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IPTV體系結構及其流媒體技術研究進展

2012-08-04 10:08:20王相海叢志環方玲玲
通信學報 2012年4期
關鍵詞:用戶

王相海,叢志環,方玲玲,2

(1. 遼寧師范大學 計算機與信息技術學院,遼寧 大連 116029;2. 蘇州大學 江蘇省計算機信息處理技術重點實驗室,江蘇 蘇州 215006;3. 南京大學 計算機軟件新技術國家重點實驗室,江蘇 南京 210093)

1 引言

近年來,隨著網絡通信、普適計算和多媒體技術的不斷發展,視頻交互式多媒體業務進入到人們生活的諸多方面,帶來巨大的市場商機和產業價值,并將成為未來通信業務新的增長點[1]。IPTV作為典型的交互式多媒體業務,充分考慮了人們的多樣化和個性化需求,將廣電業、電信業和計算機業3個領域技術結合在一起,以配置機頂盒的家用電視機或計算機為收視終端,通過互聯網絡協議,以用戶點播或廣播的形式,向家庭用戶提供包括電視節目在內的多種交互式數字媒體服務[2]。ITU-TIPTV熱點工作組將IPTV定義為在IP網絡上傳送包括電視、視頻、文本、圖形和數據,并能提供QoS(quality of service)/QoE(quality of experience)、安全、交互性和可靠性的可管理的多媒體業務[3]。IPTV的這種基于網絡的工作方式決定了它不同于傳統的模擬式TV和數字式TV[4]。由于網絡本身所具有的雙向性和開放性本質,IPTV可以方便地提供互動式的增值服務,比如,用戶的一些需求信息可以通過互聯網反映給電視服務商,而不再只是像收看傳統TV那樣被動地接受電視信號,并且用戶與用戶之間也可以進行一定的信息溝通,通過這種互動式服務用戶可以進行電視節目點播或與其他用戶進行在線游戲等;在這方面,雖然雙向改造后的有線電視網也同樣具備這些功能,但IPTV卻具有三網合一的便利性。此外,IPTV采用高效的流媒體技術還可以為用戶提供更高清晰度的收視效果。

基于IPTV提供的新服務、新特點,目前在歐洲及亞洲 IPTV系統應用業務已經得到了迅速推廣,并且已經有了許多成功部署的范例[5]。其中在歐洲首屈一指的是法國,其電信巨頭ISP Free公司以低廉的價格每月為IPTV業務提供具有80多個頻道的基本服務,使得廣大用戶日益趨向于這種服務,法國IPTV用戶數量已經占西歐總數的75%以上。相比之下,美國、英國由于受政府政策及傳統電視覆蓋率的影響,IPTV的應用發展則顯得有些緩慢。在亞洲地區,日韓由于其豐富的網絡帶寬資源,成為推廣IPTV極具競爭力的國家。綜上,法國之所以能在IPTV的應用推廣中取勝,不僅依靠國內合適的市場環境,更得益于其IPTV業務服務的豐富多樣和價格低廉。所以為了能使IPTV行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勝出,目前一些大的電信運營商和重要的電信標準化組織在積極協調地方政策的同時也在試圖研究改革傳統IPTV架構和技術的解決方案[6],以便在網絡融合架構下向用戶提供更具安全性、可交互性和可靠性的服務。

2 IPTV體系結構的發展

傳統IPTV主要提供電視類業務,隨著網絡及電信業的發展,傳統的IPTV業務已不能滿足電信業務需求,運營商希望能逐步提供更多的增值類業務,像多媒體業務、寬帶互聯網業務等。近年來,ITU-T、ETSI TISPAN等國際標準化組織對基于IMS/NGN的IPTV業務、需求與架構等進行了深入研究[7],根據 IPTV對網絡部件的重用情況及控制方式,將IPTV的體系結構劃分為2種:一種是傳統的IPTV(non-NGN based IPTV)體系架構,另一種是結合下一代網絡(NGN)體系的IPTV體系架構。進一步可根據是否重用 IMS(IP multimedia subsystem)相關功能部件將結合NGN的IPTV架構分成基于IMS的IPTV(IMS based IPTV)架構和非基于IMS的IPTV(NGN-non-IMS based IPTV)架構。與傳統IPTV需要建立獨立的服務控制模塊不同,基于IMS的IPTV架構可以利用IMS的服務控制模塊來管理IPTV的服務,實現二者的業務互通,為用戶提供功能更加強大的服務[8,9]。如何在保證低成本的同時快速簡易地描述新功能特征成為IPTV體系結構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圖1給出了IPTV結構的總體發展過程[10],可以看出IPTV體系結構在發展的每個階段都通過添加新的功能模塊向用戶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務,以增強用戶QoE(體驗質量)和 QoS(服務質量)[11]。

