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玉金 何廣元 彭明 梁有娣
糖尿病患者體內的糖、蛋白質、脂肪、水以及電解質等常發生一系列代謝紊亂[1],一旦沒能得到有效的控制,會引發不可逆的并發癥[2]。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 CRP)對血管內皮細胞有刺激性作用,能夠反映合并血管病變的嚴重程度,其中超敏C反應蛋白(hs-CRP)是低水平炎癥的敏感標志物,多用于心血管危險因素的評估[3]。D-二聚體(D-D)是交聯纖維蛋白的降解產物,它可以作為體內高凝狀態和纖溶亢進的分子標志物之一[4]。總膽固醇(TC)是動脈硬化的主要物質,也是糖尿病并發大血管病變的重要危險因素[5]。本文擬對不同病程的2型糖尿病患者血液中hs-CRP、D-D及TC進行檢測,以探討2型糖尿病并發癥和hs-CRP、D-D與TC之間的聯系,為糖尿病的早期防治提供實驗依據。
1.1 一般資料 收集佛山市順德區中醫院2010年12月~2011年12月期間不同病程的糖尿病患者180例。根據1999年WHO公布的糖尿病診斷標準以及分型,將180例患者分成三組,每組60例,其中A組患者均患有合并大血管病變的糖尿病,B組患者合并微血管病變,并出現尿微量蛋白,C組患者均未出現并發癥。A組男34例,女26例,年齡38~82歲,平均(61.5±11.2)歲;B組男33例,女27例,年齡42~86歲,平均(64.5±13.4)歲;C組男30例,女30例,年齡37~79歲,平均(62.5±12.6)歲;另取無糖尿病患者60例(正常對照組,D組),男28例,女32例,年齡范圍39~52歲,平均年齡為(42.85±8.5)歲。A、B及C組性別、年齡比較無統計學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病例排除標準:急性感染、免疫性疾病、腫瘤、血液病以及肝腎等疾病。
1.2 檢測方法 病人入院確診后,在藥物治療前,采集晨間空腹靜脈血液樣本,檢測hs-CRP、D-D、TC三項指標。hs-CRP測定依據免疫熒光定量技術以及干化學層析方法,使用免疫熒光分析儀進行檢測,試劑盒是由杭州麗珠醫療器械有限公司提供。D-D測定依據乳膠增強型免疫比濁法,使用日本SysmexCA1500系列血凝儀進行測定,試劑盒是由日本積水醫療株式會社提供。TC測定依據比色法測定總膽固醇的酶學方法(CO-POD法),使用OLYMPUS AU 640全自動生化分析儀進行測定,試劑盒是由北京華宇億康生物工程技術有限公司提供。
1.3 統計學方法 使用SPSS10.0統計軟件對檢測結果進行方差分析,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與D組比較,A、B及C組hs-CRP、D-D及TC顯著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與C組比較,A及B 組hs-CRP、D-D及TC顯著增加,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見表1。

表1 四組hs-CRP、D-D及TC的變化
糖尿病屬于世界范圍內的常見病和多發病,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的總人數約糖尿病患者中百分之九十以上都是2型糖尿病,糖尿病患者的血糖一旦未被控制好,便會造成多個重要臟器的損傷,例如:心、腦、腎、視網膜以及神經系統等等。長期的患病歷程不但為患者帶來巨大的痛苦,對其精神上也有很大的折磨[6]。糖尿病常常伴有很多并發癥的出現,這些并發癥往往都是致命的,因此及時的預防以及治療疾病是十分必要的,及時發現并發癥的源頭,將其扼殺在搖籃中更是治病的關鍵。
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及并發癥的產生并不是由單一因素所導致,而是多個因素共同作用所導致,因此,我們在對糖尿病的診斷與檢測其并發癥是不可以采用單一的檢測項目,要對多個項目進行檢測。首先CRP對血管內皮細胞有刺激性作用,使細胞間的黏附因子與血管黏附因子之間的表達大大增加了,這些因子能夠讓眾多的單核細胞在內皮破損的地方大量聚集,將核因子激活,這樣便產生超氧化自由基,從而一系列繼發反應隨之產生,合并血管病變的程度就會越發的嚴重[3],而hs-CRP是低水平炎癥的敏感標志物,多用于心血管危險因素的評估[7]。其次作為交聯纖維蛋白的降解產物的D-D,血栓的生成常常伴隨著D-D的升高,因此D-D可以作為體內高凝狀態和纖溶亢進的分子標志物之一[4]。最后高脂血癥是糖尿病并發大血管病變的重要危險因素,也是動脈硬化的主要物質,TC水平在5.2~5.7mmol/L的發病危險性相對穩定,超過此值危險將隨TC水平的增加而升高[5]。
從本次研究結果可以明顯看出,隨著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血管病變的程度增加,hs-CRP、D-D、TC也是隨之增加的。特別是均患有合并微血管病變,并出現尿微量蛋白的糖尿病,hs-CRP、D-D的濃度增加更加明顯。這就說明了,hs-CRP、D-D、TC三者的水平和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病變程度有著直接關系。
2型糖尿病合并血管病變組的D-D量明顯高于沒有并發癥組,顯示了很強的高凝狀態和微血栓在合并血管病變的患者體內已經形成,警告患者的以下功能逐漸變強,它們分別是:循環血液血小板的黏附、聚集和分泌功能,提高了血漿和組織纖溶酶原活化物抑制劑的活性,人體處于高凝與纖溶高度亢奮的狀態,從而增大了并發微血栓以及血管病變的危害系數[8]。
以上結果表明,hs-CRP、D-D、TC的濃度均是隨著合并血管病變程度的增大而升高的,這就要讓我們在救治早期2型糖尿病患者時,在其還未出現合并血管病態時,要仔細按時對其血漿的hs-CRP、D-D、TC濃度進行檢測,一旦發現三者的濃度有增大的趨勢,就要積極采取相應的治療手段,做到早發現早治療,將并發血管病態扼殺在搖籃中。通過研究結果顯示,此結論是十分可靠并且是有保證的,檢測儀器以及過程都不復雜,在醫療上可以進行推廣,可以應用于相關疾病的治療中。
[1]劉喜明,從秀云.糖尿病[M].北京: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54-57.
[2]葉任高,陸再英.內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793-796.
[3]沈文紅,沈蕾.2型糖尿病患者血漿NO、vWF和D-D水平的變化及臨床意義[J].蘇州大學報(醫學報),2004,24(1):53-60.
[4]張雪蓮,傅漢箐.糖尿病慢性大血管并發癥與vWF的關系[J].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04,25(4):487-492.
[5]周新,涂植光.臨床生物化學和生物化學檢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282-283.
[6]Kawano H, Motoyama T, Hirashima O, et al. Hyperglycemia rapidly suppresses flow mediated endothelium dependent vasodilatation of brachial artery[J]. J Am Coll Cardiol,1999,34(13):145-155.
[7]彭翠華.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超敏C反應蛋白與糖尿病腎病的相關性分析[J].當代醫學,2012,18(13):33-34.
[8]黃敬澤,王健,張國珍,等.血管內皮細胞損傷在2型糖尿病血管病變中的意義[J].中華內分泌代謝雜志,2000,16(3):168-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