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向上 徐文利 (沁陽市人民醫院五官科,河南 沁陽 454550)
喉源性咳嗽為喉部引起的呼吸系統咳嗽,近年來由于工業對環境的污染加重,加之空氣粉塵、氣候變遷、空氣干燥、異味氣體的刺激及病毒細菌感染等諸多因素,導致喉源性咳嗽發病率日漸增多,有逐年增高的趨勢〔1〕。西醫常規治療方法多以抗生素消除炎癥為主,臨床療效不滿意,且長期應用易出現耐藥現象,將疾病轉變為慢性遷延性疾病。中醫藥治療可根據病人體質進行辨證施治,標本兼治。止嗽散是清代名醫程鐘齡的名方,是治療咳嗽的經典名方,臨床廣泛應用治療喉源性咳嗽。本研究應用止嗽散治療我院近年收治的咳嗽患者,取得了一定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 我院近年收治的126例患者,均符合《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2〕:(1)伴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經對癥治療后其他癥狀均消失,而咳嗽癥狀沒有好轉甚至加重;(2)患者少痰,有痰在喉的感覺,喉頭作癢,但是咳不出來,遇外界冷熱、異味刺激時,咳嗽加重;(3)咽部檢查可見咽后壁出現淋巴濾泡增生,黏膜充血;(4)胸部X線片無異常,偶見肺紋理增粗、增多。血常規檢查正常。其中男64例,女62例;年齡19~69〔平均(31.8±17.9)〕歲;病程7 d~6個月,平均病程3.4個月。排除標準(1)咽部腫瘤、囊腫性疾病;(2)肺部疾病、急慢性支氣管炎引起的咳嗽;(3)鼻竇炎、鼻腔炎性疾病;(4)哺乳期或妊娠婦女;(5)β-內酰胺類抗生素藥物過敏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及對照組,兩組患者在病程、病情、年齡、性別等各方面比較,無統計學差異。
1.2 方法 對照組:口服頭孢拉定0.5 g/次,3次/d;聯邦止咳露10 ml/次,3次/d;兩組均以5 d為1個療程,服用2個療程。治療組給予止嗽散。組方:紫菀12 g,百部12 g,炙麻黃12 g,白前10 g,荊芥10 g,桔梗10 g,崗梅根15 g,苦杏仁15 g,陳皮5 g,甘草5 g。外感風熱者加黃芩、瓜蔞皮,偏風寒者加辛夷花、防風。比較兩組總體療效、復發情況及不良反應的發生情況。
1.3 療效標準 痊愈:臨床癥狀如咳嗽、咽干、喉癢等消失,咽部受刺激后未出現咳嗽,咽部體征消失;顯效:臨床癥狀如咳嗽、咽干、喉癢等減輕,咽部受刺激后出現咳嗽,咽部體征改善;無效:咳嗽、咽干、喉癢和咽部體征無變化。總有效率=痊愈+顯效。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7.0統計軟件,行χ2檢驗。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總有效率為89.23%,對照組總有效率為72.13%,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1。
2.2 兩組復發情況比較 治療組復發5例(7.7%),對照組復發19例(31.15%),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5)。
