包括尚在北大擔任圖書管理員的毛澤東,他以胡適學生自居,不僅在課上旁聽,還發起各式活動并爭取胡適支持。胡適的《非留學篇》更令毛澤東徹底打消了赴歐留學的念頭。關于當時北大發生的種種,現今并無確切的記錄。美國的一些“漢學家”撰文稱年輕時的毛澤東滿懷熱情請教胡適問題,但后者“得知眼前這個青年并不是北大的注冊學生后,便高傲地予以拒絕”。事情可能雖遠沒這么嚴重,但當時的胡適面對尚無地位的毛澤東,恐確沒有表現出過多的熱情。抗戰結束后不久,胡適自美國發電報給毛主席,要其“放棄武力”以解決“國內十八年糾紛”,未獲回應,也是料想之中的事。
1948年底胡適正猶豫是否撤離北平時,毛主席曾托人帶話,表態他不走的話以后可留任北大校長,還能兼北平圖書館館長。胡適淡然一笑,“他們信得過我嗎?”12月14日還說怎能丟下北大不管的胡適,連17日的50周年校慶都顧不得參加,就在15日匆匆南下。
1950年代時,大陸掀起一場批判胡適思想的運動。據說起因是胡適對記者置評以毛主席當年的功力,是考不上北大的。
我始終以為,毛主席在北大受到的種種不公對待源于其不顯眼的身份,而與其當時的才華無關。包括胡適在內的北大學人未能重視到這位有思想有抱負的湘潭青年,是遺憾的。如果胡適之的確有做過這樣的評論,那么則是缺乏風度了。
毛主席曾在中南海懷仁堂對知識分子代表說:“胡適這個人也真頑固,我們托很多人帶信給他,勸他回來,也不知道他貪戀什么?批判嘛,總沒有什么好話。說實話,新文化運動他是有功勞的,不能一筆抹殺,應當實事求是。到了21世紀,那時候,替他恢復名譽吧。”而太平洋那邊,胡適收集了1套8本的批判論文集,正仔細在做著批注,他還默默在自己的日記本里,貼上從報紙上剪下的大陸各路要人還有自己兒子思杜所寫的批胡文章。
胡適終究沒有回來。
胡適晚年對毛澤東總體上還是敬重的。他頗有成就感地回憶年輕時的毛澤東曾如何拜托自己幫著修改“湖南第一自修大學章程”,并多次對外稱毛澤東是“我的學生”,也試著通過研讀毛主席新發的詞作去探尋大陸新的動靜。毛主席追念楊開慧的蝶戀花詞發表后,韻法并不遵循傳統,胡適不得其解,遂請教同是康大14級的語言學家趙元任,問此詞以湖南方言讀是否押韻,卻得知湖南韻也無此韻法。
唉,胡適早年沒有讀懂毛澤東,故而沒有關注他;到晚年關注毛澤東了,卻還是沒能讀懂他。
1940年代后期的胡適擔任北大校長,卻不再能像30年前那樣引領住青年人。胡適的親戚回憶,那時在東廠胡同寓所,胡適終日寡言,只醉心于《水經注》的研究,然后就是告訴小輩們松花蛋因何得名。
胡適1949年赴美旅居,對杜魯門政府頗為不滿的他,終日在紐約寓所閉門,不與政界人士往來,還謝絕了一所大學開出的上萬美元年薪的教職。這時,普林斯頓大學找上門來,要請胡適就任他們東亞文庫的館長,打點上萬冊他們珍藏卻又不知價值何在的中文古籍善本。為了讓這一“古董倉庫”能在異國“大放異彩”,他欣然受邀,聘期兩年。在任期間,胡適本著“不茍且”的態度,不僅幫普林斯頓東亞文庫摸清了家底,還成功主辦了各類活動,將這所門庭冷落的圖書館迅速推上了海內外漢學研究的最前沿。一批湮沒無聞的珍貴藏書浮現在世人面前,這個圖書館隨即聲名鵲起。
1952年2月,普大圖書館總館長向校長提交備忘錄,建議在胡適5200美金的年薪聘期滿后不再續約,改聘年薪3480美金、可“幫助學校節省1720美金年度開支”的胡適助手童世綱。校長閱后竟當即同意,隨即又略顯虛偽地寫信給胡適,稱“深感遺憾但學校的財政情形使我們無法再請你擔任該職”。最后,校長和總館長拋給胡適“不支薪”的“榮譽館長”的職位,請他走人。而胡適自哈佛邀來、特務出身的童世綱在關鍵時刻只圖占得虛名,也未做何實質表態。胡適在普大的幾個學術官僚前竟遭如此冷遇,讓人不能不傷心。
普大省下的1720美金,以1950年和2010年的美元購買力算,大致相當于今日的18920美金。這筆錢雖非小額,相對于這所名聲赫赫的常青藤名校,并非一筆大的支出。我不得不為美國人有時的“精明”而驚訝。
曾讀到胡適寫給普大校長的復函,里面稱校長情詞懇切,表示自己在普林斯頓所做太少了,學校用“這樣熱情的方式來表示感謝”,讓他十分感動,并決定接受學校的邀請并繼續為學校略盡綿薄之力云云。此信時間題為1952年5月1日,距今恰一甲子。
今天,人們對胡適的關注趨于兩極化,卻少有人能真正看懂、讀懂他。他所經受的幸運固是不少人羨慕的,而他所路見的不平卻又有幾人能想象到、能承受得了呢?我不禁想起《詩經》里那句話: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
胡適喜歡星星。他的筆下,曾有顆清涼光明的大星為烏云所圍困,暗淡無光。而在風雨之后,“滿天的星都放光了,那顆大星歡迎著他們”。我仿佛看到,一百年前的康大校園,一個斯文清瘦的中國青年,坐在初夏夜的斜坡,草葉尚沾著露珠,望著遠處芬格湖上的水月澄明,在數那天邊的璀璨繁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