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海東 (海南省農墾三亞醫院急診科,海南 三亞 572000)
急性冠脈綜合征(ACS)是由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組較為嚴重的臨床綜合征,包括不穩定型心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其中AMI又分為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ACS起病急和病情進展快,易發生心肌梗死或心源性猝死,預后差,具有較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故采取及時有效的救治至關重要。由于低分子量肝素(low molecular heparin,LMH)阻斷活化的第X因子較阻斷凝血酶在抗血栓方面更有效,已廣泛應用于臨床。我院近年來采用LMH救治ACS患者,本文主要觀察治療前后對炎性細胞因子水平的影響。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07年6月至2011年6月我院救治的120例ACS患者為研究對象,入選患者均符合WHO關于ACS的診斷標準〔1〕,并經冠狀動脈造影確診。入選標準:年齡≥65歲,無惡性腫瘤和其他嚴重心臟功能疾病,近2 w內未使用過抗血小板和抗凝藥物。120例患者中男76例,女44例;年齡65~81〔平均(68.14±7.83)〕歲。根據《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和《不穩定性心絞痛診斷和治療建議》標準,UAP組48例,AMI組72例。120例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6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1.2.1 治療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立即給予常規急救和治療,包括低流量吸氧、臥床休息以及心電監護,同時給予抗血小板、抗凝、鈣拮抗劑、硝酸酯類藥物、血管緊張素轉換酶抑制劑、β-受體阻滯劑等綜合治療。治療組在此基礎上,給予LMH(葛蘭素史克集團公司,批號:H20080480)5000 IU,臍周皮下肌注,2次/d,7 d為1個療程,治療3個療程后評價臨床療效。隨訪6個月記錄不良事件的發生情況。
1.2.2 觀察指標 分別于入院24 h內和治療后3 d抽取患者清晨空腹12 h肘靜脈血3 ml,低溫靜置后,3000 r/min離心10 min后收集上清液置于-80℃冰箱待測。采用雙抗夾心ELISA法測定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TNF-α)、巨噬細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高敏C反應蛋白(hs-CRP)水平,操作嚴格按試劑盒說明進行。
1.2.3 療效判定〔1〕療程結束后評價,顯效:治療后無心絞痛發作,心絞痛癥狀被控制,心電圖ST缺血程度明顯好轉或大致正常。有效:心絞痛程度顯著減輕,心絞痛發作程度和次數減少,ST段回升≥1 mm,缺血心電圖有所改善。無效:心絞痛發作的次數以及發作的程度無明顯好轉或者惡化,缺血性心電圖無變化。顯效和有效的病例數為計算有效的依據。
1.3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計量資料采用±s表示,計量資料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為96.7%,對照組為75.0%,治療組臨床療效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組間比較差異顯著(χ2=3.218,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2.2 治療前后兩組血清炎性細胞因子水平的比較 治療前兩組血清 TNF-α、hs-CRP、MCSF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 TNF-α、hs-CRP、MCSF 水平均顯著下降,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且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P<0.05)。見表2。
2.3 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隨訪期間,對照組發生不良事件11例,發生率為18.3%,其中,再發性心肌梗死2例,心源性猝死1例,心絞痛8例;治療組發生心絞痛2例,發生率為3.3%。兩組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有顯著差異 (χ2=9.864,P<0.05)。
表2 治療前后兩組血清炎性細胞因子水平的比較(±s)

表2 治療前后兩組血清炎性細胞因子水平的比較(±s)
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治療后治療組 60 13.91±3.12 5.16±1.151)2) 9.74±2.15 2.18±0.491)2) 438.24±97.56 210.56±46.871)2)組別 n TNF-α(ng/L)治療前 治療后hs-CRP(mg/L)治療前 治療后MCSF(pg/ml)治療前對照組 60 13.94±3.10 9.91±2.211) 9.73±2.17 6.90±1.541) 436.8±97.24 375.38±83.571)