圖1 IPTV體系結構發展過程

2.1 Non-NGN IPTV體系結構

傳統IPTV體系結構僅包括其獨有的終端和中間件[12],分為業務層、控制層、承載層3層結構。每一層都包括若干個功能模塊,由這些功能模塊所構成的體系結構保證了IPTV的工作能夠滿足個性化網絡服務的需求。圖2給出了IPTV體系結構,主要包括以下幾個功能模塊:1)客戶端功能模塊,即以電子節目菜單(EPG)的形式向客戶展示媒體信息,并能夠收集存儲客戶的操作指令反饋給應用功能模塊以滿足客戶需求;同時能與內容傳輸功能模塊交互以獲取媒體信息,并對獲取的媒體信息進行譯碼解碼;2)應用功能模塊,隸屬于應用層,負責業務邏輯功能,其與客戶端功能模塊的協作為IPTV與客戶的交互提供了保障,通過此模塊客戶端可以進行IPTV的個性化服務,像對節目的選擇、點播和預訂等;3)業務控制模塊與內容傳輸模塊,二者隸屬于控制層,前者實現對IPTV服務的獲取權控制、服務的初始化、修改和結束控制,同時負責創建維護網絡和客戶端需求的系統資源;后者主要負責傳輸客戶端需求的媒體內容,同時還包括媒體內容存儲、多播單播控制、傳輸控制和對錯誤的修復等功能;4)網絡管理模塊,隸屬于承載層,用于管理IPTV的網絡接入方式、內容的邊緣分發(CDN)和媒體流的傳輸等;5)內容提供模塊,包括一些被授權提供媒體內容的實體,可以提供各種類型的媒體信息;6)管理功能模塊,實現對以上IPTV各功能模塊間的協調管理。

圖2 傳統IPTV的體系結構

該架構下的IPTV體系運營僅包括其獨立的業務,用戶管理系統與其他業務的運營支撐難以融合,增加了運營的成本與維護的難度,業務的標準化和開放化較弱。

2.2 NGN non-IMS IPTV體系結構

利用基于NGN體系結構中的功能實體來提供IPTV服務稱之為基于NGN的IPTV。IPTV與NGN功能實體之間的聯系如圖3所示。與傳統IPTV 體系結構最大的不同是,該結構中融合了NGN結構中的功能部件,例如在網絡控制部分利用NGN網絡結構中傳送層的網絡附著子系統(NASS)的網絡配置接入功能部件(NACF)為客戶端分配IP地址,提供網絡配置參數;利用資源及接納控制子系統(RACS)中的接入資源準入控制功能(RACF)進行對傳送資源的請求控制等[13]。

圖3 IPTV與NGN功能關系映射圖

這種融合性的IPTV體系結構充分有效地利用了NACF、RACF和IMS網絡資源,在提高了IPTV整體工作性能的同時實現了一些個性化的增值服務。

2.3 NGN IMS-based IPTV體系結構

采用IMS的核心功能部件進行IPTV工作控制的體系結構稱為基于IMS的IPTV,其體系結構如圖4所示。IMS作為下一代網絡發展的重要里程碑,其網絡結構[15]決定了IMS與IPTV的融合具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在發展方向、業務要求、承載網絡和用戶需求等方面奠定了很好的融合基礎,同時能夠克服傳統IPTV架構的缺陷[16]。在融合IMS的IPTV架構中,ITU-T在重用了IMS的功能實體和系統架構的同時添加了支持 IPTV提供應用業務所要求的功能實體,即除了在網絡控制部分利用了NGN中定義的NACF和RACF 2個子系統外,還將利用 IMS的核心網及相關功能實體來支持IPTV的業務控制功能。例如在控制層上將利用IMS核心網的呼叫會話控制功能(CSCF)來建立基于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的多媒體會話和流媒體控制機制并在會話過程中通過對客戶及客戶的訂閱信息進行鑒權和授權以保障用戶內容的安全性。

圖4 IMS-Based IPTV體系結構

3 NGN IMS-based IPTV技術架構

IPTV體系結構的發展為用戶提供了更好的交互性和實時性服務的物理平臺,同時搭建在這些物理平臺之上的軟技術,很好地保障了IPTV的交互性和實時性。依據圖4所示的IMS-Based IPTV的體系結構,給出其技術架構(如圖 5所示),包括建立在客戶端的終端接收技術;承載層的接入網技術;控制層基于SIP的業務控制技術和內容傳送技術,后者又包括內容分發技術、內容存儲技術、內容安全技術和流媒體技術等。

