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處 ■ 江華賽迪智庫光伏產業研究所
2011年我國光伏產業繼續呈現快速發展勢頭。2011年全年太陽電池組件產量達到21GW,占據全球總產量的60%,連續五年位居全球首位。上游的多晶硅產量達到8.4萬噸,位居全球首位。光伏裝機量也由去年的520MW暴增至2700MW,同比增長419%。
但是在我國光伏產業高速發展的同時,區域產業產品同質化嚴重、產能增速大于市場增速的勢頭越來越嚴重。從西部到東部、從內陸省份到沿海地區,中國數十個城市都在打造光伏產業園,很多地方都提出了打造千億級光伏產業園的目標,另據CPIA(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秘書處)初步統計,各地方“十二五”規劃中提出打造千億元光伏產業的就有20多個,產值可達2萬億,而且大部分地區均提出建設從上游多晶硅到下游光伏組件及配套輔料設備的全產業鏈光伏集群。雖然集群式發展對于產業發展來說是提高區域競爭力的有效手段,但是不顧自身區域優勢與劣勢,不切實際地提出區域發展目標與定位,不但使規劃成為空口號,造成資源浪費,對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也是一種地方政府盲目引導式的損害。
鑒于此,國家于2012年初出臺了《太陽能光伏產業“十二五”發展規劃》,其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國家宏觀政策引導,堅持做好行業統籌規劃和產業合理布局”。實際上,受市場引導,我國已經形成了幾個頗具特色的光伏產業集群。
代表地區:青海、內蒙古、寧夏、陜西
青海是中國太陽能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太陽輻射強度大,日照時間長,年總輻射量達5800~7400MJ/m2,直接輻射量占總輻射量的60%以上。特別是柴達木盆地,年輻射總量大于6800MJ/m2,有可用于光伏發電建設的荒漠化土地10萬m2,理論裝機可達到30億kW。2008年以來,為促進光伏產業加速發展,青海省先后編制完成了《青海省太陽能綜合利用總體規劃》、《青海省柴達木盆地千萬千瓦級太陽能發電基地規劃》、《青海省格爾木市新能源示范城市規劃》、《青海省十二五能源規劃》等系列發展規劃。
2011年5月27日,青海省下發了《格爾木市人民政府(光伏發電項目建設專題會)會議紀要》,指出在2011年9月30日前建成并網的電站項目執行1.15元/kWh電價,即業界所說的“930通知”。而國家發改委于2011年8月出臺上網電價政策,即在2011年12月30日前完成并網的項目將獲得1.15元/kWh的電價。截至2011年12月,青海大型太陽能光伏電站建成項目共44個,并網容量達1003MW。其中包括格爾木100MW大型并網光伏示范電站、中廣核錫鐵山一期10MW項目、國投華靖格爾木一期20MW項目、龍源電力格爾木一期20MW項目、百科光電一期2MW項目等。2011年我國新增裝機容量2.7GW,其中青海省就占據了其中的三分之一。根據青海省政府第95次常務會議,青海省力爭在2012年再新建1GW光伏電站。
在光伏電站建設的帶動下,青海省政府也開始致力于引導完善光伏產業鏈,表1為青海省已經投資建設的多晶硅廠,此外青海華硅能源有限公司單晶硅棒產能達到1000噸,以青海尚德尼瑪為首的6家太陽電池組件封裝企業也形成了一定的生產能力。

表1 青海省部分已建及在建多晶硅企業情況
內蒙古相繼出臺了《內蒙古自治區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內蒙古光伏產業發展綱要》、《內蒙古光伏產業發展框架協議》、《內蒙古光伏產業環境評估體系》、《呼和浩特市政府關于硅材料工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系列文件。內蒙古有豐富的優質硅礦資源,如巴彥淖爾市硅石資源儲量就達3.37億噸,已發現礦產地40余處,大部分礦床硅礦石品位達到97%以上,符合生產工業硅指標要求。同時內蒙古具有煤電資源優勢,截至2010年發電裝機已達6460萬kW,居全國第3位。區內已有神舟硅業、內蒙古盾安等多晶硅企業,如表2所示,產業已具備一定基礎。

表2 內蒙古自治區部分已建及在建多晶硅企業情況
2011年11月,賽維LDK硅化學科技有限公司總投資220億元年產60000噸的多晶硅項目簽約呼和浩特,其中1期30000噸已奠基,預計在2013年下旬建成投產,屆時內蒙古在全國多晶硅產業的集聚優勢將更加明顯。然而,由于光伏產業發展陷入困境,2012年初以來,內蒙古地區內的大部分多晶硅生產項目已經暫時性停產。
在多晶硅項目的帶動下,硅片生產企業也逐步向內蒙古自治區聚集,逐步形成以多晶硅材料為核心、硅片生產企業相配套的光伏制造業集群。
據內蒙古規劃資料,到2015年,內蒙古自治區硅材料產能將達到63400噸,硅片產能達到2.6GW,電池片產能達到2.7GW,光伏組件產能達到1.2GW。
電站建設方面,內蒙古太陽能資源豐富,全區太陽能年總輻射為4599~7884MJ/m2,年日照時數為2600~3400小時。2010年底,內蒙古自治區區太陽能光伏發電并網容量為14.6MW,離網型太陽能發電容量為5.8MW。內蒙古自治區能源開發局稱,十二五末,內蒙古太陽能光伏發電裝機總規模將達到800MW。在光伏裝機市場的拉動下,內蒙古關于并網系統的技術研發水平有所提升。2011年12月,內蒙古自治區首個太陽能光伏發電預報系統——“鄂爾多斯市伊泰太陽能光伏發電預報系統”完成建設,并投入業務試運行。該系統可預報光伏電站未來三天逐小時光伏發電量及太陽輻射量。
寧夏省對于光伏產業發展十分重視,自2009年5月開始,先后出臺了《關于加快發展新能源產業的若干意見》、《寧夏新能源產業發展規劃》、《促進新能源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規定》等政策文件,明確了太陽能產業的發展思路與目標,并從財政、金融、稅收、土地、科技等方面制訂了相應保障措施。
目前,寧夏地區的多晶硅產業已經形成一定規模,表3為寧夏自治區已建及在建多晶硅廠產量情況。

