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友芬 唐順姣 郭雅琴
傳統觀點認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是指有生長功能的子宮內膜組織出現在子宮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體其他部位,其首先在1860年被提出。近年有學者將子宮內膜異位癥定義為子宮內膜組織(腺體和間質)在子宮腔被覆內膜及子宮肌層以外的部位出現、生長、浸潤、反復出血,可形成結節和包塊,引起疼痛、不育等。子宮內膜異位癥為臨床常見的婦科疾病,多見于育齡期女性,患者以痛經為主要表現,并出現慢性的盆腔疼痛和性交疼痛,部分患者還伴有不孕癥狀,嚴重地影響患者的身心健康[1]。子宮內膜異位癥治療的目的主要是緩解疼痛、去除內膜異位病灶、恢復正常解剖及生育功能。選擇治療的方法應根據患者年齡、生育要求、癥狀的嚴重性以及病變的范圍、部位等制定綜合性的治療方案。目前臨床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常用方法包括口服藥物治療、手術治療等。我院為分析不同治療方式對患者的治療效果,進行了本研究,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06年1月~2009年1月收治的67例腹腔鏡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與61例口服米非司酮治療的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作為本研究對象。
腹腔鏡組患者67例,年齡22~48歲,平均(32.02±4.22)歲。病程4~9年,平均(5.61±1.26)年。其中28例患者伴有不孕,不孕時間為1~8年,平均(4.52±1.33)年。根據r-AFS分期,I期18例,II期32例,III期21例,IV期6例。
口服米非司酮組患者6 1例,年齡2 1~4 7歲,平均(31.89±4.07)歲。病程3~9年,平均(5.41±1.07)年。其中24例患者伴有不孕,不孕時間為1~7年,平均(4.66±1.21)年。根據r-AFS分期,I期14例,II期28例,III期15例,IV期4例。
兩組患者的年齡,病程,不孕情況及臨床分期等無明顯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腹腔鏡組治療方法:腹腔鏡治療組術中取頭低臀高體位,依照下腹部手術規范做好常規消毒及鋪巾工作。選取患者臍孔下1cm位置為第一穿刺點,完成人工氣腹并放置腹腔鏡鏡頭。之后,選取患者上嵴和臍連線中外1/3位置作為第二及第三穿測點,在此基礎對患者盆腔進行全面探查,分離粘結出,確保盆腔處于正常解剖結構當中。根據患者的病灶情況,對異味囊腫進行清除。
米非司酮組治療方法:患者在月經來潮的第5天開始空腹服用米非司酮,每日10mg,每日1次。共治療3個月。
1.3 療效判定方法 手術后每個月對患者進行一次隨訪,主要觀察患者的臨床癥狀、婦科檢查結果和患者的B超檢查結果。臨床癥狀包括痛經、月經紊亂、性交疼痛和不規則的腹部疼痛。

表1 兩組患者的治療效果比較[例(%)]
癥狀消失:患者的臨床癥狀全部消失,婦科檢查結果正常,B超檢查正常。基本有效:患者臨床癥狀中有兩項指標消失或者有2~3項指標有改善,婦科檢查結果基本正常,B超檢查正常。無效:患者治療后無明顯的癥狀改善,婦科檢查結果無變化,B超仍有腹腔包塊[2]。
復發:患者經過治療一段時間后,再次出現臨床癥狀,B超檢查有盆腔包塊。
兩組患者均隨訪1~3年,并統計患者隨訪期間是否有妊娠。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軟件包進行統計學分析。患者治療效果、復發率和妊娠率比較采用例數(n)、百分數(%)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腹腔鏡組患者中,癥狀消失52例,妊娠25例,復發4例;米非司酮組患者中,癥狀消失41例,妊娠16例,復發9例,腹腔鏡組明顯優于米非司酮組,P<0.0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詳細結果見表1。
子宮內膜異位癥是婦科臨床的難治疾病,其發病機制尚未完全明了。患者往往伴有慢性的盆腔疼痛和不孕,且為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的主要臨床癥狀。不同患者的臨床癥狀不同,嚴重程度不一,其婦科檢查結果也有所不同。目前臨床治療的方式包括有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和藥物聯合手術治療等。手術又包括開腹手術及腹腔鏡手術。
腹腔鏡檢查是子宮內膜異位癥診斷的“金標準”,在鏡檢明確診斷的同時進行鏡下手術治療是子宮內膜異位癥較好的治療方法,其具有創傷小,患者手術后恢復快,發生術后盆腔組織粘連等機會少,且手術視野清晰,能夠更好地發現患者微小的病灶,并能夠反復進行多次手術[3]。腹腔鏡治療卵巢子宮內膜異位囊腫的手術方式包括囊腫開窗手術,穿刺手術和囊腫剝除手術。開窗手術和穿刺抽吸囊內液體手術保留囊壁,不留標本,復發率較高,因此在臨床應用率已經降低[4]。此外,使用腹腔鏡手術還能對盆腔進行大量的沖洗,因此會降低盆腔污染。
米非司酮是上世紀80年代研究出的一種抗孕酮的甾體藥物,對孕酮有一定的親和力,藥物本身無孕酮活性。患者服用后,能直接作用到子宮內膜,進而下調在位及異位內膜雌激素受體和孕激素受體的含量,阻斷內膜對孕激素和雌激素的反應,抑制子宮內膜細胞進一步生長[5]。同時還能夠抑制孕激素受體的合成。此外,低劑量的米非司酮還能夠抑制雌激素對子宮內膜的增生效果。患者服用后不良反應較少,我院61例患者中,僅5例出現有少量陰道不規則流血和乳房脹痛癥狀,未影響患者治療。
本研究結果表明,腹腔鏡對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進行治療具有較好的效果,患者總有效率達95.52%,復發率為5.97%,28例不孕患者妊娠率達89.29%,各指標與米非司酮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臨床醫生要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詳細詢問病史,并給予全面的體格檢查,進而選擇合適的治療方案。其中腹腔鏡治療較為徹底,并可以提供診斷及治療。而藥物治療則可以減少手術對患者的創傷。此外,還有不少學者將藥物與腹腔鏡聯合使用,也取得了較好的效果、臨床診療過程中,應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對輕度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可以采用期待或口服藥物治療;對盆腔疼痛感較重,經單純藥物治療效果差或者使用助孕技術妊娠失敗者,則需要考慮為患者進行手術治療或術后繼續輔助藥物治療以減滅殘余病灶、推遲或減少子宮內膜異位癥的復發。
[1]Sillern M, Parviz M,Woitge HW, et a1.Add—back medrogestone doesnot prevent bone loss in premenopausal women treated with goserelin[J].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2009,107(6):379-385.
[2]周夏伶,許劍利,喬林,等.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計劃生育學雜志,2009,17(1):36-38.
[3]鄧愛萍.腹腔鏡術后加用小劑量米非司酮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J].醫學臨床研究,2010,27(7):1362-1363.
[4]張羽,冷金花,郎景和,等.腹腔鏡治療累及陰道后穹窿的深部浸潤型子宮內膜異位癥(附14例報告)[J].現代婦產科進展,2009,18(4):286-288,292.
[5]周冬香.腹腔鏡聯合米非司酮和中藥治療子宮內膜異位癥的療效觀察[J].當代醫學,2010,16(16):105-106.