圖5 IMS-IPTV分層技術架構

在IMS-IPTV架構中,當終端收到用戶服務請求時,將信息傳送至應用層,由應用層進行信息認證,并根據從相關實體獲取的用戶信息來執行IPTV業務邏輯,然后由IPTV各模塊進行交互建立多媒體會話以便進行媒體內容到終端的分發。從控制層的角度看,IPTV客戶終端模塊、應用功能模塊、內容分發模塊是以SIP為依據進行多媒體會話建立,并從業務發現到業務選擇,最終將視頻節目呈現在用戶面前。圖6展示了由IMS網絡核心中的呼叫會話控制功能(CSCF)[17]控制的基于SIP的IPTV體系結構內部各個模塊之間建立多媒體會話的具體過程[18],其中,UE表示用戶體驗終端,AS表示應用服務器,CD表示數據分發服務器,CP表示移動數據業務內容提供商,P-CSCF 為代理 CSCF,I-CSCF為查詢 CSCF,S-CSCF為服務CSCF, HSS為歸屬地用戶服務器。模塊之間的交互協作為客戶提供了良好的視頻交互服務[19]。對應圖6交互機制的實現過程如下。

1) 客戶端發出一個注冊請求給代理 CSCF(P-CSCF),請求包括要注冊的身份和歸屬網絡的域名。

2) P-CSCF使用所提供的歸屬網絡域名來路由選擇查詢CSCF(I-CSCF)。

3)~4) I-CSCF通過查詢歸屬地用戶服務器(HSS)核實用戶信息,為客戶端選擇一個服務CSCF(S-CSCF)。

5) S-CSCF從HSS獲取用戶配置信息,并通過信號響應來接受客戶端的注冊。

6)注冊成功后客戶端通過電子節目菜單(EPG)訂閱節目并向P-CSCF發起呼叫請求,同時用戶請求的會話消息通過P-CSCF傳送至S-CSCF。

7) 由S-CSCF檢查用戶請求信息,若與初始過濾規則(IFC)相匹配,則由S-CSCF進行應用服務器(AS)觸發。

8)~11) AS通過與內容提供模塊確定視頻流信息,視頻流信息通過內容傳送模塊反饋至IMS核心網中的P-CSCF校驗后,視頻連接建立成功,開始播放視頻流信息。

在IMS-IPTV中,數字版權技術不僅應用在內容分發上,而且在建立多媒體流會話的過程中,要對用戶的身份和所定制的服務進行驗證,即將用戶的登錄信息與HSS數據庫中用戶的登記信息(包括用戶基本信息、用戶的賬務信息等)進行對比,來對每個用戶所能獲得的服務進行鑒權和授權,保障了用戶信息的安全和內容提供商的利益。

圖6 IMS-IPTV建立多媒體會話交互

4 IPTV中流媒體技術的發展

IPTV業務是一種全新的、復雜的多媒體服務業務,隨著其服務內容的更加寬泛,所涉及到的技術也更加復雜多樣,其中流媒體技術是實現IPTV業務的核心技術。流媒體(streaming media)技術是指將連續媒體壓縮編碼,數據打包后按照流式傳輸方式發送給接收設備,接收設備在后續數據不斷到達的同時,對接收到的數據進行重組、解碼和播放[20]。采用該方式,用戶不必等到整個文件全部下載完畢,而只需經過很短的啟動時延即可播放,之后,客戶端邊接收數據邊進行播放。與下載方式相比,流式傳輸一方面大大地縮短了啟動延時,降低了對緩存容量的需求;另一方面,又可以實現現場直播形式的實時、交互數據傳輸。目前,多媒體及網絡領域的相應國際標準和協議充分考慮了流媒體技術的應用。

IPTV業務中的流媒體技術包括:用于節目傳輸的流傳輸協議和單播、廣播、多播技術;用于音視頻流打包的IP信令技術;對打包的內容進行編碼的音視頻編解碼技術和用來保證節目質量的 QoS技術等。限于篇幅,下面對流媒體的網絡傳輸、QoS質量保證,以及可分級編碼技術的發展情況進行討論,其他技術可參考文獻[21]和文獻[22]。

