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永霞
金融經濟時代背景下,自由市場機制運行屢次出現大的問題,價格泡沫呈出不窮,由此引發的金融危機,對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嚴重摧殘。面對金融危機頻發的世界難題,各國學者和政府進行了大量深入研究和大膽實踐,并由此引發了凱恩斯主義逐漸取代了自由主義的自由市場思想。但凱恩斯主義影響下的現行銀行法,在監管過程存在誘發金融危機的根本性制度缺陷,建議對銀行法進行重大修改。同時需要注意,為充分保證政府監管市場經濟的效益,銀行監管必須配合有正確的產業政策。
一、金融危機發生的表象根源
1.自由市場機制。自由市場以市場定價機制為運行基礎,通過價格的信號傳導機制實現社會資源的最優配置,雖然說這樣的經濟運行機制,在有消費基礎的實體經濟領域,具有其法則性,但對于根本沒有產品出清途徑的金融市場來說,失靈自是在所難免。金融市場較普通的商品市場具有其特殊性。金融市場的產品是紙幣,與普通市場的產品有很多不同,最重要的不同是不可消費性,這就使金融市場的產品供應只增不減,始終處于供大于求的狀態。當這種過量供應的紙幣,蜂擁至某一特定商品時,就會造成這種商品的短缺假象,這種商品價格自然會上升。當這種商品是一種儲存期較長的商品時,這種價格上升會出現累積效應。已購得該產品的投機商人往往不急于出售,等待日后更高的價格收益,這會更增加了這種商品的稀缺性,甚至出現價格不落的神話。這些價格神話往往會發生在股票、房地產等長期投資和耐用品上。
這種價格泡沫的出現,使自由市場機制的失靈,或者說是價格扭曲。本文上面所列的每一次危機的爆發都以這種自由市場的價格機制失靈為表征,加大市場監管,特別是金融市場監管似已成為共識。但同時,反對監管的聲音也有出現,認為金融市場的波動不是由于其自身的發展周期性造成,而恰恰是由于政府的監管所致。但大多數是認為需要在自由市場機制,特別是金融自由市場中加入監管因素,以克服自由定價市場機制下出現的價格泡沫和經濟波動弊端。
2.現代貨幣制度基礎。現行貨幣制度基礎,是以凱恩斯主義的貨幣通論為基礎的。自從美國羅斯福新政以后、凱恩斯1936年發表其代表著作《就業、利息和貨幣通論》以來。凱恩斯主義開始盛行。凱恩斯主義認為,儲蓄使金融市場中的貨幣減少,所以有必要通過適度膨脹的手段來減少這樣的貨幣緊縮,以保持自由市場中的貨幣供求均衡。但是,儲蓄所造成的這種金融市場中的貨幣供應減少,只是暫時的退出貨幣市場,它們隨時可能會重返貨幣市場,當這種可返回型貨幣的規模達到一定程度以后,金融市場中的游資即已形成。而金融市場中游資的存在是造成價格扭曲和金融危機的一種重要因素。
3.銀行法瑕疵。1997年金融危機的爆發,有多方面的原因,中國學者一般認為可以分為直接觸發因素、內在基礎因素和世界經濟因素等幾個方面。直接觸發因素包括:(1)國際金融市場上游資的沖擊。(2)亞洲一些國家的外匯政策不當。(3)為了維持固定匯率制,這些國家長期動用外匯儲備來彌補逆差,導致外債的增加。(4)這些國家的外債結構不合理。 而金融市場游資的形成,最直接的原因是由于各國銀行法的瑕疵造成。比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第29條第1款明確規定“商業銀行辦理個人儲蓄存款業務,應當遵循存款自愿、取款自由、存款有息、為存款人保密的原則”;第32條規定“商業銀行應當保證存款本金和利息的支付,不得拖延、拒絕支付存款本金和利息”。這些銀行法規,很明顯賦予了游資自由進出金融市場的絕對權力。在現行銀行法規條件下,金融市場游資是在任何監管范圍之外的?,F代金融市場制度的基礎─銀行法規,即已賦予了這些游資自由出入金融市場,掀起價格狂飚和誘發金融危機的權利。
4.國際金融市場形成。從1847年歐洲的金融危機和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爆發來看,金融危機的爆發和國際資本市場形成具有表象關系。當國內的游資不僅僅可以自由出入本國金融市場,進而可以自由出入國際金融市場時,國際游資的價格狂瀾作用更加被放大,大到了單靠一國政府的力量已難以控制的地步時就導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
二、銀行法對自由金融市場的監管及效果