2.3 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兩組均未出現嚴重肝腎不良反應。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喉源性咳嗽,在中醫學隸屬于“干咳”、“郁咳”范疇。多因傷風感冒沒有及時施治延誤,而導致肺熱傷津,肺失宣泄,擾喉引咳,火郁痰生;肺氣郁滯,氣陰本虛;再感風邪致喉,喉癢而咳;咽無津潤,津不濡喉。臨床施治方針為化痰利咽,清熱潤竅〔3〕。從現代醫學的角度來看為慢性咽喉炎、舌扁桃體炎、慢性咽炎、咽喉部腫物或者是鼻部病變。上呼吸道感染是其誘因,導致咽喉部炎癥,從而引發本病,可能是本病發生的病理基礎;另外鼻部病變誘發咽喉部炎癥或物理刺激引起咽喉部癥狀,也是誘發喉源性咳嗽的病因〔4〕。
西醫治療喉源性咳嗽多采用抗生素聯合鎮咳藥物,但臨床沒有明顯的療效。而此病在發病初期沒有被控制,則會變成慢性疾病,更加難以治療。此病日久不愈,多數與早期失治有關。再者正氣不足,肺功能受到影響也是此病久治難愈的原因。如果早期應用大量抗生素損傷正氣,或用大量寒涼清熱類藥物,或者導致正虛邪戀,邪氣殘留于患者喉部難以清除,則導致久治不愈。中醫理論認為肺為驕臟,最易受損,其功能為主宣發肅降,當患者外邪入侵,襲及肺衛,喉首當其沖,而引發疾病〔5,6〕。治療上應使邪從表解,以宣肺發散解表為治療方針。
止嗽散出自《醫學心悟》,是治療咳嗽的傳統方劑,治療以溫潤和平,不寒不熱為原則,選用桔梗等七味藥組合成方。方中紫菀、百部入肺經,具有化痰止咳的功效,對肺臟的作用溫而不熱,潤而不寒,對于新發及久治難愈性咳嗽效果均顯著。陳皮宣肺利氣,理氣化痰;荊芥解表除邪,疏風解表,利咽,以除表之余邪;甘草利咽止咳,調和諸藥;白前味辛,甘平,止咳化痰,降肺氣;桔梗味辛,苦寒,入肺經,升肺氣,有利于膈;白前與桔梗作用相輔,增強止咳化痰的功效,一宣一降,以利肺氣之宣降。諸藥配伍,潤而不膩,溫而不燥,清肺利咽,散寒不傷正,解表不助熱。在臨床上廣泛用來治療喉源性咳嗽,取得了顯著的效果〔7~9〕。
老年患者免疫力低下,機能衰退,本病發作時,多伴發著肺氣不足,腎陰虛、肺脾雙虛、氣滯痰凝、血瘀等原發疾病。老年患者平素即為陰虛體質,長期表現為津傷液虧,咽喉不利,失于濡養,加之腎氣不足,易受外邪侵犯,內外邪導致咳嗽的發生〔10〕。表現為腰痰膝軟、舌紅少苔、手足心熱、脈細數等癥,導致本病病程較長,可在止嗽散辨證基礎上,根據原發病而加補益、活血祛瘀之品。本組研究發現,止嗽散加減治療喉源性咳嗽,可以顯著增加臨床療效,效果明顯優于單純西藥治療,并可降低復發率,在臨床上未見明顯不良反應。
1 張 勉,馮緯紜,黃卓燕,等.800例喉源性咳嗽中醫證候分型的研究〔J〕.北京中醫藥,2008;27(12):923-4.
2 朱文鋒,何清胡.現代中醫臨床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041-2.
3 鄭文少.“改良苦酒湯”治療喉源性咳嗽I47例〔J〕.江蘇中醫藥,2009;41(4):80.
4 王俊杰,安 楊.喉源性咳嗽的局部病理改變與中醫辨證的相關性〔J〕.陜西中醫,2010;31(6):690-1.
5 管榮朝,詹 梅.自擬寧嗽飲治療喉源性咳嗽〔J〕.光明中醫,2007;22(11):87.
6 方小忠.桑桔二花湯治療喉源性咳嗽58例〔J〕.浙江中醫雜志,2009;44(2):23.
7 陳昆侖,李丹青.止嗽散加減治療喉源性咳嗽56例療效觀察〔J〕.廣東醫學,2011;32(14):1928-9.
8 張梅香,韓小平.止嗽散加味治療喉源性咳嗽60例〔J〕.光明中醫,2008;23(7):979.
9 彭秀芳.止嗽散加減治療老年人喉源性咳嗽48例〔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11;32(2):41.
10 牟元麗,章如新,王海娟.喉源性咳嗽病名釋義和辨證論治〔J〕.河北中醫,2009;31(11):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