4.1 流媒體的網絡傳輸及QoS質量保證

IPTV業務中,用戶收看IPTV節目的實時性和交互性是利用媒體流的網絡傳輸和網絡控制協議來實現的,二者體現在IPTV技術架構中的承載層上。流傳輸過程包括流會話的建立、數據分組封裝、數據分組傳輸等[23]。為了保證 IPTV的服務質量QoS,流傳輸過程對 IPTV承載層的網絡性能提出了較高要求[24]。首先,在對音視頻壓縮基礎上,仍然需要 140Mbit/s以上的網絡帶寬才能滿足一般的實時視頻傳輸需求;其次,為了保證IPTV業務的響應時間在用戶可忍受的范圍內,使用戶不會因為連接建立時間長而放棄使用業務,就要確保網絡的低傳輸時延性;再次,要保證用戶觀看節目的直觀效果,尤其是音視頻業務的清晰度和流暢度,就需要流傳輸網絡具備無時延抖動,無分組丟失,可靠性強的特點。在IPTV業務中,一定的端到端延遲是可以忍受的,但抖動則不能忍受,輕微的抖動就會嚴重影響用戶的收視質量,所以提高 IPTV的QoS,就要優先解決抖動問題。由于抖動是由傳輸中分組的不同傳送時間和錯序造成的,所以僅需在IPTV終端設置一個回放數據緩沖區,傳輸來的數據先被存放在緩沖區內,再按照一定的時序播放,這樣就克服了因分組引起的抖動。但降低抖動卻是以增加系統的傳輸延遲為代價的。網絡的可靠性主要依靠通信系統采用差錯校驗法及差錯恢復法來保證,但二者也是以增加系統延遲為代價的;此外,保證IPTV的QoS,還要關注視頻流和音頻流的傳輸同步問題。一般通過設置時間戳和開辟緩沖區來解決異種數據流端到端的協調問題。足夠的帶寬是為流傳輸過程提供良好業務質量的基本條件,而流傳輸過程中的時延、抖動、分組丟失3個參數也正是衡量承載層QoS的重要參數指標。

媒體流的網絡傳輸需要網絡控制協議來保障。目前,IPTV流傳輸采用2種流傳輸規范,即ISMA規范[25]和MPEG-2 TS規范[26]。ISMA和TS 2種流傳輸規范在市場上都有一定范圍的應用,ISMA是專門為因特網上的流媒體服務而制定的標準,其應用歷史相對較短,主要應用在計算機點播中,在基于寬帶和電視終端的數字視頻廣播領域應用較少。ISMA標準規定音頻和視頻分開封裝成RTP格式,再分別承載在一個或多個UDP傳輸流上。MPEG-2 TS則是廣播行業通用的標準,應用于基于寬帶和電視終端的數字視頻廣播,并且支持多種基本媒體流和多種媒體編碼標準。MPEG-2 TS將音頻、視頻和其他數據封裝成MPEG-2 TS格式,再承載在UDP和IP協議之上,同步精度較高。

從對IPTV交互性的支撐方面來看,ISMA 方式對于點播、視頻通信等雙向交互式應用的適應性好,傳輸效率高,缺點在于視頻和音頻數據不在同一個流上傳輸,需要增加同步機制。MPEG-2 TS能夠承載不同編碼標準的媒體數據,并且視頻和音頻數據在一個流上傳輸,容易實現視、音頻同步,缺點是MPEG-2 TS是為單向廣播設計,控制協議未標準化,導致對于點播等雙向交互式應用的適應性較差,同時MPEG-2 TS的固定188byte分組長度使得傳輸效率不高。