近年來,眾多的研究認為局部和全身炎癥反應是動脈粥樣硬化(AS)發生、發展以及并發癥的重要危險因素〔2,3〕,因而抗凝和抗血小板治療是ACS治療中最重要的措施之一。目前一般主張采用β-受體阻滯劑及鈣拮抗劑以降低心率和減少心肌耗氧量,采用硝酸酯類藥物以改善ACS的心肌缺血癥狀,采用極化液以保護心肌,抗血小板以及改善血液高凝狀態等聯合用藥的綜合治療方法。而抗栓治療是臨床廣泛接受的治療方案,但是強化抗栓治療的利弊在臨床上仍存在較大的爭議,如長期服用強化抗栓藥物增加出血風險等不良心血管事件〔4,5〕。
LMH是由常規肝素裂解后產生的小分子多聚體片段,相對分子質量小,有高度抗Xa因子和抗凝血酶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力〔6〕,顯著降低ACS患者的纖維蛋白原(Fibrinogen,FIB)水平,在血漿中半衰期長,在治療過程中不需檢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ctivated partial thromboplastin time,APTT),可根據具體治療給藥,臨床上能達到有效的抗凝作用〔7〕。本研究對ACS患者在常規救治的基礎上給予LMH治療,并與常規治療進行比較,治療組臨床療效有效率顯著高于對照組,隨訪期內治療組心臟不良事件的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表明LMH不僅能夠改善ACS的近期治療效果,遠期療效也較好,能明顯改善患者預后。
炎癥在AS斑塊的形成以及發展的全過程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文獻報道〔8,9〕,TNF-α 具有吸引單核細胞和中性粒細胞向機體損傷區域不斷聚集的作用,并不斷地釋放炎癥介質;TNF-α和白細胞介素-6(IL-6)刺激肝臟產生CRP,而CRP的大量沉積以及氧自由基的大量聚集共同參與了AS斑塊的形成以及發展。文獻報道〔10〕,當AS形成或者破裂發生后,心肌缺血缺氧會引起中性粒細胞和線粒體功能受損激活,從而加劇氧自由基的大量釋放,加強炎癥和氧化連鎖反應并導致病情的進展。而研究已證實〔11〕,當機體內存在炎癥反應、某些血液病以及惡性腫瘤時,血清中的MCSF濃度會異常增高。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兩組血清TNF-α、hs-CRP、MCSF水平顯著下降,與治療前比較有顯著性差異,且治療組與對照組比較有顯著性差異。提示LMH治療ACS可以降低炎性細胞因子水平(TNF-α、hs-CRP、MCSF)水平,通過抑制炎性反應來達到抗血栓的目的。因此,在ACS發生和進展過程中炎性細胞因子(TNF-α、hs-CRP、MCSF)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采用LMH治療ACS可以通過抑制炎性反應來達到抗血栓的目的。
1 楊新春,李延輝,王樂豐,等.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20-1.
2 吳慶深,張 城,奚雪梅.C反應蛋白與冠心病病變程度的相關性及預測價值〔J〕.重慶醫科大學學報,2010;35(1):158-9.
3 任玉華,張曉剛.炎癥在動脈粥樣硬化發生與發展中的表現及作用〔J〕.心血管病學進展,2008;29(5):792-4.
4 索寶軍,鄭亞安.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的抗血小板治療〔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08;6(5):75-6.
5 李 靖.急性冠脈綜合征抗栓治療出血情況研究現狀〔J〕.國際心血管病雜志,2009;36(5):270-3.
6 劉 穎,王長來,陳紹良.低分子肝素在急性冠脈綜合征中的應用〔J〕.國外醫學·心血管病分冊,2004;31(2):105-6.
7 胡大一,孫藝紅.低分子肝素與血栓栓塞性疾病〔J〕.中華心血管病雜志,2005;33(2):198-200.
8 楊 菊.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和C反應蛋白含量變化及臨床意義〔J〕.疑難病雜志,2005;4(2):68-70.
9 叢也彤,亓 波.急性冠脈綜合征患者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與冠狀動脈斑塊形態的關系〔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12):1648-9.
10 Gori AM,Cesari F,Marcucci R.The balance between pro-and 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 is associated with platelet aggregability i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patients〔J〕.Atherosclerosis,2009;202(1):255-62.
11 蔡施霞,余細勇.巨噬細胞移動抑制因子與不穩定斑塊〔J〕.實用醫學雜志,2005;21(15):17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