近50年來,美國銀行業一直堅持分業經營和政府監管。但隨著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席卷全球的金融自由化浪潮和美國金融業在國際市場競爭能力的下降,美國金融監督當局采取了一些寬松措施,以提高美國銀行的競爭力。如1980年美國國會批準了《放松存款機構管理和貨幣管制法》,1982年施行的《加恩―圣日曼法》等一些法律,改變了原有的金融監管框架,賦予了商業銀行較大的經營范圍和空間。再如1987年美國聯邦儲備銀行允許銀行控股公司可以包銷地方債券、商業票據和抵押證券;美聯儲于1989年1月又批準了花旗銀行、大通銀行、摩根銀行、銀行家信托公司、太平洋安全銀行等5家銀行的申請,允許它們包銷企業債券,逐步考慮放開不許銀行包銷企業股票的限制。1999年11月4日,美國通過了《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該法案取消了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出臺的旨在限制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混業經營的法律,即格拉斯―斯蒂格爾法(Glass-steagall Act),美國《金融服務現代化法案》共7章219條,分別為促進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之間的聯營、功能性監管、保險、單一儲貸協會控股公司、隱私、聯邦住宅系統現代化和其他條款。這部法案體系龐大,對銀行、證券和保險在內的金融活動進行了規范,在實體權利和程序方面的操作規范作了明確規定。
隨著銀行法的調整,金融市場監管放松,金融衍生品開始泛濫,在2008年美國次級房地產貸款市場危機的觸發下,美國爆發金融危機。
三、中國銀行法的銀行業監管及效果
自從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來,自由市場制度被引入,但在金融市場,中國沒有完全適用自由市場制度,而是采用了一種嘗試性引入策略。而正是這一種計劃市場制度在金融市場的適度保留,才使得中國得以在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中遭受較小沖擊。在中國,分業經營對商業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的發展有較大制約作用。雖然經過幾年的實踐與摸索,1999年國家已開始逐步放松對保險業和證券業經營范圍的限制,但對商業銀行的限制仍然沒有改變。自1995年7月1日開始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以下簡稱《商業銀行法》)第三條對商業銀行可以經營的范圍進行了明確規定。該法第四十三條規定: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從事信托投資和股票業務,不得投資于非自用不動產。商業銀行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不得向非銀行金融機構和企業投資……中國《商業銀行法》實施后,對規范中國商業銀行的經營管理行為,加強金融市場監督管理,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四、銀行法修正與金融危機預防
歷次金融危機反映了世界和各國的金融體系存在著嚴重缺陷,許多被人們認為是經過歷史發展選擇的比較成熟的金融體制和經濟運行方式實際上存在很大的問題。金融危機的發生,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巨大,所以有必要考慮出一項良策,預防國際性金融危機爆發。這一良策必須能夠根本改變現代金融制度的基礎。在自由市場機制下,通過調整銀行法規,在自由市場機制中引入計劃成分,以影響銀行的經營模式,降低銀行風險,對建立這樣一種全新的現代金融市場制度,是必不可少的。
現代自由信用制度的基礎,賦予了游資自由出入金融市場的權利。不過,錯誤的監管手段和監管方向,往往不能減緩自由市場機制下的經濟波動幅度,反而會更加加劇這種波動幅度。首先,這樣一種新的金融市場制度,必須能限制國內和國際游資的形成?,F行國際貨幣制度下,自由貨幣國家在遭遇突發事件時,往往不能把國際游資和國內貨幣有效分開,而對國際融資的沖擊無能為力。此種制度下,解決危機的有效手段似乎都必須要借助政府的舉債。但政府舉債最大的風險就在于,其可能引發經濟危機,造成滯脹的經濟發展狀況。一方面,政府的巨額投資如若不能有效啟動經濟發展,政府稅收會出現下降的情況,另一方面,為了還債,政府不得已要采用更強通脹貨幣政策,經濟危機爆發。所以政府的舉債,其在經濟領域的投向就至關重要了。
(作者單位:東南大學法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