從目前IPTV系統的應用情況看,ISMA和TS 2種流格式短時間內難以統一,可以根據具體的IPTV系統特點來選擇采用哪種流媒體傳輸模式。

4.2 視頻可分級編碼技術

在IPTV業務中,不同的用戶所需視頻服務的種類和內容不盡相同,因此對視頻傳輸的質量、延時、交互性也都有不同的要求。譬如遠程醫療服務對圖像質量要求非常高,這樣醫生才不至于因為圖像細節部分的差錯而做出錯誤的診斷;視頻會議則對延時要求較為苛刻,這樣所有網絡視頻會議的參與者才能順暢地同步交流;而視頻點播則要求具備較強的交互能力,用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點播自己所需的節目。此外,為了使用戶能接受視頻通信服務,就必須使視頻壓縮編碼后的碼流比特率低于用戶接入網絡的可用帶寬,壓縮效率越高,編碼碼流碼率就越低,用戶準入條件就越低,這樣服務器在相同網絡帶寬條件下同時提供服務的人數也就越多。這種視頻服務內容和的服務要求的多樣化對視頻壓縮編碼技術提出了新的要求。此外,不同的用戶使用的終端各不相同,終端設備具有的帶寬、CPU解碼計算能力、所能提供的最高圖像分辨率、存儲能力、電源持續供電能力等也不同,這需要壓縮后的視頻流具有分辨率、帶寬的適應性,同時能夠提供不同的解碼復雜度以滿足不同的用戶要求。這樣,適應于IPTV業務的視頻編碼技術已不再是單純的追求某一固定碼率下的壓縮效率,而是在保證相當高的壓縮效率的前提下,要求壓縮后的視頻碼流具備足夠大且靈活的碼率變化范圍、具有很好的可擴展特性來最大限度地適應網絡帶寬的波動。這種視頻漸進傳輸和多質量視頻服務等應用需求,導致了視頻可分級編碼(scalable coding)機制的產生。一個視頻編碼比特流具有可分級性(scalability)是指利用該比特流的一部分(或子集)可以產生對該視頻的一個有用表示的能力,即解碼器能夠根據分辨率的情況對碼流的一部分進行解碼[27]。視頻的可分級性主要有4種基本形式,即空間分辨率可分級、時間分辨率可分級、數率可分級(或稱 SNR可分級)和頻率可分級[28]。目前,多媒體領域的相應國際標準,像MPEG-2、MPEG-4、H.264和AVS等都包含了視頻的可分級編碼機制[29]。

由于IPTV業務的帶寬必須限制在2Mbit/s左右,所以目前 IPTV的編碼標準選取的是更加合適流媒體的MPEG-4 、H.264、AVS和VC-1[30]。MPEG-4采用基于對象的編碼機制,方便對不同的對象采用不同的編碼方法和表示方法,同時也可以方便地對各種對象進行操作和編輯。在大大提高編碼效率的同時,提高了傳輸的靈活性和交互性。此外,MPEG-4中的細粒度可分級(FGS)機制[31],提供了精細的可分級編碼特性。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漸進的精細可分級編碼方案[32]、宏塊的漸進細粒度可分級編碼[33]、基于宏塊的時域可分級編碼[34]和精細的空域可分級編碼[35]等在不同方面大大提高了編碼效率,同時提供了更多靈活的特性,為交互式業務的實現奠定了基礎。H.264不僅具有優異的壓縮性能,而且對網絡傳輸具有更好的支持功能,它引入了面向 IP分組的編碼機制,有利于網絡中的分組傳輸,支持網絡中視頻的流媒體傳輸;此外,JVT完成了H.264可分級視頻編碼(SVC)標準的制定[36],正在制定的H.264MVC標準[37,38]將會支持基于立體視頻的交互式多媒體業務。我國自主產權的新一代音視頻編碼標準AVS已被ITU-TFG IPTV工作組采納,成為一種新的IPTV視頻編碼應用參考標準。

5 IPTV技術展望

盡管 IPTV業務目前在國內外得到了廣泛應用并發展迅速,但在系統運作的支撐技術上仍面臨著一些重要的挑戰,本文認為未來該領域關于流媒體技術及 IPTV體系結構的以下幾方面問題將受到重視。

1) 基于 QoS保證的流媒體技術將得到進一步完善和發展。

IPTV業務的實質是可視聽媒體流的網絡傳輸、交互和管理,其對媒體信息碼流的實時性、連續性具有很高的要求,同時與承載網絡的QoS保證,即媒體質量、啟動延遲、抖動和交互能力等,具有不可分割的密切關系。盡管目前已有IntServ、DiffServ在內的許多QoS體系被提出[3],前者能夠根據客戶的實際需要,定制出符合客戶需求的網絡服務,但它最大的缺點是實現的復雜性,難以在主干網上大量使用;后者在主干網上具有很好的可擴展性,但由于其處理的對象是流聚集, 所以無法處理一個特定的流請求。目前的 IP網絡本質上仍然缺乏 QoS保證,提高QoS保證涉及到網絡的底層物理傳輸模式、網絡傳輸控制協議堆棧的內容與結構、網絡應用相關控制等多方面的內容,僅考慮一個方面是不能解決這個問題的。所以如何在現有的IPTV網絡部署相應的QoS保證機制,改善IPTV的用戶體驗質量(QoE)仍然是一項具有挑戰性的工作。