表3 寧夏回族自治區已建及在建多晶硅企業情況
寧夏光照資源豐富,是全國太陽能輻射的高能區之一。太陽總輻射量年均為4950~6100MJ/m2,年日照時數為2250~3100小時,日照百分率50%~69%,是全國日照資源較豐富地區之一。全區太陽輻射強、日照時間長、云量少,大部分地區屬于太陽輻射一類區,太陽能可利用狀況在全國居第三位。已經建成并網的光伏電站包括寧夏發電集團總計103.33MW光伏電站項目,寧夏國電阿特斯新能源開發有限公司總計70MW的光伏電站項目,另外還有中國恩菲工程技術有限公司天景山30MW光伏電站項目,寧夏能源鋁業太陽山一期30MW光伏電站項目等。表 4為寧夏地區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情況。
寧夏發電集團是寧夏自治區主要光伏企業之一,據報道,截至2010年底已形成了2200噸多晶硅、2400萬片硅片、100MW太陽電池組件、20MW太陽能跟蹤裝置的生產能力,寧電光伏、寧夏銀星均是其控股子公司。截至2011年12月,寧夏發電集團共計投資23億元,建成光伏并網電站6座,總裝機容量103.33MW,累計發電量已達6255萬kWh。

表4 寧夏回族自治區部分太陽能光伏發電項目
陜西省因其煤炭資源優勢與電價優勢,吸引了一些多晶硅企業前來投資設廠。2011年陜西省光伏產業已形成1300MW太陽電池片的產能規模。
經過連續3年的大規模建設,陜西省已經形成了產業鏈完整、優化分工合理的太陽能光伏產業布局。其中,西安高新區已聚集60多家太陽能光伏及LED企業,重點發展應用產品與控制系統、工程設計與系統集成等技術密集型產業集群。西安航天基地引進太陽能光伏企業16家,LED企業14家,其中10家企業已經投產。商洛市形成了以商洛比亞迪公司為龍頭的晶硅電池技術創新和規模化生產基地,已形成GW級全產業鏈生產能力。咸陽市通過發展多晶硅制備、光伏玻璃、多晶硅鑄錠等上游產業帶動電池片、組件等中下游產業實現區域聚集,目前發展勢頭迅猛。榆林市利用其能源電力和氣候條件優勢,啟動建設萬噸級多晶硅、單晶硅拉棒、單晶硅切片等上游產業項目,同時支持國電、華電、陜光伏等多家企業投資興建總計50MW太陽能電站應用示范項目。渭南市按照“六廠四站一校”產業建設規劃,重點發展薄膜電池,已形成光伏玻璃規模化生產能力。
據報道,2011年新建在建項目中,商洛比亞迪太陽能光伏項目,計劃總投資42億元,目前已實際完成投資25億元,2011年新建的600MW多晶硅鑄錠和切片、500MW太陽電池項目進展順利;中電投200MW太陽電池項目總投資12.1億元,2011年已完成投資7.3億元,目前正在進行設備調試和試生產;天宏總投資27.4億元的二期2750噸/年多晶硅項目,已進入試生產階段,60MW多晶硅鑄錠、硅片、電池片、組件全自動生產線已建成;西京科技總投資5.6億元的榆林三期2000噸/年單晶硅項目,9月底前完成投資3億元,已完成基礎設施建設,2012年內可建成投產;彩虹集團三期光伏玻璃、四期光伏鍍膜玻璃項目總投資4.9億元,目前建設進展順利;隆基硅今明年在繼續擴大硅片產能規模,到2012年底將累計實現年產單晶硅片1萬噸的產能。
代表地區:四川
四川由于有電力成本與科研院所優勢,曾經是我國多晶硅行業發展的重要基地。我國多晶硅產業起步于上世紀50年代,在70年代曾盲目發展,小型生產廠家多達30余家。改革開放后,由于歐美、日本等國家降低多晶硅產品價格,采取非常規競爭手段,對我國多晶硅產業帶來了毀滅性的打擊。我國絕大部分多晶硅生產企業因虧損而相繼停產或轉產,到90年代僅存1家企業,就是主要以科研性質為主的峨嵋半導體材料廠(原“七三九”廠)。2006年峨嵋半導體材料廠所有國有資產無償劃轉到東方氣輪機廠。可以說,四川省是我國多晶硅產業發展的鼻祖,目前也涌現出了一批多晶硅生產企業,特別是以樂山為主的多晶硅產業已使四川成為全國多晶硅產業最集中的地區,如表 5所示。電池方面,成都海關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四川出口太陽電池170萬個,價值4億美元,分別較前一年增長71.4%和19.7%;但太陽電池出口均價為每個234.3美元,下跌了30.1%。數據顯示,歐盟、加納和澳大利亞為四川太陽電池的主要出口市場。 (待續)

表 5 四川省部分多晶硅企業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