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強 楊明飛 (青海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青海 西寧 810007)
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在創傷、應激、缺氧、休克、寒冷等因素下最先被激活,并產生皮質醇。皮質醇是一種類固醇激素,具有調節機體內環境的重要作用。但過度升高或過度降低則可導致體內代謝紊亂、內環境失衡、免疫異常等。我科收集從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間不同原因所致的顱腦損傷(TBI)患者119例,依據1個月的治療恢復時間窗檢測皮質醇,以研究TBI后血清皮質醇變化與TBI程度及其預后的相關性。
1.1 對象 選擇青海省人民醫院神經外科2008年12月至2010年6月間收治的不同外傷原因所致的TBI患者119例,其中男性87例,女性32例。年齡16~83歲,平均(36.9±14.6)歲。車禍傷61例,墜落傷22例,暴力打擊傷15例,摔傷13例,其他傷8例。均有明確頭部外傷史,經頭顱CT檢查確診,符合國內 TBI診斷標準〔1〕。
1.2 排除標準 (1)伴有原發的內分泌疾病者;(2)合并有其他重要功能臟器如肝臟、腎臟等損傷者;(3)傷后24 h以后入院者;(4)特重型(GCS 3~5分)TBI患者。
1.3 方法
1.3.1 分組 選取門診體檢健康人群作為對照組(n=30)。其中男性21例,女性9例。年齡18~78歲,平均(42.3±17.9)歲。所有入選病例入院時均行頭顱CT檢查,以明確受傷類型及部位。根據入院時GCS評分分為輕型損傷組(13~15分)、中型損傷組(9~12分)和重型損傷組(6~8分)。根據GOS預后評分分為1~2分組、3~4分組和5分組。
1.3.2 檢測指標 患者傷后第1、14、28天早晨采血檢測皮質醇激素水平。采用放射免疫方法進行檢測。并于傷后1個月進行GOS評分。
1.4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12.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
本組患者傷后28 d內死亡13例,病死率為10.9%。各相關因素結果見表1。結果表明不同損傷程度TBI患者之間傷后Cor水平有差異。傷后血清Cor水平上升,TBI越嚴重,Cor升高越明顯;預后越差,Cor變化越明顯;與GOS 3~4分組和GOS 5分組比較,GOS 1~2分組Cor變化更顯著。
傷后早期頭顱MRI檢查發現皮質醇激素持續異常患者下丘腦-垂體區長T1長T2信號,FLAIR上呈高信號,提示下丘腦-垂體區存在挫裂傷、出血等損傷。稍晚期頭顱MRI可發現下丘腦-垂體區纖維增生改變。
表1 不同損傷程度及不同預后組皮質醇激素水平變化情況(±s)

表1 不同損傷程度及不同預后組皮質醇激素水平變化情況(±s)
與對照組比較:1)P<0.05;與重型同期組比較:2)P<0.05;與中型同期組比較:3)P<0.05;與GOS3-4分同期組比較:4)P<0.05;與GOS5分同期組比較:5)P<0.05
組別 n 第1天 第14天 第28天對照組64 17.5±3.4 13.2±4.4 15.2±2.430 13.5±6.4 - -不同損傷程度輕型組 3332.3±17.11)2)3) 16.6±8.92) 12.5±4.7中型組 71 68.6±13.11) 22.1±7.81) 18.7±8.2重型組 15 82.4±23.61) 29.4±10.51) 11.7±4.6不同預后評分1~2分組 1089.4±19.81)5)62.4±13.51)4)5) 11.7±2.43~4分組 3262.0±20.91)4) 26.1±3.71) 18.2±2.85~6分組
皮質醇是由腎上腺皮質束狀帶分泌的一種類固醇激素,在生理情況下參與機體多種代謝過程,具有調節機體內環境、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重要作用。Cernak等〔2〕認為TBI患者血清皮質醇呈現如下變化規律:傷后3 h內迅速升高,而傷后1~3 d逐漸下降至低于正常水平,大約在第5天出現第二次升高,隨后逐漸降至正常水平。在整個觀察期間,血清皮質醇的晝夜變化節律消失,且血清皮質醇變化程度與病情輕重密切相關,可以判斷預后。與此結果不同,Hoen等〔3〕發現有部分中、重型TBI患者傷后出現短暫的腎上腺功能減退,導致下丘腦-垂體-腎上腺軸的應激反應障礙,結果使患者體內的皮質醇水平沒有應激性增高,甚至出現消耗性的降低。Lieberman等〔4〕報告的TBI患者傷后皮質醇水平低下發生率達46%。盡管上述結果有所不同,但無論升高還是降低,有一點能夠肯定,眾多學者對TBI后皮質醇發生改變已達成共識,至于結果不同,可能與入選標準、取血時間、病情輕重、受傷部位、傷后處理、傷后皮質醇檢測時間窗不同等多種因素有關。本研究中發現,顱腦損傷越嚴重,皮質醇升高越明顯;而且皮質醇升高的程度與預后有關。