2) 視頻可分級編碼的效率還有待于進一步提高,與目前可分級編碼框架相適應的一些配套技術還有待于進行深入的研究。

目前,所提出的視頻可分級編碼技術,總體而言編碼效率還不是很高,其原因之一是方案中的一些關鍵技術,諸如運動預測和補償、對關鍵幀和幀差圖像的編碼技術等,大多是采用傳統非可分級編碼方案中的技術,適應性還不是很好,特別對細粒度可分級編碼的需求,從而導致誤差漂移等影響編碼效率現象的發生。此外,隨著3G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未來適應無線IPTV業務的視頻可分級編碼技術將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方向。無線信道所具有的時變、帶寬有限、誤碼率高等特性使得在無線網絡上實時傳輸高質量的視頻成為一個挑戰性的工作。在無線信道通信中,可分級編碼除了要適應網絡狀態的動態變化外,有限的移動終端電池能量和信道的高誤碼率所造成的影響也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3) IMS-IPTV流媒體傳輸協議標準的統一問題。

基于IMS網絡的IPTV技術對傳統IPTV技術和所遵循的各類協議產生了重要影響。雖然SIP和RTSP都屬于會話協議,且二者具有很多相似的功能,但SIP流會話控制協議在IMS中的應用,一方面,需要對利用RTSP進行流控制的傳統IPTV機頂盒進行必要的擴展以支持SIP協議;另一方面,在目前適用于IPTV的流傳輸規范ISMA和MPEG機制中,都采用RTSP作為流控制協議,這樣勢必需要對 ISMA和 MPEG的協議棧進行擴展以支持SIP協議。所以,為IPTV制定統一的標準勢在必行。

4) IPTV體系終端性能需要進一步提高。

IMS-IPTV的終端除了要滿足一些諸如直播、點播、EPG功能、交互功能(如快進、后退、暫停和停止等)等常用功能外,還需要滿足如下一些特定的處理能力:如媒體處理能力,即除了支持當前主流的視音頻編碼標準 MPEG-4、H.264外,還需支持不同分辨率的圖像顯示功能,以滿足用戶的需求;通信協議支持能力,即機頂盒需要實現對IP、SIP、RTP和RTSP協議的支持;QoS的保障能力,即能夠對STB的編解碼質量、緩存大小以及處理時延做出全面的調整以提高音視頻的質量等。所有這些勢必對IPTV的終端提出更高的要求。同時對終端性能的改善也將會更有效地與相應的流媒體傳輸協議和編碼標準實現兼容。

6 結束語

IPTV以其豐富的互動業務和良好的個性化、人性化的服務而受到人們的關注和歡迎,特別是其所具有的超強的互動性,改變了人們由傳統的被動觀看電視,而轉為主動參與電視節目,突破了傳統媒體的限制,實現了瀏覽者與網站之間、瀏覽者之間的實時交流互動。本文首先對IPTV體系結構的發展進行了對比性介紹,在介紹IMS和IPTV體系架構融合的基礎上,對基于IMS的IPTV體系結構中多媒體會話機制的建立過程進行了分析,同時對支撐IPTV交互性和實時性的流媒體技術的發展情況進行了討論;最后對IPTV體系結構及流媒體相關技術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了展望。

[1] 胡瑞敏,王中元,王啟軍等. 視頻交互式多媒體業務研究進展[J]. 中國通信, 2009,6(2): 38-46.HU R M, WANG Z Y,WANG Q J,et al. Research development on interactive video multimedia[J].China Institute of Communication,2009, 6(2):38-46.

[2] 代黔豫. IPTV的核心技術和主要應用[J]. 移動通信, 2009, 33(2):84-87.DAI Q Y. Core technology and application of IPTV[J]. Mobile Communication,2009,33(2):84-87.

[3] 王洪波,程時瑞. IPTV關鍵技術分析及前景展望[J]. 移動通訊中國通信, 2009,6(2): 47-50.WANG H B, CHENG S R. Core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of IPTV[J].Mobile Communication, China Communication, 2009, 6(2): 47-50.

[4] IPTV[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1640.htm?fr=ala0_1_1.

[5] 郎為民,焦巧.IPTV與網絡視頻:拓展廣播電視的應用范圍[M].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8.LANG W M,JIAO Q.IPTV and Internet Video Expanding the Reach of Television Broadcasting[M].Beijing: China Machine Press,2008.

[6] 鄧東豐, 黃穎. 基于IMS的IPTV系統架構研究進展[J]. 世界電信,2007,20(12): 23-26.DENG DF, HUANG Y. Advances in IPTV system architecture based IMS[J]. World Telecommunications, 2007,20(12): 23-26.

[7] 羅松,韋偉,林美玉. 基于NGN的IPTV標準化進展和研究[J]. 現代電信科技, 2009,( 5):2-8.LUO S,WEI W,LIN M Y. IPTV standardized progress and research work based NGN[J].Modern Science&Technology of Telecommunications, 2009,(5): 2-8.

