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張金輝
全國各地產業體系專家凝心聚力真抓實干,把智慧力量凝聚到養豬生產一線上。深入養豬基層與養豬人共討養豬生產,走進豬舍解決實際困難、破解養豬難題。產業體系專家深入實踐、深入基層的熱潮在神州大地興起。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詳細的了解下……

2012年5月26日,省生豬產業技術體系李郁、殷宗俊等崗位專家前往壽縣開展了“豬病防控”和“生豬遺傳改良與人工授精”技術培訓。在壽縣畜牧局的組織下,有200余人參加了集中技術培訓與現場咨詢。專家向學員們就豬病防控與人工授精技術作了非常詳細地講解與傳授,受到養殖戶和基層技術人員的一致好評。

2012年5月20日,山東省生豬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產業經濟崗位孫世民教授、張園園博士、李茜茜碩士和靳松碩士一行4人赴濱州綜合試驗站開展生豬飼養成本效益調查座談會。參加此次座談會的還有濱州畜牧獸醫研究院楊景甫副院長、綜合試驗站李峰站長、濱州市畜牧獸醫局劉風民科長、博興縣畜牧獸醫局劉樂光科長、無棣縣畜牧獸醫局張寶珩科長、鄒平縣畜牧獸醫局李剛科長和其他的相關工作人員共計20余人。
座談會由濱州綜合試驗站李峰站長主持,分三項主要內容。楊院長首先致歡迎辭,他結合多年來濱州畜牧獸醫研究院的工作實際,簡單介紹了研究院的研究成果,并對來自山東農業大學、青島農業大學等合作單位的眾多研究人員表示感謝;對產業經濟崗位專家一行表示歡迎。其次孫世民教授介紹了生豬體系建設的背景和運行現狀,從生豬產業發展的戰略高度上強調了產業經濟崗位建設尤其是生豬飼養成本效益調查分析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各項實地調研的設想和要求。按照生豬散養戶類型(年出欄量≤50頭)、小規模養殖(1 000頭≥年出欄量≥50頭)大、中規模養殖(大規模:年出欄量>10 000;中規模:1 000<年出欄量≤10 000))三套調查問卷,李茜茜碩士具體地講解了調查問卷填寫要求。與會人員針對問卷內容及填寫等多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溝通和討論并提出了修改和完善生豬成本效益調查問卷的建議。最后,劉風民科長提出了轄區內各相關單位開展具體調研工作的安排,表達了工作開展的決心,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同。
此次產業經濟崗位團隊與濱州綜合試驗站的工作對接,不僅順利完成了生豬飼養成本收益基礎數據調查工作的安排部署,切實推動了產業經濟崗位生豬成本效益分析工作的進一步開展;而且產業經濟崗位專家和綜合試驗站就調研工作、問卷回收和工作開展的多個問題達成了共識。
2012年5月2日—3日,應綿陽市畜牧局邀請,養豬生產與環境控制崗位專家白林教授及疾病控制崗位專家徐志文教授參加了綿陽市畜禽標準化示范創建培訓會,兩位專家分別就目前養豬生產環境控制技術和疫病防控重點難點進行了分析和講解。參加培訓會的有綿陽市各縣(區)、鄉鎮畜牧獸醫技術人員和規模養豬場負責人共280多人。會后,專家們受養豬企業和鄉鎮領導邀請,到多個鄉鎮和企業指導豬病防控和豬場選址規劃等工作。
5月4日-6日,白林教授陪同四川農業大學新農村發展研究院的專家一行20人參加了三臺縣梓州農業有限公司農業產業規劃現場考察和研討會。會上,白林教授對未來農業發展形勢及梓州農業有限公司循環經濟型養殖園區建設的環境控制和廢物資源化利用技術框架提出了指導意見。

本次的培訓會和現場技術指導受到各級技術人員的熱烈歡迎,也得到各級領導、企業的高度評價,對綿陽市養豬場標準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