目前大多文獻對顱腦損傷后皮質醇的變化觀察時間窗為急性期〔5〕。本組病例確定采用觀察時間窗為傷后1個月。根據腦水腫的發生、發展、消散及患者傷后1個月的預后程度,筆者選擇皮質醇的檢測時間為傷后1、14和28 d。通過檢測發現,本組119例顱腦損傷患者傷后第1 d皮質醇檢測均升高,顯著高于對照組,且重型組高于輕型組;傷后14 d中、重型組皮質醇仍高于對照組,具有顯著性差異,而輕型組趨于正常。在傷后1個月的觀察時間窗內,如果皮質醇升高持續存在,無下降趨勢,則預后不良,病死率高。本組重型組15例患者傷后1個月死亡9例,病死率達60%。由此可見,皮質醇的變化與損傷嚴重程度有關;TBI越嚴重,昏迷程度越深,血清皮質醇越高,且持續時間越長。
TBI后的皮質醇變化對病情發展有重大意義,長期過度的高濃度或者低濃度皮質醇則可能導致體內代謝紊亂,出現一系列并發癥,從而導致了病死率和傷殘率的升高。本組119例患者根據傷后1個月GOS評分分為3組。傷后第1天,預后不良組的血清皮質醇明顯升高,與對照組有顯著差異,且血清皮質醇的升高程度及持續時間可以對預后進行評估。
頭顱MRI對顱腦損傷的診斷屬無創性檢查,有一定的優越性。如病情允許,可進行頭顱MRI檢查。496例急性TBI后死亡患者進行尸檢的解剖資料表明,大約21%的病例在垂體前葉發生出血或壞死,16%在垂體柄,22%在垂體后葉〔6〕。有研究報告了76例PTHP患者,其中79%在下丘腦-垂體水平存在血管損傷(出血或梗死)的神經放射學(CT掃描或MRI)證據〔7〕。在沒有放射學改變的患者中,可能由于繼發性缺氧導致下丘腦和/或垂體水平的功能性損害。本組部分患者進行了頭顱MRI檢查,傷后早期頭顱MRI檢查發現下丘腦-垂體區長T1長T2信號,FLAIR上呈高信號,提示下丘腦-垂體區存在挫裂傷、出血等損傷。稍晚期頭顱MRI可發現下丘腦-垂體區纖維增生改變。這種影像學的變化在皮質醇異常升高者尤為明顯,說明顱腦損傷后的皮質醇變化與這種下丘腦-垂體的“中樞性損害”有一定關聯。同時也發現部分患者皮質醇有異常變化,但頭顱MRI下丘腦-垂體區未見異常,提示皮質醇的升高與創傷應激有關。因此應加強顱腦損傷后的頭顱MRI或功能性MRI的研究。
1 劉明鐸.實用顱腦損傷學〔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3:229-34.
2 Cernak I,Savic VJ,Lazarov A,et al.Neuroendocrine responses following graded traumatic brain injury in male adults〔J〕.Brain Inj,1999;13(12):1005-15.
3 Hoen S,Asehnoune K,Brailly-Tabard S,et al.Cortisol response to corticotrop in stimulation in trauma patients:influence of hemorrha-gic shock〔J〕.Anesthesiology,2002;97(4):807-13.
4 Lieberman SA,Oberoi AL,Gilkison CR,et al.Prevalence of euroendocrine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recovering from traumatic brain injury〔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1;86(6):2752-6.
5 張建寧,江榮才,朱錫德.腦損傷患者糖皮質激素及其相應指標的變化〔J〕.中華創傷雜志,2008;24(4):245-8.
6 Pierucci G,Gherson G,Tavani M.Pituitary changes especially necrotic following craniocerebral injuries〔J〕.Pathologica,1971;63:71-88.
7 Benvenga S,Campenni A,Ruggeri RM,et al.Hypopituitarism secondary to head trauma〔J〕.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0;85:1353-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