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福瑋 王桂茹 牛俊奇 劉 群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體檢中心,吉林 長春 130021)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但不同地區HBV感染的流行強度差異很大。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全球大約20億人曾感染過HBV,其中3.5億人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約有100萬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及原發性肝細胞癌 (HCC)〔1,2〕。2006年全國乙型肝炎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1~59歲一般人群HBsAg攜帶率為7.18%,5歲以下兒童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為0.96%〔3,4〕國際多中心隨機對照臨床試驗顯示,乙肝e抗原(HBeAg)陽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聚乙二醇化干擾素α-2a(PegIFN-α2a)治療(87%為亞洲人)48 w,停藥隨訪24 w時HBeAg血清學轉換率為 32%〔5,6〕;停藥隨訪48 w 時 HBeAg 血清學轉換率達43%〔7〕。但部分患者在非藥物治療的情況下也會發生HBeAg血清學轉換,研究表明自發性HBeAg血清學轉換主要出現在免疫清除期,年發生率約為2% ~15%,其中年齡小于40歲、丙氨酸轉氨酶(ALT)升高以及感染HBV基因A型和B型者發生率較高〔8,9〕。HBeAg血清學轉換后每年大約有 0.5% ~1.0%發生HBsAg 清除〔10〕。
1.1 研究對象 對1993~2010年在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健康體檢的HBV感染人群的HBV血清學標志物(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等)進行相應的流行病學分析。HBsAg陽性4103人次;年齡11~90歲;其中<18歲15人次;18~50歲2895人次;>50歲1191人次(以上年齡均為受檢時年齡,并非目前實際年齡)。男性2860人次;女性1243人次。其中做2次體檢680人,3次591人,4次328人,5次192人,6次79人,7次47人,8次1人。
1.2 研究方法 采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HBV血清學標志物,試劑盒為科華乙肝兩對半試劑盒,分析儀為tecan全自動酶聯免疫分析儀。
1.3 統計學分析 采用SAS8.0統計學分析軟件。
HBsAg陽性率及分布趨勢見表1。HBsAg陽性人群年齡構成比及性別分布,見表2。HBeAg自發血清轉化率1.91%/年;HBeAg自發轉陰率2.79%/年。1年、2年、3年、4年HBeAg轉陰及血清轉化情況見表3~表7。2003~2009年HBeAg轉陰1例(12.05%),HBeAg血清轉化0例;2004~2010年HBeAg轉陰2例(5.13%),HBeAg血清轉化0例。而2003~2010年HBeAg轉陰1例(100%),HBeAg血清轉化0例。

表1 2003~2010年HBsAg陽性率分布〔n(%)〕

表2 4103人次HBsAg陽性人群年齡及性別分布

表3 1年HBeAg轉陰及HBeAg血清轉化分布〔n(%)〕

表4 2年HBeAg轉陰及HBeAg血清轉化分布〔n(%)〕

表5 5年HBeAg轉陰及HBeAg血清轉化分布〔n(%)〕

表6 4年HBeAg轉陰及HBeAg血清轉化分布〔n(%)〕

表7 5年HBeAg轉陰及HBeAg血清轉化分布〔n(%)〕
HBsAg陽性率低于2006年我國乙型肝炎流行病學調查1~59歲一般人群HBsAg攜帶率為7.18%的結果;2003年的研究例數較少,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倚。從總體來看,2004~2007年HBsAg陽性率相對穩定的處在較高水平,2008~2010年HBsAg陽性率有較明顯的降低,可能與國家實行乙肝疫苗政策、當地衛生條件改善,衛生政策完善與個人預防保健意識增強有關。
HBsAg陽性者主要集中于青壯年人群。<18歲人群構成比低與我國1992年開始將乙肝疫苗納入免疫規劃管理、2002年開始將乙肝疫苗納入兒童免疫規劃有關。由于體檢人群多為成年人群,18歲以下人群數據明顯不足,可能會導致此年齡段構成比低于實際值。>50歲人群構成比較青壯年人群降低,可能與老年人體質下降肝炎惡化導致死亡有關。HBsAg陽性者男性明顯高于女性,可能與男女體質差異及生活方式不同有關,確切的相關因素還有待于深入研究。
HBeAg自發血清轉化率低于中華醫學會《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0年更新版》中所述年發生率2% ~15%的范圍。不同人種、地域的差異較大,此結論具有人群、地域的獨特性。
總之,需要政府與衛生部門繼續加強對疾病的預防與控制,需要提高人群對乙肝疫苗接種的認識,特別是成年人群。需要更多的專業人才投入到預防和疾病治療的研究中,同時對疾病人群加強隨訪;需要公共衛生人員加大宣傳力度,不斷提高人群的自我保護意識,定期進行健康體檢,積極進行預防接種,指導患病人群主動接受疾病治療。
1 Ganem D,Prince AM.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natural history and clinical consequences〔J〕.N Engl J Med,2004;350(11):1118-29.
2 Organization WH,Hepatitis B.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Fact Sheet 204 dex.(Revised October 2000)〔EB/OL〕.WHO Web site.http://www.who.int/mediacentre/factsheets/fs204/en/in html.
3 Liang X,Bi S,Yang W,et al.Epidemiological serosurvey of hepatitis B in China-declining HBV prevalence due to hepatitis B vaccination〔J〕.Vaccine,2009;27(47):6550-7.
4 Liang X,Bi S,Yang W,et al.Evaluation of the impact of hepatitis B vaccination among children born during 1992-2005 in China〔J〕.J Infect Dis,2009;200(1):39-47.
5 Tai DI,Chen CH,Chang TT,et al.Eight-year nationwide survival analysis in relatives of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role of viral infection〔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2;17(6):682-9.
6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乙型肝炎疫苗兒童計劃免疫技術管理規程(試行)〔C〕.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財政部.2002.
7 Piratvisuth T,Lau G,Chao YC,et al.Sustained response to peginterferon alfa-2a(40 kD)with or without lamivudine in Asian patients with HBeAg-positive and HBeAg-negative chronic hepatitis B〔J〕.Hepatol Int,2008;2(1):102-10.
8 Liaw YF.Natural history of chronic hepatitis B virus infection and longterm outcome under treatment〔J〕.Liver Int,2009;29(1):100-7.
9 Liaw YF.Hepatitis flares and hepatitis B e antigen seroconversion:implication in anti-hepatitis B virus therapy〔J〕.J Gastroenterol Hepatol,2003;18(3):246-52.
10 Chu CM,Hung SJ,Lin J,et al.Natural history of hepatitis B e antigen to antibody seroconversion in patients with normal serum aminotransferase levels〔J〕.Am J Med,2004;116(12):82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