為了探索研究新型低劑量豬子宮頸深部輸精技術在人工改良中的實際意義,2012年5月29日,陸良區域推廣站在陸良縣種豬試驗場啟動低劑量豬子宮頸深部輸精試驗,育種與繁育功能研究室崗位專家楊國明研究員到陸良進行指導。
在此次指導中,楊國明研究員重點強調了開展此試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指出試驗的幾個重點環節以及著重注意的技術要點。
豬子宮頸深部人工授精技術是指用人工輔助器械采取公豬精液,經過實驗室檢查、處理和保存,再用器械將公豬精液輸入到發情母豬子宮頸深部(接近兩個子宮角入口處)的一種配種方法。該技術與傳統人工授精技術相比,可以讓精子快速直達受孕部位,提高母豬的受孕率;減少輸精劑量;減少精液回流現象;縮短授精所需時間;還可以幫助正確判斷母豬是否還處于最佳的發情狀態等諸多優勢。
陸良區域推廣站計劃在陸良縣種豬試驗場選擇同胎次經產母豬100頭,設試驗組和對照組各1組,每組50頭滇陸母豬,采用精液(≥0.4億精子/mL精液)劑量(20 mL)豬子宮頸深部輸精方法;對照組采用常規劑量(80 mL)傳統母豬人工授精方法,均采用二次輸精。試驗結束后收集試驗數據,得出試驗結果,撰寫相關技術性文章,并用于指導實際生產。
5月23日,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研發的副豬嗜血桿菌滅活疫苗技術轉讓給我國三家生物技術企業,技術轉讓費共計740萬元。牧醫所所長黃保華和青島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總經理杜元釗代表雙方在轉讓合同上簽字。合同簽訂后,雙方進行了座談和交流,并對這種產學研緊密結合的方式給予了肯定。
當前,隨著養豬業規模化、集約化程度的不斷提高,以豬多發性漿膜炎、關節炎、呼吸困難及高死亡率為特征的副豬嗜血桿菌病有明顯增加趨勢,已經成為豬場保育豬發病和死亡的一個重要原因,給養豬業造成巨大經濟損失,而疫苗接種是預防副豬嗜血桿菌病積極有效的措施之一。
副豬疫苗項目主持人吳家強博士擔任省生豬產業技術體系疫病控制崗位專家,近年來,吳博士帶領團隊成員針對副豬嗜血桿菌病進行了深入研究,研發出副豬嗜血桿菌二價滅活疫苗。目前,該疫苗已經獲得農業部的臨床試驗審批件,在指定的三個豬場進行了臨床應用試驗。結果表明接種豬群能夠產生較強免疫力,無不良反應,發病率和死亡率均明顯降低,能夠有效預防副豬嗜血桿菌病的流行和傳播,該技術已具備與國內外同類產品的競爭優勢。
根據轉讓合同約定,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豬病創新團隊將該技術有償轉讓給山東濱州沃華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青島易邦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和浙江諾倍威生物技術有限公司,并與受讓單位共同申報本產品的新獸藥證書。該產品新獸藥證書的知識產權和科研成果歸山東省農科院畜牧獸醫研究所所有,生產權歸參與單位共同所有。通過聯合開發,解決了科研與生產經常出現脫節的問題,必將對促進成果高效轉化產生重要的推動作用。
2012年5月16日,四川省科學技術廳組織有關專家,對四川省生豬創新團隊疫病控制崗位團隊專家、四川省畜牧科學研究院魏勇博士主持的“規模化養豬場糞污菌群多樣性研究與利用研究”項目進行了鑒定。來自四川省畜牧食品局、四川省畜牧總站、四川省草原科學研究院、四川省草原工作總站、四川省動物疫病預防控制中心的7位專家通過聽取匯報、審閱資料、質疑討論,一致同意通過鑒定。
該項目歷時3年,得到了省科技廳、省畜牧食品局及相關部門、企業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獲得了四川生豬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建設項目、巴中市畜禽糞便資源化利用新工藝研究與產業化示范等科研項目的資助,解決了規模化豬場急需的幾項技術難題:一是建立了適用于豬場糞污中菌群多樣性的檢測方法,可快速、準確、靈敏地獲得可重復的檢測結果,為深入研究養殖糞污中菌群多樣性奠定了方法基礎;二是分析“畜—沼—作物”循環利用模式糞污中可培養及不可培養細菌等微生物的遺傳結構信息,為糞污治理、EM菌種篩選和生物安全評價提供了依據;三是建立了糞污菌群耐藥基因信息庫,對評估耐藥基因進入食物鏈風險及其對人類健康影響的研究具有重要意義;四是篩選了豬場糞污堆肥發酵EM菌種,進行堆肥發酵條件的優化,為固態糞污的有效治理提供了規范化工藝流程。成果在生豬主產區的10余個循環農業示范園區、規模養豬場、有機肥料廠應用,對促進養豬糞污循環利用和養豬業的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匯報后,專家對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改進意見,一致認為該成果整體水平達到國內領先,對治理規模養豬場糞污意義重大。建議進一步深入研究,加大推廣應用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