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貴浩 耿慶山 薛允蓮 (廣東省健康教育中心,廣東 廣州 5030)
居民死亡率、死亡原因及其變化能直接反映居民的健康狀況和本地區社會衛生水平、經濟文化教育、衛生服務等因素對居民健康的影響。為了解廣東省居民的高危死亡原因,評價其健康狀況和各類疾病的危害程度,為制定相應衛生保健措施、合理配備衛生資源提供參考依據,本文對《廣東省衛生統計信息簡本2009》的病傷死亡原因進行分析。
1.1 資料來源 人口和死亡資料來自《2010廣東統計概要》,以廣東省八市區:廣州荔灣區、廣州番禺區、佛山禪城區、佛山順德區、中山市、四會市、英德市、揭東縣作為死因調查點,進行人口死亡原因的調查。
1.2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3.0統計軟件進行分析,采用Excel檢驗。
2.1 前10位死因 廣東省男性和女性的主要死因順位基本相同,惡性腫瘤、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均排在前3位。心臟病是女性的首位死因,惡性腫瘤是男性的首位死因。進一步分析后發現,惡性腫瘤中前3位的死因分別是肺癌、肝癌和胃癌。見表1。

表1 廣東省8個死因調查點前10位死因(1/105)
2.2 前6位損傷中毒死因 損傷中毒是調查人群和女性的第6位死因,在男性死因中占第5位;機動車以外的運輸事故是損傷中毒的首位死因;自殺是女性的首位損傷中毒死因,在男性損傷中毒死因中占第3位。機動車輛交通事故是男性的第2位損傷中毒死因,在女性的損傷中毒死因中占第3位。見表2。

表2 廣東省8個死因調查點前6位損傷中毒死因(1/105)
2.3 不同年齡組的主要死因 各年齡段的主要死因不全相同,0~4歲幼兒主要死因為圍生期疾病、先天畸形,變形和染色異常以及呼吸系統疾病;5~14歲兒童主要死因為損傷中毒、腫瘤和循環系統疾病;15~59歲人群的主要死因為腫瘤、循環系統疾病和損傷中毒;60歲以上老年人群的主要死因為循環系統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和腫瘤。見表3。

表3 2009年8個死因調查點分年齡組死亡率(1/105)
本文結果發現惡性腫瘤、心臟病、呼吸系統疾病是2009廣東省居民的前3位死亡原因。
長期不健康的生活方式、飲食結構、環境惡化等因素共同作用是惡性腫瘤高發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惡性腫瘤發病有年輕化的趨勢,5~14歲兒童中腫瘤死亡占第二位。提示應從個體自身加強健康意識,即從小培養健康的行為和生活方式,不吸煙,不飲或適量飲酒;從社會方面,樹立起全社會的大衛生觀念,強調全社會人人參與,喚起人們對自身健康負責的責任感,減少能源利用和污染物、廢氣的排放,倡導文明、健康、科學的生活方式,自覺改變愚昧、落后、不健康的風俗陋習,努力營造有利于人群健康的良好社會環境。
本研究發現,圍生期疾病,先天畸形、變形和染色體異常以及呼吸系統疾病是0~4歲幼兒的前三位死亡原因。因此,首先應擴大孕產婦、兒童保健系統管理覆蓋面,加強圍生保健管理,提高新生兒救治技術,降低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1〕。其次,各醫療機構加強對孕產婦的產前診斷篩查,加強出生缺陷的預防,從根本上減少各種先天異常畸形兒、變形和染色體異常患兒的出生,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質。第三,加強對新生兒的呼吸監護和嬰幼兒呼吸系統疾病的預防和早期診治技術。只有廣泛運用圍生醫學,為廣大婦女兒童提供及時、連續、綜合的衛生保健服務,才能切實改善其健康狀況。
傷害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與傳染性疾病、慢性非傳染性疾病一起構成危害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負擔,據WHO報告,每年全球有600萬人(中國70萬人)死于非故意傷害和故意傷害,其中因車禍死亡50萬人(中國8.5萬人)〔2〕。損傷與中毒外因所致疾病是現代社會中的一個突出問題,被稱為“發達社會疾病”。損傷中毒死因一般為非致病因素所致,在某種程度上又與許多不健康因素有關,更多的是健康教育問題。李劍森等〔3〕通過對廣東省居民1999~2003年傷害死亡監測資料的分析發現,傷害致死的前3位原因是交通事故、淹死和窒息、自殺。本研究顯示,機動車以外的運輸事故、機動車交通事故和自殺是損傷中毒的前3位死因,自殺是行為人主觀的、蓄意的行為,而交通和運輸事故從心理學角度也認為是行為人不愛惜生命的一種表現。這提示對全人群開展生命健康教育和安全知識培訓是減少損傷中毒的有效手段之一。值得注意的是,交通事故目前仍然是廣東省居民傷害死亡的第1位原因,與 1991 ~2000 年、1999 ~2003 年的監測結果比較〔3,4〕,交通傷害死亡率還有所上升,從6.99%上升到10.34%,2008年再次上升到16.91%。
肖偉等〔5〕指出寧波市北侖區60歲以上老年人傷害死亡占全人群的56.24%,黃霜等〔2〕對湖南省安仁縣2004年居民傷害死亡狀況調查發現,自殺和跌倒是老年人傷害的兩個最重要的死因。本研究顯示,損傷中毒是60歲以上老年人的主要原因,具有隨著年齡增長逐漸升高的現象。這表明老年人群是損傷中毒的高危人群,應重點加強60歲以上老年人意外傷害的預防干預工作。
隨著人類疾病譜、死因譜的改變,各種慢性疾病引起的非致死性傷殘后果已成為人類健康的主要威脅因素。王心旺等〔6〕采用圖譜法分析廣東省居民健康、傷殘、死亡三者間的量效關系發現,女性的心血管疾病負擔明顯高于男性,男性的損傷與中毒疾病負擔則明顯高于女性;男性在呼吸疾病、惡性腫瘤、腦血管疾病和糖尿病等4類疾病的疾病負擔上也均較女性為重。因此,結合本研究結果,根據廣東省居民死因的特點,應積極探索慢性非傳染病性疾病的病因,采取針對性強、服務成本小、健康效益高的干預方式和措施,做到“無病早防、有病早治”,進一步提高廣東省居民的健康水平。
1 單亞宏.密云縣2001~2005年5歲以下兒童死亡分析〔J〕.中國兒童保健雜志,2007;15(2):202-4.
2 黃 霜,黃民主,李成華,等.湖南省某縣2004年居民傷害死亡狀況及疾病負擔〔J〕. 中國老年學雜志,2010,30(8):1123-6.
3 馬文軍,曾四清,許燕君.廣東省1991~2000年傷害死亡趨勢及原因分析〔J〕.中國預防醫學雜志,2002;3(4):259-61.
4 李劍森,馬文軍,許燕君,等.廣東省1999~2003年傷害死亡情況及死因分析〔J〕.華南預防醫學,2005;31(2):7-10.
5 肖 偉,賀 佩,陳 坤.寧波市北侖區2002~2007年居民傷害死因分析〔J〕.中國初級衛生保健,2009;23(12):44-6.
6 王心旺,方積乾.廣東省居民健康、傷殘、死亡三者間的量效關系研究〔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6;26(4):44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