[8] CHAE S L. IPTV over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in ITU-T[A]. Proceedings of 2nd IEEE/IFIP International Worsshop on Broadband Convergence Networks[C]. 2007.15-32.

[9] 張茜, 王亞晨, 趙耀. 基于IMS的IPTV架構及其對IMS網絡架構的影響分析[J]. 電信科學, 2009,25(9):68-72.ZHANG Q, WANG Y C, ZHAO Y. IPTV architecture and its influence on IMS network[J]. Telecommunications Science, 2009, 25(9): 68-72.

[10] MIKOCZY E. Next generation of multimedia services—NGN based IPTV architecture[J]. System Signals and Image Processing, 2008, (6):523-526.

[11] MIKOCZY E,SIVCHENKO D,BANGNAN X. IPTV services over IMS-Architecture and standardization[J]. IEEE Communication Magazine, 2008,46(5):128-135.

[12] 黃孝建,陶蒙華. IPTV 關鍵技術詳解[M]. 北京:北京郵電大學出版社,2009.HUANG X J, TAO M H. IPTV Critical Technologies Details[M]. Beijing: Bei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BUPT)Press, 2009.

[13] ITU-T Recommendation Functional Requirements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NGN[S]. 2006.

[14] GYU M L,CHAE S L,WOO S R,et al. Functional architecture for NGN-based personalized IPTV services[J].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 2009, 55(2): 329-342.

[15] QADEER M A, KHAN A H, ANSARI J A ,et al. IMS network architecture[A]. Future Computer and Communicatio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CFCC 2009[C]. 2009. 329-333.

[16] JAIN S, VERMA P K. IMS-IPTV Moving together[A]. Intelligence in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 13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CIN 2009[C]. 2009.1-4.

[17] 李兵團. 基于 IMS的 IPTV架構研究[J]. 數字通信世界, 2008,(7):62-64.LI B T. Analysis of IMS-Based IPTV architecture[J]. Digital Communication World,2008,(7):62-64.

[18] SUNIES J,RUEDE C,MAGEDANZ T,et al. New interactive experiences with IPTV services using an IMS infrastructure[A]. Consumer Communications and Networking Conference[C]. 2009.1-5.

[19] MIYOUNG H,SHINGAK K. Mechanism for IPTV service discovery using SIP protocol[A]. The 9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C]. 2009.564-567.

[20] 鐘玉琢,向哲,沈洪. 流媒體和視頻服務器[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2003.ZHONG Y Z, XIANG Z, SHEN H. Media Streaming and Video Server[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3.

[21] FROEDROCH O,ARBANOWSKI S. Enhanced IPTV service control media delivery in next generation networks[A].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net Multimedia Services Architecture and Applications[C]. 2009.1-5.

[22] WAI L Y, ANH T H,CHEN K T. On average packet delay bounds and loss rates of network-coded multicasts over wireless downlinks[A].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munications[C]. 2009.1-6.

[23] 王明偉. IPTV中關鍵技術的研究與分析[J]. 數據通信, 2006,(2):33-35.WANG M W. Research and analysis on core technology of IPTV[J].Data Communication, 2006,(2):33-35.

[24] 鐘玉琢, 向哲, 沈洪. 流媒體和視頻服務器[M]. 北京: 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ZHONG Y Z, XIANG Z, SHEN H. Media Streaming and Video Server[M]. Beijing: Tsinghua University Press,2003.

[25] Summary of survey of individuals requesting ISMA specifications[EB/OL]. http://www.isma.tv/technology/white-papers/2007-Spec-Survey-Report-Public.pdf.

[26] An overview of the MPEG-2 transport stream in digital video broadcasting[EB/OL].http://www.cdt.luth.se/pvt/courses/mc2000/mc2000-pelle.pdf.

[27] 王相海. 基于小波的圖像和視頻可分級編碼研究[D]. 南京:南京大學, 2001.WANG X H. Scalable Image and Video Coding Based on Wavelet[D].Nanjing: Nanjing University,2001.

[28] 王瑤, 視頻處理與通信[M]. 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 2003.WANG Y. Video Processing and Telecommunication[M]. Beijing:Electronic Industry Press,2003.

[29] 王相海,宋傳鳴. 圖像及視頻可分級編碼[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WANG X H, SONG C M. Image and Video Scalable Coding[M]. Beijing: Science Press, 2009.

[30] 魏彬. IPTV網絡設計與實現的研究[D].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 2007.WEI B. IPTV Research on Network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D].Chengdu: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2007.

[31] LI W P. Overview of fine granularity scalability in MPEG-4 video standard[J].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2001,11(3):301-317.

[32] WU F, LI S, ZHANG Y Q. A framework for efficient progressive fine granularity scalable video coding[J].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 for Video Technology, 2001, 11(3): 332-344.

[33] 孫曉艷, 高文, 吳楓等. 基于宏塊的漸進、精細可伸縮的視頻編碼[J]. 軟件學報, 2002,13 (11): 2134-2141.SUN X Y, GAO W, WU F,et al. Video codec based on gradual progress of macro blob and carful flexibility[J]. Acta Software, 2002,13(11): 2134-2141.

[34] 孫曉艷,高文,吳楓等. 基于宏塊的具有時域和SNR精細可伸縮的視頻編碼[J]. 計算機學報, 2003,26 (3): 345-352.SUN X Y, GAO W, WU F,et al. Video codec based on time domain of macro blob and SNR carful flexibility[J]. Acta Computer, 2003, 26(3):345-352.

[35] WANG Q,WUF,LI S P,et al. Fine-granularity spatially scalable video coding[A].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Acoustics, Speech and Signal Processing (ICASSP)[C]. Salt Lake City , 2001. 1801-1804.

[36] SCHWARZ H,MARPE D,WIEGAND T. Overview of the scalable video coding extension of the H.264/AVC standard[J]. 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 for Video Technology, 2007,17(9): 1103-1120.

[37] VETRO A, SEHOON Y, ZWICKER M,et al.Overview of multiviewvideo coding and anti-aliasing for 3D displays[A].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mage Processing[C]. 2007.117-120.

[38] 姜偉偉. 基于 H.264MVC 多視點立體視頻編碼研究[D].天津:天津大學, 2009.JIANG W W. Research of Multi-View Stereoscopic Video Coding Based on H.264 MVC[D].Tianjin: Tianjin University,2009.

猜你喜歡
用戶
雅閣國內用戶交付突破300萬輛
車主之友(2022年4期)2022-08-27 00:58:26
您撥打的用戶已戀愛,請稍后再哭
關注用戶
商用汽車(2016年11期)2016-12-19 01:20:16
關注用戶
商用汽車(2016年5期)2016-11-28 09:55:15
兩新黨建新媒體用戶與全網新媒體用戶之間有何差別
關注用戶
商用汽車(2016年6期)2016-06-29 09:18:54
關注用戶
商用汽車(2016年4期)2016-05-09 01:23:12
挖掘用戶需求尖端科技應用
Camera360:拍出5億用戶
創業家(2015年10期)2015-02-27 07:55:08
100萬用戶
創業家(2015年10期)2015-02-27 07:54:39
主站蜘蛛池模板: www.99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无遮挡免费视频| 99在线免费播放| 成人在线观看一区| 国产超薄肉色丝袜网站| 久久综合色视频| 一级毛片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无码AV在线播放动漫| 乱人伦99久久| 色亚洲成人| 性喷潮久久久久久久久|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在线观看| 国产极品美女在线|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www.91在线播放| 欧美h在线观看| 中美日韩在线网免费毛片视频| 成人毛片免费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中文一级毛片在线看| 欧美在线三级| a色毛片免费视频| 黄色三级毛片网站| a毛片免费观看| 制服丝袜国产精品| 一级毛片在线播放|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直接黄91麻豆网站| 69综合网| 欧美福利在线播放|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不卡| 中文字幕在线日韩91| 亚洲国产91人成在线| av在线5g无码天天| 亚洲国产天堂久久九九九| 伊人激情综合网| 国产第一页免费浮力影院| 丰满少妇αⅴ无码区| 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 人妻中文字幕无码久久一区| 成人一区在线| 午夜不卡视频| 黄色网址手机国内免费在线观看| 免费激情网址|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44| 精品91视频| 国产区免费| 美女扒开下面流白浆在线试听| 91福利免费视频| 午夜国产小视频| 成人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吹潮在线观看中文| 一区二区三区国产精品视频| 波多野结衣一区二区三视频 | 日韩国产高清无码| 亚洲午夜天堂| 国产成人高清亚洲一区久久| 午夜丁香婷婷| 亚洲综合第一区| 日韩A级毛片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第| 欧美一区福利|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欧美第一页在线| 国产白丝av| 免费中文字幕一级毛片| 黄色三级网站免费| 亚洲欧美不卡| 97在线免费| 欧美成人精品一级在线观看|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极品尤物av美乳在线观看| 玩两个丰满老熟女久久网| 国产成人成人一区二区| 国产嫖妓91东北老熟女久久一|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538精品在线观看| 亚洲日韩Av中文字幕无码 | 国产精品播放|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在线自在拍91精品黑人|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一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